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史秋衡 矫怡程: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2014 年第1 期  日期:2014-04-04


  生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这也是近年来高校以“联盟”形式抢夺优质生源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带来了更多的入学机会,高校的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为,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应当“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意味着未来高校招生工作将突破高考和统一招生的限制,紧紧围绕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行。基于此,本文将紧紧围绕新时期高校招生工作的要求,构建高校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①的数据,对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未来高校招生工作的开展和生源质量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生源质量的内涵与评价
  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招生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保障共同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质量可以包含“超越性和完美性”、“和规范标准一致”、“合目的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等多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要求的顺应”。因此,对于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内涵的把握应集中在对高校生源的需求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有其特殊含义。对于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对于高校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不论是从顶层设计层面,还是从民众需要层面,我国对高校招生都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选拔优秀人才的需求。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大学不断破除在学业成绩、思想观念以及经济条件各方面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造成的不当障碍;当然优秀高校仍然会为了赢得高分考生而相互竞争。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生源质量内涵的把握离不开对于公平性和适切性的追求。
  (一)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公平性
  尽管社会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公平的含义本身就很复杂,对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含义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与教育公平密切联系的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这里的均等不只是数量上的相同,更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选择,也就是教育公平。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从最初要求每个人都获得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均等,演变为学校应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均等,以及要求学生学习成就更为均衡的结果均等。科尔曼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分析包涵了社会不断发展、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过程:当最初的教育机会稀缺时,人们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仅限于入学机会;当入学机会逐渐丰富时,人们开始追求教育资源的均等;当教育资源逐渐丰富时,人们又开始追求同样的教育结果。胡森在对教育机会的经典研究中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和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阶段:保守主义阶段强调个人对于上帝所赋予的能力的利用;自由主义强调教育应当消除经济或社会障碍,以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天赋获得社会地位;最新的教育机会的概念则是期望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个人在入学时就具有的天赋的机会。保守主义阶段早已成为历史,而自由主义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都还存在。与此同时,对于自由主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中能力的理解也出现了“天赋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区别。
  尽管当前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但在普及化之前高等教育仍然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存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首先应当关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具体含义是:个体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完全是因为个人的能力,而排除了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背景因素,如民族、城乡、家庭背景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招生数量、招生标准和招生程序共同构成的招生制度所决定的。在我国,目前的招生程序以高考成绩为基础,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志愿与高校统一录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高考成绩代表的是学生对高中课程标准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应该体现为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仅受高考成绩的影响,而高考成绩相同的学生则不会因个体背景的差异而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不均等。综上所述,高校生源质量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应为:是否排除了能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二)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适切性
  20 世纪中期以来,从发达国家开始,延续至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陆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变成了“一定资格者的权力”。我国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及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到201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 所,普通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13999 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从共同的高学术标准转变为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质量多样化不等于不求质量,更不是不求学术质量。不同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高等教育,都应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努力达到各自的高质量要求”。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潘懋元教授一直在呼吁我国高校应当分类、定位发展。具体来说,他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应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涉及本科层次的是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学术型大学,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学术人才。而且这类高校数量不宜过多,规模也不必太大。第二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高校分类发展则离不开对“985 工程”大学和“211 工程”大学的讨论。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995 年国务院正式启动“211 工程”,旨在面向21 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211 工程”院校应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加大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主要目标。1998 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启动“985 工程”建设。“985 工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实现学科建设新的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分类定位的最终目标是高校分类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层次、多类型经济结构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本科层次中出现了“985 工程”大学(以下简称“985”院校)、“211 工程”大学(以下简称“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三种类型,分别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和“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生源质量评价的适切性标准应当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相符。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将试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构建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使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讨论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具体特征,为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的分析将遵循这样的逻辑进行:首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均需符合“需求满足”的基本要求,但针对的主体是不同的。其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本科院校自然地划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生源质量的需求是不同的。第三,本研究将公平性与适切性的教育追求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比较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在这两方面的达成度。毋庸置疑,在任何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只能尽力追求这两个方面,无法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完全协调。这也就为不同类型高校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侧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选取的是“2012 年本科院校数据库”。该研究通过开发网络调查平台,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向高校发出调查邀请函,请各校学生参与网上调查。2012 年,共有48 所高校参与调查,剔除无效样本后得到有效样本58253 个;其中,“985”院校学生4919人(8.4%),“211”院校学生10106 人(17.3%),一般本科院校学生43228 人(74.2%)。
  二、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特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指标说明
  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于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特征分析,从公平性与适切性的角度衡量。这里,不同类型的高校分为“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
  如前所述,高校生源质量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应是是否排除了能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我国,学生能力的表征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指标,因此本研究将高考成绩作为控制变量;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分省份命题和划定分数线的现状,选择学生自我报告的高考成绩为指标。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相关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和社会制度均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具体来说,个人特征方面主要包括性别和民族,家庭背景层面主要参考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指标,社会制度则主要关注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
  生源质量评价的适切性标准应当基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相符。“985”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具有高度学科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11”高校更倾向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一般本科院校则更加倾向于“为地方培养人才”。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相符程度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招生方式,即学生中通过统招、自主招生以及特长生招生考试的配比情况,体现的是学生素质与高校生源素质定位的匹配度;二是区域匹配度,即学生来源省份是否与学校所在省份一致,体现的是学生来源与高校服务面向定位是否一致;三是升学选择,即学生未来的发展选择是升学还是工作,体现的是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符合程度。具体的变量及衡量指标见表1。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无序三分变量,因而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multinomial model)分别考察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在公平性、适切性和卓越性方面的特点。在logistic 回归分析中,用风险比(odds ratio)来比较一个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的概率差别,是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该指标大于1 时,表明该类型院校成功的发生比概率增加;该指标小于1 时,表明该类型院校成功的发生比减小。表2 呈现的是模型分析结果。模型结果显示:log likelihood=-36189.895,相应的LR 卡方检验高度显著,表明模型合适;同时,伪判定系数Pseudo Rsquared达到15.36%,表明模型解释力较好。
 

  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985”院校学生高考成绩最优秀,是一般本科院校的3.8 倍;其次为“211”院校,是一般本科院校的2.1 倍。该结果与常识相符,从侧面证明了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录取机制下,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学校类型与以成绩为表征的学生能力的匹配。
  首先,从公平性来看。学生个体特征方面,仅性别具有统计意义。在固定其他条件下,“211”院校生源为男生的概率则高于一般本科院校38%,而“985”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1”院校生源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而相对而言“985”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情况较好。家庭背景方面,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均具有统计意义。具体来说,“985”院校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16.8%;“211”院校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6%。也就是说,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越倾向于“985”院校,其次为“211”院校,最后为一般本科院校。同样,“985”院校学生父亲职业每升高一个等级,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5%,而“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无显著性差异。最后,“985”院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每升高一个等级,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39.1%;“211”院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每升高一个等级,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16.5%。这表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下,不同类型高校生源的家庭经济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其中,“985”院校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最高,其次为“211”院校,最后为一般本科院校。制度层面的城乡在“985”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之间具有统计意义,“985”院校农村学生比一般本科院校低24%,而“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不同类型高校生源的城乡来源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985”院校学生城乡差别较大。
  其次,从适切性来看。区域匹配度具有显著意义。也就是说,在固定其他条件下,“985”院校学生表现为区域不一致的概率是一般本科院校的4 倍多,“211”院校学生表现为区域不一致的概率是一般本科院校的3.2 倍。这说明,总体而言,“985”院校学生区域匹配度不一致最明显,“211”院校次之,一般本科院校区域匹配度最一致。升学选择具有显著意义。也就是说,在固定其他条件下,“985”院校选择升学的学生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40%,“211”院校选择升学的学生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19%。这表明,“985”院校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升学来继续深造,其次为“211”院校的学生,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为工作。不同的招生方式对不同的学校类型具有显著意义。具体表现为:“985”院校保送生的概率是一般本科院校的3.2 倍,但“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没有显著性差异;“985”院校自主招生的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高56%,“211”院校自主招生的概率则比一般本科院校低20%;“211”院校特长生的概率比一般本科院校低59%,而“985”院校特长生的概率则与一般本科院校没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985”院校在以保送方式录取学生方面较之于“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具有明显优势;而在自主招生中最具有优势的是“985”院校,其次为一般本科院校,最后为“211”院校;相比较而言,“211”院校在特长生招生方面最不具有优势。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部分将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目标,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首先,“985”院校和“211”院校更加注重以高考成绩为表征的学生能力,一般本科院校在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弱势群体的成效更加显著。本次调查的本科院校基本为各省市二本录取线以上的学校,录取线对学校生源的成绩影响有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能力需求,这种需求以学生高考成绩为表征;其中,“985”院校生源成绩最高,其次为“211”院校,最后为一般本科院校。但是,在追求公平性方面,“985”院校和“211”院校的表现不如一般本科院校。具体来说,在同等成绩的基础上,“985”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来自父亲受教育程度更高、父亲职业等级更高和家庭收入更高的家庭,也更容易来自城市;“211”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为男生,也更容易来自父亲受教育程度更高、家庭经济收入更高的家庭;一般本科院校在同等成绩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家庭背景和制度背景的平衡性比“985”院校和“211”院校都更好。因此,“985”院校和“211”院校更加注重以高考成绩为表征的学生能力,而一般本科院校则在能力的基础上对关注弱势群体的成效更加显著。
  其次,各类高校生源质量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适切性的要求。分析结果显示,“985”高校学生来源省份与学校所在省份的不一致程度最高,其次为“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来源省份与学校所在省份的一致性最高。“985”院校学生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学生选择工作的可能性最大。招生方式中,“985”院校保送生概率显著高于“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985”院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其次为一般本科院校,最后为“211”院校;“985”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特长生比例显著高于“211”院校。该结果表明,目前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适切性较好,不同类型高校基本实现了自身的服务面向:“985”院校培养基础创新人才,一般而言需要学生继续深造,以保送生、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等多种方式选拔有学科潜力的人才;“211”院校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一般本科院校面向地方发展服务,一般而言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工作的可能性更大。这样的研究结果说明,各类高校生源质量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适切性的要求。
  (二)研究建议
  首先,高考改革应当从高中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大学所需能力的预测性评价为主。当前,我国高校生源质量基本遵循以高中学业成绩为表征的能力原则进行,这体现了高考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生源质量特点也对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反映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能力成为高考改革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就目前我国的高考来看,在性质上更体现为高中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价,与高中毕业会考的作用基本重合。但是,高考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最重要指标,更应该反映的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符合大学需求,也就是对大学预备能力的检测。在美国,大学入学成绩的参考指标包括20 世纪20 年代开始的SAT 考试、1959 年开始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测验(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和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对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所掌握的知识的评估。[2]评估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的学术能力倾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也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选择学生。中美两国文化不同,高考制度也不能生搬硬套,但高考改革的取向至少应从高中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大学所需能力的预测性考试。
  其次,“985”院校和“211”院校生源质量需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研究将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评价的公平性追求建立在“不受除能力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定义之上。通过控制学生成绩,探索不同背景的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情况。结果表明,“985”院校和“211”院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成绩的需求,而一般本科院校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成效明显。事实上,在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内部分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已将“如何在那些具有高度社会或学术声望、选拔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选拔制度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平”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在我国,少数对于弱势群体关注不足的高校已经逐步开始做出调整:2013 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明确规定“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不低于20%”;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特设“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覆盖所有“211”高校和部属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高校生源质量对于公平性的追求,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平均主义的误区,使公平的追求变成了拒绝使某些青少年超过其他青少年的方法;也应当注意到我国城镇人口基数在2010 年就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基数的现实,避免出现纠枉过正的现象。对于生源质量的公平性追求必须建立在能力原则之上。
  最后,各类院校均应结合学校定位和生源质量特征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恰当的指导。本研究中,生源质量的适切性指标以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相符为衡量标准,分别包含反映学生素质与高校生源素质定位匹配度的招生方式、反映学生来源与高校服务面向定位符合程度的区域匹配度和反映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匹配度的升学选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的适切性情况良好,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校定位之间基本能够达成一致,这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研究的相关结论还指出,不同类型的高校还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和生源质量特点,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尽可能适切的全过程指导,以实现生源质量适切性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