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周 密 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9期  日期:2012-05-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依托世界开放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要素的全球流动,高校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关于高校国际化实践和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校国际化是以教育要素的全球性、交流活动的多样化、手段的网络化为特征的,它改变了高校在本国内部形成的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状况,使高校自身与国际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交流网络,高校可以更广泛地借助国际要素来构建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高校国际化是高校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应对教育国际化竞争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的是高校国际化的趋势和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一、高校国际化战略问题的提出
  从1898年创立北京大学开始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确立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方向到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一百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一直没有停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天津大学率先颁布了《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成为国内首个推出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的高校。此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许多高校都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实现高校整体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学者们就如何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问题也做了一定的研究。翁丽霞等从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出发,描述了中国研究型大学“追赶者”的国际化战略定位。柏群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指出平衡各方利益是国际化战略规划的保证,为西部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崔军等从人才培养出发,认为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师资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战略的出发点和核心因素。张安富等通过分析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交流合作四个方面阐述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闫树涛等从领导视野、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地方大学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从上述文献看,高校国际化战略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描述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面上,主要是从国外高校国际化内容出发,以一种建议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未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高校国际化战略的规划。
  因而,理论层面的方法指导对于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突破现有的对高校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思维定式和研究方法,着重从国际形势、国家需求、区域发展及高校内部因素的角度,对高校国际化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讨,试图构建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模型,并对高校国际化分地区、分对象的特征进行解析,旨在为高校国际化战略路径的选择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作为全球教育大国,我国正在逐步向教育强国迈进,因而高校国际化成为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自身实力以及国情的影响,在高校国际化方面开展的活动不多,对于高校国际化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实施和开展高校国际化,缺乏必要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在全球教育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面对世界一流高校国际化的深入,要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教育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国际化战略。笔者认为影响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因素是复杂的,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大学,国际化战略驱动因素是不同的,国际化的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针对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战略。
  二、我国高校国际化现状分析
  进行我国高校国际化的现状调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国际化的现实情况,以为制定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提供更多翔实的数据信息。 2010年,我们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发放了200份关于高校国际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高校国际化内部因素的问卷,回收了132份,回收率为66%。同时,我们从没有返回问卷的68所高校中挑选了28所,对其公布的国际化的相关资料做了详细了解,并结合问卷进行了分析。
  1.我国高校外部环境调查

  根据高校所处的区域划分,我们将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划分为国际环境、国家环境以及区域环境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国际环境的调查表述为“国际形势对贵校国际化的推动力”,划分为强、较强、弱三个等级。国家环境的调查表述为“国家战略对贵校国际化的需求强度”,划分为强烈、较强烈、淡三个等级。区域环境的调查表述为“贵校国际化所处的区域发展状况”,划分为发达、较发达、欠发达三个等级。将区域、国家、国际三种环境分别设为A轴、B轴、C轴坐标,形成了(A,B,C)的27种高校外部环境类型表。截至2010年12月,被调查248所高校国际化所处外部环境情况如下: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其中有4所认为处于环境A4型,16所认为处于环境A1型,分别占被调查高校的2.5%和10%。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其中有5所认为处于环境B8型,15所认为处于环境B4型,40所认为处于环境B1型,分别占被调查高校的3.125%、9.375%和25%。发达地区的高校,其中有10所认为处于环境C9型,20所认为处于环境C5型,50所认为处于环境C1型,分别占被调查高校的6.25%、12.5%和31.25%。这表明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不利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高校内部因素调查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项基本任务。纵观世界高校国际化进程,其发展战略都围绕这三项基本任务而展开。教育是基础,科研是中坚,社会服务是最终目的。因此在进行高校内部因素调查时,我们均以教学国际化状况、科研国际化状况以及社会服务国际化状况为调查的一级综合目录,下设各子目录为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法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各一级综合目录总分为100,下设20子目录需调查对象回答,各子目录得分加总就可以得出所在综合目录的得分情况,并设定“得分<60:差”;“60≤得分<75:较好”;“75≤得分<90:好”“90≤得分<100:非常好”。截止到2010年12月,被调查160所高校国际化所处外部环境情况如下:被调查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有140所得分表现为差,15所得分表现为较好,5所得分表现为好,其所占比例分别87.5% 、9.375%和3.125%。在科研国际化方面有148所得分表现为差,10所得分表现为较好,2所表现为好,其所占比例分别为92.5%、6.25%和1.25%。
  在社会服务国际化方面所有高校得分均表现为差,这表明我国高校自身国际化在这三个方面都很薄弱,总体实力不强,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通过调查,我们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活动类型分成A、B、C、D、E五种类型。其中:A-战略性全面发展,B-基于战略考虑的特色发展,C-局部领域发展,D-对外交流的普通业务发展,E-国际化观念的认识发展。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意图是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清楚认识和理解高校国际化观念的前提下提高学校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基于战略考虑的特色发展在高校国际化活动中最重要,针对全局的局部领域发展比较重要,而战略性全面发展则最不重要。预计未来5年中,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活动将进一步拓展,特色发展、局部领域的发展和战略性全面发展在高校国际化活动 中 的 重 要 性 都会 增加,但是被调查高校仍极度重视基于战略考虑的特色发展和针对全局的局部领域发展,战略性全面发展仍处于最不重视的地位。
  3.我国高校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因素
  影响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战略因素非常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区域的不同高校,其国际化的驱动因素也是不同的。
  通过调查我们将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驱动因素总结为7种(A-G),其中A-符合国家对外长远发展战略,B-增强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C-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D-满足传播中国文化和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E-谋求新的创收途径,F-应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G-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国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符合国家对外长远发展战略、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而对于学者认为的“文化交流的冲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主要动因”的观点,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并非如此。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中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文化就成了其附属之物。谋求新的创收途径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战略驱动因素,因为我国尚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仍较低,为数不多的外国留学生消费群体所带来的收益也就十分微薄。
  三、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的构建
  核心能力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 K. Prahalad & G.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理论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它是企业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学者陈劲等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思想对我们制定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取得了较好效果。因而本文亦采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构建。
  在前述对我国高校国际化现状的调研基础上,结合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思想,我们提出一个指导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战略框架。这个战略框架的目标是高校将来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上实现国际化,即高校把国际化活动扩展到全球,实现教育要素来源的多元化,实现与世界各个大学、研究所、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高校的全球推广,获得我国高校的全球品牌,最终实现高校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三大能力的提高为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球化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构建高校的核心能力,要求高校以自身逐步积累的实力为依靠,通过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培养核心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此来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除了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培养外,高校还对自身内部资源、组织结构和对外政策进行整合,要求在实施国际化过程中对部门、管理人员、教学和科研人员做出的各种决策和行动进行协调,与组织变革、资源分配、对外政策密切配合。高校国际化从无到有,即使是最初的国际交流活动,其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各方面进行协调,因此没有组织、资源和政策的调整整合就不可能有效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的。
  国际化的因素是复杂的,不同区域的不同高校,其国际化的战略驱动因素、战略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自身的实力选择符合高校实情的国际化战略途径和战略实施方式。合适的战略途径和战略实施方式有助于我国高校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的,反之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不同区域的不同高校,其国际化发展应有针对的重点。笔者认为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国际化的重点应该遵循从国际化观念的认识到对外交流的普通业务,再到基于战略考虑的特色发展和局部领域的发展,最后到战略性全面发展这样的次序。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强调构建高校的核心能力以应对国际化形势中复杂多变的因素,因而我们要求高校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对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做出仔细的分析,并及时对高校国际化战略做出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的。在该战略中,我们的目标是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上实现国际化,其中心是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重视拓展和增强高校潜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了解其他国家的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借鉴国外高校国际化经验和发展方式,为促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战略框架中,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提高国际化发展程度相辅相成。高校已有的核心能力能够推动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同时又反过来提高高校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被提高后,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化,如此反复,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高校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上述的战略框架对于高校进行国际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具体实施国际化战略时,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根据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我们提出了四个适合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途径。
  (一)战略路径A:满足基本对外交流工作,业务需求导向的概念国际化战略
  高校国际化的第一种途径是满足基本对外交流工作,业务需求导向的概念国际化战略。适合采用这种战略途 径的高校
  处于外部环境A1、B1或C1,内部国际化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学型大学,只有少量外事方面的工作,且主要集中在学校高层或者外语教学方面。对这类 高 校 来 说,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 的 国 际 化 并 不 重要,重要是对国际化的认识。这类高校面临着外语教学人员及国际化观念认识的不足,人才培养无法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正常进行国际交流等问题。在该战略途径下,高校的战略路径是针对学生狠抓外语教学,针对教师以及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国际交流培训,培养国际化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这类高校不仅面临着外资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也面临着其他高校的竞争。限于这类高校自身及外部环境的约束,战略途径A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二)战略路径B:实现自身特色与国际对接,建立合作机制的特色国际化战略
  战略路径B适合学生及教师、科研人员外语水平较高,在国内已经形成自身特色优势的高校。它们大多处于外部环境A4和B4,内部国际化基础较强的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高校。在战略路径B下,高校战略的一个短期目标是自身特色与国际接轨,牢牢把握自身特色优势这个战略重心。对这类高校来说虽然局部国际化将是其下一步的选择,但是高校基于自身稳步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重视和开拓自身特色的国际化范围,国外教育要素是支撑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类高校国际化战略途径实施的做法是:高校围绕扩展优势,发挥特色,通过各种形式和国外相关机构进行教学、科研或者社会服务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在国内也可能在海外,通过合作尽快地提高自身特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国外合作的同时要保持对国外高校特色的研究,密切关注国外高校特色优势的发展动向,向学校传达相关信息。该战略途径下高校的一个中期目标是深化特色领域的合作,并试图将其扩大到其他领域,力争提高高校特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
  (三)战略路径C:突出重点发展内容,健全合作机制的局部国际化战略
  适合采用该类型国际化战略途径的高校是目前中国实力较强的高校。它们大多处于外部环境C5和B8,内部国际化基础较强的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高校。它们不仅形成了自身特色领域的国际化,而且更主动地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联系网络,并试图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实施该战略途径过程中,直接设立海外联系机构是最重要的内容。采用国际化战略途径C有助于提高高校国际化的主动性,能够使高校更及时、更有效地捕获国际化发展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高校的整体对外战略中,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提高国际交流能力、核心能力和应对环境能力。在该战略途径下,高校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教育市场,对开拓国际教育市场的资源投入日渐加大。战略途径C的实施要点是形成强有力的对外交流合作能力、拓展高校在海外的教育市场;设立海外联系机构,了解国际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通过海外的联系机构吸收国外高校好的经验,通过和国外更广泛的机构合作,更有效地提高国际化水平,尽快地形成较高的国际地位。采用该战略途径的高校,在局部国际化过程中,要明确局部国际化与特色领域国际化相结合。高校指导海外联系机构开展针对性的活动,通过与海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断地向高校反馈国外高校国际化进展和需求。采用该类型国际化战略途径的高校的中长期目标是在海外建立更多的联系机构,并需要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政策整合将海外联系机构整合成一个更高效率的网络,并强化相应组织在高校的地位,充分调动海外联系机构的积极性。
  (四)战略路径D:针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国际化战略
  适合采用该战略途径的高校是实力强大、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研究型高校,它处于外部环境C9,更高级的高校国际化战略路径。它们国际化的目标指向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全面国际化,形成了一个高效、覆盖全球的联系机构网络。采用该战略途径的高校,其国际化的方式是通过设立国外联系机构,使更多的海外人员参与到高校国际化活动中来,通过学习、吸收、创新国外高校国际化经验,整合自身的资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在这个国际化战略途径下,存在一个协调国外联系机构的专门组织,所有的国外联系机构都能够通过该组织整合成一个相对统一和协调的网络形式,在这个网络中,其所获信息能够得到共享。各个国外联系机构的独立性较强,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各个联系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高校国际化对于高校变得日益重要。本文给出的实施国际化的四个战略路径和发展要点希望对于我国高校从事国际化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周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国际合作交
流推进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讲师;丁仕潮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