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邹晓东 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日期:2012-05-11

  20 世纪末期以来,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和研究,逐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高等教育领域或相关学科的知名学者如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等人,已经对创业型大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重要成果,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不少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进行相应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以介绍欧美国家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主,而基于我国高校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基本处于空白。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实践方面尚处于论证探索阶段,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办学实践。因此,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对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对与创业型大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如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组织特征、实施策略等等;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形势,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为推进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分析:创业型大学的两种类型
  目前,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中,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第一条研究路径是沿着伯顿·克拉克的开创性研究继续前行,研究的主题是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转型问题,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如何实施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具有变革精神并着手进行改革实践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伯顿·克拉克的关于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第一批五所大学中,有像创办于19 65 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这样年轻的、但发展迅速的新型大学,也有像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那种获得大学地位仅有15 年时间、但却有着200 年办学历史、前身为技工讲习所的大学。总体而言,在伯顿·克拉克的研究语境中,创业型大学指的是那些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大胆革新行为并最终取得明显成效的大学。在这一研究路径中,研究者对大学进行研究的考察维度包括:大学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即产业界、政府、社会对大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新需求,而在资源的约束下大学满足这些需求的困难;大学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情况;大学获取资源途径的变化情况;大学的办学理念或组织文化的变化情况,等等。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伯顿·克拉克归纳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方面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1]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三个特征,涉及到大学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这一维度;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涉及的是大学获取资源途径的变化这一维度;而“整合的创业文化”涉及到的是大学的组织文化这一维度。
  伯顿·克拉克的研究路径,是将大学作为一个能动的组织主体,关注的是大学这一组织如何像企业那样进行创业、革新,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第二条研究路径,是以亨利·埃兹科维茨为代表的、在三螺旋结构的分析框架中提出的创业型大学的研究路径。在这一研究路径中,研究的主题是大学如何发挥自身在知识创造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而研究对象则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探讨这些大学是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利用大学在知识创造和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进行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等。在这一研究语境中,创业型大学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创业型大学在为国家利益服务、具体承担经济发展任务的同时,给大学的传统职能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大学参与和大学引导的先锋作用。[2]在这一研究思路中,研究者对大学进行研究的考察维度包括: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大学的科研成果及其应用情况;大学的专利制度及知识转移的相关管理规定;风险投资及其他有利于促进创业行为的支持性制度安排[ 3];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论坛、校友网络、企业家网络等要素组成的创业网络等[ 4]。在这一研究路径中,有研究者总结了创业型大学的某些特征,如: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能对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作出最敏锐的反应,在大学、工业和政府的三螺旋结构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参与创业活动,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典型,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致力于培养有创造性的学术英才和技术创新高手。[ 5]
  综合以上分析,在同样的创业型大学( E nt r e p r en e ur ia l U n i v e r si t y ) 这一语汇中,事实上指称着两种不同的大学形态,第一种类型为伯顿·克拉克关注的旨在应对环境变化而实施变革的革新式大学,以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为典型;第二种类型为亨利·埃兹科维茨关注的以知识转移和学术创业为特征的引领式大学,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典型。这两种类型的创业型大学,虽然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如都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寻求办学经费和资源来源的多元化等,但是二者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组织文化等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正由于如此,有学者在论述第二种类型的创业型大学的相关问题时明确指出,显然,本文所论述的E n t r e pr e n eu r i a lU n i v e r si t y 与克拉克的完全不同。[ 6]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将第一类创业型大学称为革新式创业型大学,而将第二类称为引领式创业型大学,本文后面的论述,主要是在第二类创业型大学即引领式创业型大学的意义上进行的。
  二、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分析
  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在数百年的漫长历史中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而自洪堡大学创办以来的两百年时间里,大学却在办学职能上经历了两次重大变迁:先是把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核心职能引入到大学之中,而后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美国大学,又开创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先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大学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办学职能上的变化,即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外,还承担了经济发展任务[ 7],有学者将此与第二次学术革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两次学术革命,可以看出自中世纪以来大学发生了两次质的飞跃,先后将研究和创业作为新的学术任务引入,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次第崛起,现在大学正在进行第二次转变,即把创业作为大学的一项新任务,并据此重新定义和扩展原有的大学职能,创业型大学也因此形成。[8]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创业型大学代表着大学变革的发展趋势,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将以其创业活动和实质性贡献引导新时期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9]由此看来,创业型大学作为大学新的组织形态,已经呈现出与之前的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一些重要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创业型大学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组织文化等维度对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进行分析。
  1. 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分析:知识应用与服务经济发展
  组织目标是一类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区别开来的关键指标。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态,其核心目标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亨利·埃兹科维茨指出,从历史角度看,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多功能机构。[ 10]埃兹科维茨在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中,描述了麻省理工学院如何担当起创业的角色,并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沿革过程的内在逻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经指出,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现在大家提出来的概念,就是创业型大学,M I T 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 11]福州大学是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的高校,福州大学的领导者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术的创业化和知识的资本化。创业型大学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创业活动。[ 12]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福州大学开始了自身创建创业型大学的探索之路。
  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说发源于中世纪的早期大学的组织目标是知识传播,此后的研究型大学则把知识创造的目标融入到大学之中,而新兴的创业型大学,则将知识的应用发展为大学的组织目标。正因为如此,目前关于创业型大学的讨论中,基本无法绕开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知识资本化、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等相关概念和范畴。在创业型大学中,进行知识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亨利·埃兹科维茨提出的创业型大学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王雁等人总结的创业型大学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目标的独特性之所在。
  2. 创业型大学的组织构成元素:多元组织与模糊边界
  在传统的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中,大学的内部组织是比较清晰可辨的,一般的大学,都是由学术单位和行政后勤服务单位两大类组成,其中学术单位往往是建立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之上的,划分成不同的学科、专业和院系所。如果把这些系科、学院和研究所看成传统大学的基本组成要素,那么,在创业型大学中,则出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学术单位的组织单元,这些组织单元形态各异,功能多样,边界模糊,处在大学与外界联络的中间地带,对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实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组织单元往往依托大学的教师、研究人员或学生,与外界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各种主题论坛、项目中心、专项计划办公室、联合实验室、合作平台、资源网络等,我们很难简单地界定这些组织单元是否隶属于大学,同样也很难将这些组织排除在大学组织之外。这些组织机构,虽然经费来源、工作人员的身份、工作方式以及行动结果是多元化的,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但是这些组织单元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这些组织单元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联结大学和相关社会机构;有利于促进大学与外界在人员、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交换;促进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大学内部的师生进行创业活动,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等。
  在这类组织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企业论坛、创业中心、技术创业中心、产品开发和创业中心[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创业技术转化处、南洋技术创业家中心、下属学院成立的产业联络处[14],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创业网络、斯坦福商学院高科技俱乐部、创业思想领导者研讨会、斯坦福大学企业联系办公室[ 15]等等,这些组织单元,往往整合了大学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创业教育、技术开发、技术转化、联络合作为基本目标,共同促进了学术和知识的现实应用。
  3. 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运作方式:创业活动与商务运营
  与传统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除了拥有传统大学所具有的课堂讲授、科学研究等核心的运作方式外,还拥有了传统大学所不具有的组织运作方式,即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和商务运营。当研究型大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或者创办衍生企业时,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向创业型大学的角色转变。在创业型大学中,创业作为组织的核心目标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组织人员广泛认同并自觉加以实施的行为,这些研究者或师生员工,在大学制度和组织文化的鼓励下,对一切可能的商业机会进行识别,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施创业行为,将创意发明、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应用,从而为社会提供新服务,创造新价值。
  麻省理工学院是大学进行创业活动与商务运营的典型代表,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其创造的价值富可敌国。美国波士顿银行于1997 年发表了题为: M I T :冲击创新( M IT :T he I m p a ct o f I n no v a t i o n ) 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把M I T 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 位。M I T 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在全球创建了40 00 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 0 万,年销售额高达23 20 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11 60 亿的G D P ,比南非稍低,但比泰国要高。[ 16]在2009 年考夫曼基金会发表的后续研究报告 创业冲击:M I T 的角色 ( E n t r ep r e ne u r i al I m p ac t :T he R o l eo f M IT ) 中,这些数据大幅提升:M IT 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25 800 多家企业,就业人数33 0 万人,销量额高达2 万亿美元,保守估计至少可以排在世界第17 位,而按G D P 产出计算则排在世界第11 位。[17]
  4. 创业型大学的组织文化:注重实效与倡导创业
  在传统大学中,大学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学科忠诚和学术发展。大学内部各学术单元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术,组织成员致力于在本学科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积累有所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学者对所在学科的忠诚度,往往超过对其所在大学的忠诚度。而在创业型大学中,组织文化同样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即注重实效和倡导就业这种文化心态已经融入了大学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创业型大学中的科研人员,出现了分化,至少分化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第二类研究人员则将研究的主题转向或聚焦于实践领域,围绕解决工程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展开,而另一部分人,则专门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运用的工作。在创业型大学中,组织成员个体和组织本身,都已经从传统的学术发展模式走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成果的实践运用,通过创业行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
  在创业型大学中,注重实效与倡导创业并非是孤立的组织文化形态,而是与很多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一起,共同起到推进创新创业行为的作用。这些支撑性的制度如知识产权制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薪酬制度、大学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等,它们的出台和实施,都具有类似的目标和功能。早在20 世纪初,麻省理工学院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教师能否从事咨询服务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于20 年代最终制定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即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挣钱。[ 18]事实证明,类似的制度文化,能够有力地促进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在致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创业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通过分析创业型大学创建的可能性,以创建创业型大学来带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无疑是一条非常值得尝试的实践路径。当前,我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组织转型,实现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创建创业型大学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发展愿景上,逐步确立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将直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大学新的历史使命
  当新的学术使命在大学组织中萌芽和生长之时,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争取合法性并实现制度化的过程。与大学前两次组织变革一样,创业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必将经过这样的历史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先锋大学才能占得先机,确立自身在世界大学之林的领导地位。当创业、发展经济成为大学新的历史使命时,那些先锋大学必将开创并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洪流。因此,当前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应当迅速抓住百年一遇的难得历史机遇,将建立创业型大学作为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以创新创业、服务经济为己任,开拓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新事业。
  2. 在组织目标上,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导向,寻找大学发展新的突破口
  确立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大学之前的发展方向并不矛盾,只不过是在原有发展目标上继续向前迈进一步而已。创业型大学是建立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创业是研究型大学深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可以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确保原有办学活动和发展策略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基础上,寻找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突破口,作为大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并为全面创建创业型大学奠定基础。
  3. 在组织机构上,整合和成立各类联络组织和资源网络,充分开发大学师生和校友资源,挖掘大学及关联主体的创业潜力
  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单位,虽然仍以传统的学术建制为主体,但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迹象,即在大学内部设立了大量的各类项目合作机构、联系研究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所、研究中心,这些多元化组织单元的主要任务还是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在未来,应当有意识地加以鼓励和扶持,以创建更多旨在促进创业行为的组织单元,如创业论坛、产品开发中心、技术转让中心、产权交易及风险投资网络,最终形成类似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或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络。
  在组织机构的开发和创建上,要制定鼓励性的制度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校友以及其他与学校有所关联的社会人士的积极性,调动这些群体的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中设立组织机构、举办活动、开展合作,从而推动高校创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4. 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倡导创业的规章制度,将服务创业作为大学日常运行的重要内容
  当前,创业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个别高校已经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目标,而另外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开展与创业型大学相关的各种活动。但总体而言,创业型大学的整体属性还远远没有落实到实践层面。由于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产品开发、创业活动的大学运行规章制度,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着力点所在,也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措施之一。当前,迫切的任务是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产权制度;改变单一的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对学术人员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理顺大学与各种创业相关的组织机构的关系,确立良性互动、灵活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制度等等。
  通过大学运行机制的构建,逐步将知识转移、产品开发、学术创业等活动纳入大学的常规事务范畴,从而切实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 在资源配置上,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开发创业活动在资源获取和价值创造方面的巨大潜力
  大学的创业活动,本质上是将知识产品进行市场化的过程,而由于知识产品具有专有性、高收益性、可复制性等特点,因此能够吸引投资者、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才等核心创业资源的加入,围绕着创业活动,将有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资源进行聚集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大有可为,即大学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搭建较好的创业平台,吸引这些机构、人员和资源聚集在大学周围,如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孵化器等。这些都是吸引创业资源聚集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基础设施。此外,在资源配置方面,大学还应当着力建设公共产品开发中心和研发基地,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从而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概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创业活动本身是一项创造价值的社会活动,因此,通过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大学可以获得可观的经费收入,这些收入反过来可以支撑大学的学术活动和日常运营。
  6. 在组织文化上,有意营造富有生机活力的创业文化,以创业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创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鼓励人们进行创造、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是一种锐意进取、力争上游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对于创建创业型大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在创建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场合和平台,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媒体宣传、制度构建、开展活动、树立典型等途径将创业文化落到实处,使大学能够时时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状态之中。
  (邹晓东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汉聪系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