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张海滨:“三位一体”导师制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4-06-26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高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三位一体”导师制,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位一体”导师制内涵
  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全过程中接受创新思维训练与创业精神培养,而这些需求仅在课堂教学或实践中无法完全得到满足,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科研、创新给予个别指导,企业家对学生创业给予帮助。为此,高校构建“三位一体”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与创业导师制,三类导师形成有效互动与结合,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和保障。
  学业导师在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中,构建完善的导学计划,在专业学习上全面、系统地对学生学业成长进行指导,引导个人学业发展做到目标明确、及时规划;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科研导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巧,增强科研合作的意识。创业导师则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创业项目、培育项目,将创业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实施“三位一体”导师制尤为重要
  首先,“三位一体”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需求。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数量增加,学分制、选课制平台陆续搭建,学生如何选课、辅修学习、修读第二学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导师指导。而这些教学改革成果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巩固、深化,导师制适应了这一需求。其次,“三位一体”导师制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导师在教学中实现授人以“渔”,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尝试。事实证明,学业、科研与创业指导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职能,将指导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三位一体”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导师指导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在获得学业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掌握有效学习、自主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意识与技能,树立创业精神。导师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教学相长四个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导师制对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也起到积极作用。
  “三位一体”导师制建设路径
  高校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应确立导师制的重要地位,从制度上明确导师制运行规则与基本要求,对导师资格、导师职责、导师工作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形成导师制建设总纲领。
  第一,导师资格确定。学业导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且教学质量高,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科研导师应具有与所担任指导学生项目研究相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创业导师应多为企业家或创业者,或管理咨询、法律、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在创新创业领域内有丰富工作经验与认证资格的专家。
  第二,导师工作职责。学业导师应通过师生见面会、网络、电话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特征,制定和完善专业学习规划,设计职业生涯,进行学习个性化指导和学习主动性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
  科研导师应在学生科研项目研究中,指导各类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前期论证与申报,开展项目研究日常指导,监督项目研究资助经费使用情况,提出项目研究结题意见等;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中,开展日常训练、赛前辅导与集训、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等工作。
  创业导师应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与创业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创业实践日常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对学生创业实践疑难问题进行会诊,并主动推荐相关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搭建良好平台。
  第三,导师人员选聘。高校应依据导师类别采用不同的导师选聘方式。学业导师的选聘可由各教学单位完成,采取教师自荐、学生选择与学院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科研导师选聘可由学生科研项目负责人依据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也可由相关教学单位为创新创业竞赛团队指定配备。创业导师选聘可由学校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依据项目方向指定配备。
  第四,导师工作考核。高校导师工作应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每年考核一次。学业导师工作考核可由学生测评与学院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导师指导态度与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等。科研导师工作考核采取导师自评、学生评议、院系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导师工作态度、履行职责情况、指导学生方式方法以及指导效果等。创业导师工作考核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负责,其主要依据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营情况及成果等。
  第五,导师制配套机制。建设“三位一体”导师制,应完善其配套机制。建立导师网络工作平台,师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业探讨与交流,增加交流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建立创业导师师生交流平台,举办企业家论坛,使学生有机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邀请企业家对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定期诊断性指导,提高团队或企业的生存发展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