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大学德育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0-10-21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关系的准确定位,不少高校都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转变,正确处理好教育、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
  高校学生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增加了管理学生的功能,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实施规范和控制;90年代后期开始,学生工作的内涵又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强调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学生工作从教育、管理到服务功能的演化过程,是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群体需求和个人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后,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生逐渐习惯于根据其合理利益来评价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包括学生工作,而不是根据管理者的承诺来进行评价,对校园生活环境、学习、交往、精神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已经成为学校能否赢得学生信赖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服务,它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要以服务学生为使命,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强化服务功能现应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突破口与重点,这既是总结过去、面对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着眼未来的现实需要。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层现自己,发展自己。这种变化要求学生工作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主导地位,以服务为基础平台,以优质服务培养人,以贴心服务感召人,以温馨服务教育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营造起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让学生个性发展在专业服务中得到良性培育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完成办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模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面对不同学生群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也显现出诸多的不足与缺陷。
  1.学生工作的理念不明确。传统的学生工作在理念上往往把学生仅视为教育的对象,以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原则,从而形成了以“问题管理”为重点的工作模式,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目标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的内涵是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统一。由于偏重对问题的管理,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自觉性,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学生工作者成了“高级保姆”、“消防队员”,习惯于采取一些灌输式的、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无法采取有效的服务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实现教育管理的育人目标。
  2.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传统的学生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客观差异性,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是以互动平等为基础,更多地要求自下而上的服从,过分强调学生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使学生工作呈现为一种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这种教育管理的模式将学生工作的过程简单化,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既不符合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的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规律。
  3.学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和管理学生,教育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多以灌输、说教为主;管理着重于外在行为规范,以“保稳定”为工作目标,方式上多以防御型、被动式的管理为主。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逐步扩展,学生工作的服务职能从无到有,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得到快速的发展。但这些工作的服务性质及其育人内涵往往被忽略,由于学生工作者服务理念的缺失,使得这些工作既游离于教育和管理职能,又不能在服务职能的框架内得到有机整合。
  4.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僵化。传统学生工作的组织架构沿用政府机关的模式,在管理体制中“政府化”倾向较为明显,过多地参照“管理型机构”而不是依照“服务型机构”的要求来配置相关资源。在具体工作中侧重于行政管理,过于强调整齐划一,人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千人一面,无法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服务项目来满足学生各种学习、生活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实现学生工作的重心下移,克服以往重心偏高、游移性大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将相关职能工作及工作服务点公布在学生较为集中、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比较及时、方便的领域,如社区、宿舍、公寓和学生活动中心等。
  综上所述,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必须从注重教育、管理功能到注重服务功能的转变,从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从理论灌输、简单说教、统一管束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到走近学生、服务学生、方便学生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以服务功能的实现来达成教育、管理功能的育人内涵。
  三、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当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急需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以为学生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该模式必须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工作重点,通过建立科学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制度、高效的服务方式、专业的服务队伍,促进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以培养起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个性并富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新型学生工作模式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强化服务功能。
  1.宏观层面。新型学生工作模式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改变传统学生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状态,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由教育者、管理者和控制者变成为服务者,努力为学生创造健康、宽松、进取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也应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转变,确定服务学生的工作内容、方法与手段,通过优化校园服务的软硬件环境,将服务、教育、管理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健康的发展。
  2.中观层面。新型学生工作模式要求学生工作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凸显服务功能,按照服务项目的相关性进行分类,成立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垂直管理的咨询、指导、服务中心,如就业指导中心、健康教育中心、学生资助中心、住宿服务中心、社团指导中心、文体活动服务中心、学习咨询中心等。这种学生工作系统内“多中心”体制和“以条为主”的运作机制,将有利于增强服务的效能,实现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多中心”体制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推出一系列服务项目,引导、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3.微观层面。新型学生工作模式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高校学生工作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权于学生组织,还权于学生,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融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项活动中。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实践、参与、体验与互动,做到寓教于学、寓管于教、寓教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从而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四、构建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厦门大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把服务学生成人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服务作为主线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和全面素质培养中,在构建新型学生工作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构建“强部门—多中心”工作体制。为适应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要求和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学校着手构建“强部门—多中心”的学生工作体制,通过“强部门”即学生工作处来整合校内资源,开展服务活动,行使协调教育、管理的功能,使其权责一致,真正成为学生利益的维护者。通过“多中心”即“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助学中心”、“学生公寓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一批服务机构,设计专门的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服务,提升学生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2.建立高效的学生需求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学生信息收集、反馈与解决机制,学校层面通过校园BBS、校长信箱、学生信访、思想动态调查等措施,学院(园区)层面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师生互动平台、QQ群等手段,及时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服务。如在全校学生宿舍和教学楼都安装了饮水机,24小时免费供应开水;对全校宿舍楼进行改造,学生宿舍已基本实现“421”;在所有学生宿舍(或楼层)安装热水淋浴器和空调;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学校拨专款进行补贴,稳定学生的伙食价格,等等。这些服务项目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当前,随着学生工作服务职能的凸显及其服务领域的拓展,迫切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资格的人来承担,以此提升学生工作的服务品质与服务效益。为此,学校从2005年起就根据辅导员的专长和发展兴趣,在辅导员中进行适当的分类,并且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尽快找到自己适应的工作角色,明确自身职业努力的方向,以适应学生需求多样化和高水平服务的需要。同时,还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参加培训和考试获得相关职业资质证书,至2006年底,已有22人取得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证书。
  4.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服务工作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公平、和谐与稳定,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目前已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补、助、减”在内的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2005年度学校生均助学金达1558元,在资助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2006年度学校把“直接服务”作为提高资助工作服务质量的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学生资助中心工作站,为学生就近办理各项手续,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开发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系统,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助学金和参加勤工助学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对学生校内勤工助学进行了创新,将一些原由学校经费支付的专项工作岗位设置为勤工助学岗位,如纪念馆所讲解员、体育场馆管理员、实验室助理等。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会的作用,在事关学校发展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充分征求学生会的意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会,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全校共有88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孵化器。同时,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2007年将派出150名学生奔赴龙岩、瑞金和贵州的30所希望小学支教。今后将陆续向长征路上的100所希望小学派出500名学生,帮助受资助的学校开展教学等各方面工作。
  总而言之,从根本上来说,要想真正构建起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有赖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有赖于学生工作教育、管理与服务制度的创新。当前,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进程中,理论界与实务界应携起手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能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作用。(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