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大学德育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高水准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实践和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0-10-21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从维护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度,从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广度,充分认识建设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健全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工作机制,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实现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本文结合宁波工程学院近几年在贯彻中共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4号部长令的实践,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一些想法。
  一、严格准入制度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选什么人、怎么选人是事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大事,学校应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新任辅导员的选拔,严格选聘标准、规范选聘程序、优化选聘内容,把好“入口关”。选聘辅导员不仅要看学历,更要考察其工作能力,是否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要理解辅导员工作,并有专业化、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思想准备。通过初审、面试和见习等环节考查,全面了解其工作能力,提高聘任质量。
  多渠道选聘有助于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首先,从应届毕业研究生中招聘,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程序择优选聘,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他们也是辅导员队伍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也将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次,从在职的青年教师中选聘,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锻炼,志愿从事辅导员工作,经本人申请可聘为辅导员,实践证明这不仅充实了辅导员队伍,促进了骨干辅导员队伍的形成,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成长。第三,部分新建院校,根据新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需要,在师资储备时可视实际工作,选聘部分青年教师担任1~2年短期专职辅导员,一边当辅导员、一边搞教学科研,做到“既上课堂,又下寝室”,通过辅导员工作锻炼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加快他们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提高教学工作能力。第四,每年从本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个别优秀学生干部留校任辅导员,边工作、边进修,他们了解学校的各项规定和特点,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第五,设立“教授级”辅导员岗位,从优秀辅导员和校内处级干部中选聘,“教授级”辅导员的设立拓展了辅导员的成长空间,也有利于高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提高待遇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
  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待遇不应仅停留在认识上,更应落实在制度和实践上,虽然提高待遇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部,但目前来说,提高经济待遇却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对照辅导员实际担负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应当给予辅导员比同一层次教师更高的津贴标准和相应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青年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才能形成一支质量高、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宁波工程学院在新一轮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已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设置比同类专任教师的高一档次,即从入级档开始辅导员的岗位津贴均比对应专任教师高一档,并将辅导员的岗位设置提升到了高级岗,为他们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提供了可能。根据学历、能力、成果和年资等条件,辅导员也可享受与教授同等待遇。在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的同时,在政治上更要关心、重视辅导员,辅导员可以列席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参与讨论和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议题。让辅导员参加相关会议,能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把握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从数量上保证按一定的比例配足辅导员,从质量上按专业化方向的要求配强辅导员,更重要的是使辅导员们感觉到地位高了、待遇好了,在工作中更加安心、尽心。
  三、加强培养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
  辅导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思政工作能力,也应具有扎实的教学和研究基础,这样在做学生工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在大学生中形成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好形象。
  完善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辅导员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更注重能力;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把重点放在提高辅导员政治理论修养,同时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上。通过建立辅导员读书会等形式,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辅导员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学习型团队,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
  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通过校内轮岗、地方挂职、择优推荐学位进修等多种渠道,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外事能力。实践证明,派遣辅导员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农村挂职锻炼,都能取得很好效果。
  辅导员也应承担适量的教学科研工作。过去,一直认为辅导员要安心本职工作,就不能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安心工作的表现。其实,这种思想不仅不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发展形势要求,阻碍了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承担适量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利于树立威信,为其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创造条件。辅导员的科研重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联系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此外,学校还应鼓励辅导员申报各级科研项目,为他们科研工作搭建平台。辅导员担任省、市级课题负责人的,在经费上应给予特殊资助。
  
四、拓展发展空间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
  设立教授级辅导员岗位。教授级辅导员是辅导员的荣誉称号,享受校内教授岗位津贴,履行辅导员基本职责,承担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理论研究,负责对年轻辅导员进行培养和指导;并为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咨询。教授级辅导员除从优秀辅导员中选拔外,也面向处级干部和专任教师公开选聘。教授级辅导员岗位的设立,会优化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和层次结构,通过在工作、科研、生活和自我修养各个方面给予年轻辅导员“传、帮、带”,对年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教授级辅导员“慈父、慈母”的工作形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将产生独特作用。
  成为党政后备干部。辅导员一般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经过几年的辅导员岗位锻炼,并在党组织的重点培养下,他们应当成为学校党政管理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要积极向各管理工作岗位推荐和输送优秀辅导员。事实上,许多高校的党政管理干部,多有辅导员或学生工作的经历。
  向教学岗位转移。部分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任辅导员期间表现突出,同时又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强烈愿望的辅导员,学校应在一定的辅导员任职期满后,创造条件给予优先读博机会,并转入教学岗位。由于有辅导员的工作经历,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健全退出机制。为了优化辅导员的整体队伍,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建立辅导员退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不安心、考核不称职的辅导员应及时退出辅导员岗位序列,转入校内待岗,经自我培训提高后转聘到其他岗位。退出机制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吐故纳新,有利于优化队伍结构。
  五、科学评价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的考核一直难以量化评估,准确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建立并完善了辅导员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辅导员考核办法等办法。辅导员的考核工作由学校牵头学院负责,学工部、人事处和各学院党总支共同组织实施,每学年一次。考核内容分为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根据本学年的学生工作目标要求与具体情况,以工作实绩和工作效果为主要依据。采取辅导员自评、所在学院领导评价、部门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的立体化模式与年度岗位目标的量化考核相结合,形成全面、客观、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评优奖励挂钩、与晋升挂钩,促使辅导员更快更好地成长。(作者系宁波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