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滕 瀚 曾天山: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分析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日期:2014-03-1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这种关注中,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研究成果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地位,对于教育学学科而言,涉及一种他者的评价和自我的居所。当前我国教育学界对于教育学发展状况总体上不大满意,其他学科对教育学也有“幼稚”的评论,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力总体在下降。“教育学这么多年做了什么”,自然就成为教育学人拷问自身的一种西西弗斯情结。
  事实上,教育学在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思想解放、解决教育问题、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教育学研究成果也折射出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教育学研究成果形式大致可分成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论文可分为原发性论文和转载性论文。原发性论文一般是在期刊杂志上首次编辑发表,而转载性论文一般是文摘类期刊对已发表的原发性论文进行再度编辑并转载刊发,是对原发性论文的再度认可,原发性论文也因被转载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教育类论文能够被转载,实际上是因为其有助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或者对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通过分析教育类论文的原发性刊载和转载性刊载,能较好地反映教育类论文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并折射出教育学学科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对原发性教育类论文和转载性教育类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构成对我国教育学发展进行考察的一个独特视角。通过这种考察,从教育学自身来讲,可以知悉教育学学科历时性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一段时期内教育学研究热点的渊源流变;而对教育科研管理者来说,这有助于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学科建设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并对教育学研究的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当然,这种考察是一种他者的外部视角考察,与学界流行的对教育学研究自身的逻辑预设、理论建构等方面的反思还是有所区别。一定程度上,这种考察是一种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考察,看重的是教育知识生产的激励和制约作用。
  在科研评价上,可以通过原发性论文的引证去考察某篇文章或某个学科在某段时间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经有研究者从教育类论文的原发性或首度刊载角度对我国教育学学科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而从转载性论文角度对我国教育学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却鲜见。基于此,本文尝试从转载性论文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进行分析。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转载性学术文摘期刊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其中《新华文摘》的前身为创刊于1979年的《新华月报•文摘版》,1981年改为现名。《新华文摘》“始终把开阔的文化视野锁定在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上,发扬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研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许多文章融思想性、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其中不少篇章基本上是操作性很强的对策研究”,因此,它被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党政机关政策研究部门等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视为衡量其自身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新华文摘》以其思想性、导向性、学术性、完整性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政界、学界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案头常备读物,是了解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状况和趋势的重要窗口。《新华文摘》与改革开放同步,浓缩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息景观。一部《新华文摘》的教育类论文转载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界和文化思想界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现实的关注史,也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和教育学人对教育问题的回应和教育现象的思考探索史。通过对《新华文摘》历年所转载特别是全文转载的教育类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社科文化界对教育问题和教育学学科的关注度和关注焦点。
  《新华文摘》转载论文有四种类型:一是全文刊载,这是最重要的文献,是不经二次加工的“文选”;二是详细摘编,摘发文字较多,并注明原文字数;三是简摘,称为“论点摘要”,与一般学术性文摘一样,无论原文多少,只发400字左右的摘要;四是“索引”,每期报道约400篇文献。以上四种类型,平均每期报道文献量约1000篇。本文仅对前两种形式转载的教育类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指标为全文刊载总目中的“教育”栏目设置状况、教育类论文年度刊发量、教育类论文主题分布状况,前两个分析指标可以反映以《新华文摘》为代表的文摘类期刊对教育类论文的关注度,并折射出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后一个分析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以《新华文摘》为代表的文摘类期刊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点,对其采用Ucinet6.0进行可视化网络分析。在操作性层面上,关注度用年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占年全文转载论文的比例表示,关注度的变化用年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的比例变化来表示。在进行可视化网络分析时,把连接的关系强度大于4.0的界定为高关注度主题,也就是此主题在某年度节点内出现的频次不低于4次。研究主题的变迁体现了教育学学科在他者目光中的关注度变化和自身的影响,同时研究主题的分布也体现了教育研究内容的变迁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变化轨迹,因此对研究主题内容的分析是重点。分析资料来自于历年《新华文摘》,分析数据以1981-2010年目录数据为主,因缺少1998年数据,实际分析数据时间跨度为29年。另外,本研究尝试探索在实证基础上对教育学术史中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影响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历史分期。
  二、《新华文摘》转载教育类论文的基本状况分析
  1.年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比例变化表明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在不断变化,相对其他学科,社会关注度仍较低
  在进行年转载教育类论文计量分析之前,课题组先对《新华文摘》的教育学科栏目设置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1981年创刊之初,《新华文摘》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栏目,而在1982-2003年期间,不再单独设立“教育”栏目,教育类论文被合并到“文教”专栏中。2004年,《新华文摘》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名称作为专栏名称,形成期刊的主体框架,在原有的“文教”专栏基础上独立设置“教育学”栏目。
  由图1可以看出,《新华文摘》年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量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1-1990年,第二个时期是1991-1996年,第三个时期是1997-2010年。在第二个时期,教育类论文量显著低于其他学科;1997年开始,教育类论文量有所上升,与哲学、科技类论文转载量大致持平。与此相对应,《新华文摘》对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也可分成三个时期,在第三个时期对教育类论文和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有所提升。
  由表1可以进一步观察到,在第一个时期,《新华文摘》年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占年转载论文数的平均比例为6.35%,而在第二、三个时期分别为4.15% 和8.14%,自1997年开始,特别是在2004年改版设立“教育学”栏目后,平均比例明显提高。说明改革开放至今,《新华文摘》对教育类论文和教育学科的关注度有着明显的起伏,反映了社会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学研究的关注度有着显著变化,表明我国教育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学科在他者目光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在不断变化。
  从表2可以看出,1981-2010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年均49.17篇,占全文转载论文总量的6.94%,在《新华文摘》各学科论文全文转载率的秩次很低,仅高于“文化”类,说明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相对其他学科仍然偏低。
  2.“国外社会科学”和“学术动态”栏目中的教育类论文年转载量表明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度在不断提高
  “学术动态”是《新华文摘》的传统栏目,主要是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动态并进行针对性报道,比一般性的学术通讯报道深刻、敏锐,但比全文转载的论文字数要少。“学术动态”具有良好的学术信息
  传递、思想传播和现实问题回应作用,其中刊登的教育类论文量能较好地体现《新华文摘》对教育学科的关注。由表3和图2可以看出,在“学术动态”栏目年刊载量下降的情况下,《新华文摘》对教育类学术动态仍持有一定的关注度。
  “国外社会科学”栏目于2000年从“学术动态•综合报道”中独立出来,以反映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新动态为主。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国外社会科学”栏目论文总量下降的趋势下,教育类论文的转载量却相对平稳,说明《新华文摘》对教育学学科持有较高的关注度。
  三、《新华文摘》转载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和关注热点分析
  内容分析和关键词共现是文献计量中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内容分析,特别是针对论文的关键词分析,可从科学学的角度研究知识的生产和增长规律,反映某一学科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可能发展动向,科学地评价期刊、人才及科研成果。不仅如此,对于转载性学术论文而言,某一主题的转载频次反映了社会对该类主题的关注程度。
  基于此,本文对《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教育类论文进行主题内容分析。由于《新华文摘》每年总目录中仅显示转载论文的标题和作者信息,转载论文也没有明确标记出原论文关键词,因此需要研究者提取,提取时主要采用专家划定的方法。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方法的学术争议性较大,毕竟由于教育几乎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涉及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面对社会变革中的人的发展,教育学所面临的问题也纷繁复杂,与此对应,教育学学科内容体系也相当庞杂,显然这种关键词共现提取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到精确唯一。在专家划定的关键词共现过程中,难免出现争议性,对争议性较大的主题进行重新划定,直至专家划定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为止,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主题分析的一致性效度。关键词选定后,采用Ucinet6.0对《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教育类论文的主题分布进行考察,以此来反映《新华文摘》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由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新华文摘》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点较为广泛,涉及教育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德育”、“比较教育”、“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评价”、“人才与人力资源”、“课程与教学”、“教育制度与教育法制”以及“教育史”上,这些关注点均集中分布于图4的网络中心部分。而“教育学学科建设”、“基础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心理”等关注点分布在接近网络中心的区域,形成次集中点。
  由图5可以看出,1981-2010年间,除1988年《新华文摘》关注主题的关系强度均低于4.0,表明该年度对教育主题的关注度较低外,其余年度都保持较高的关注度,高关注度主题依次为“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思想”、“课程和教学”、“比较教育”和“德育”。同时,《新华文摘》对“教育评价”、“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制度与教育法制”、“教育公平与教育权利”、“教育经济、教育投入”、“人才与人力资源”、“德育”、“教师”、“教育管理”、“教育和教学质量”、“教育学学科建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美育”、“语文学科教育”、“教育与社会”也有较高的关注度,其关系强度都大于4.0。而“体育”等主题的关系强度低于4.0,是弱关注主题。另外,图5的网络分析显示,“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这类高关注度主题,几乎所有年份都与其发生联系,以“高等教育”节点为例,只有“1981年”与其没有直接联系,但图5中的路径显示,二者通过“教育与社会”节点发生联系。图6显示在第一个时期(1981-1989年),“高等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最高,其关系强度为53.0,在1982-1987年、1989年,《新华文摘》对其持有很高的关注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强度为47.0,《新华文摘》连续五年(1982-1986年)对其持有较高的关注度。在1985、1987、1989年,“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观念”受到高度关注。此外,1984-1987年期间,“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主题也得到持续关注。
  由图7可以看出,在第二个时期(1990-1996年),尽管《新华文摘》对教育学和教育问题关注度较低,但仍对“高等教育”和“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持有很高的关注度,以这两个主题为节点的关系强度分别为45.0和28.0。同时对“教育观念、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思想”主题的关注也较高,其节点关系强度为10.0。由图8可以看出,在第三个时期(1997-2010年),“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仍是《新华文摘》的关注热点。与第二个时期相比,“教育评价”、“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济和教育投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等进入了关注热点;与前两个时期相比,“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哲学”、“人才与人力资源”、“比较教育”一直都是《新华文摘》高关注主题。同时,“课程和教学”、“教师”等教育系统内部问题、“教育学学科发展”也重新成为高度的关注点。
  四、结论
  1.以《新华文摘》为代表的文摘类期刊对教育学科的社会关注有明显起伏,趋势上看关注度在提高,但相比其他学科,社会关注度仍偏低
  以年全文转载教育论文篇数在年全文转载总量的比例为考察指标,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新华文摘》对教育学学科的关注有显著起伏,从第一个时期较高的社会关注,到第二个时期关注度明显下降,再到第三个时期高度关注,总体上,关注度在提高,但相比其他学科,社会关注度仍偏低。如果仔细观察这种起伏,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教育学学科自身发展和教育学科影响力有显著关系,在第一、三个时期,教育学的理论意识较强,直面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能力较强,在这两个时期的网络分析图中,关系强度大于4.0的教育类主题丰富多样且都包括“教育学学科建设”,说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理论自觉和直面社会发展中教育问题的能力可能是教育学科影响力和教育学科社会关注度提高的根本性原因。
  2.《新华文摘》对教育主题关注广泛,集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等推动社会发展的主题上,且在1981-2010年呈相对持续稳定的高关注状态
  《新华文摘》创刊以来对教育学学科和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问题的关注主题较广,基本上涉及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既包括教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学、课程和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心理学等传统分支学科,也包括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新兴分支学科。这与教育学既要适应和促进个人发展,又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学科特点有关。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理论的渊源流变、研究成果的刊发转载及其他渠道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变革中的思想投影。《新华文摘》中的教育类论文在不同时期的刊载量不同,也反映和折射出我国社会变革进程中,不同时间段内,社会对教育学科的关注,间接反映出我国教育学科在不同时期内的社会影响力。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教育类论文主题范围广泛,涉及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实质上也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在我国逐步深入所致。由近30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教育类期刊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知识的“社会居所”。
  在第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开始不久,思想解放和思想觉醒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与此对应,教育应持有什么样的功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此期间都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此时,人才相对短缺,对教育的本质、地位和作用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借鉴历史和国外的教育经验,开展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这些都是学界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在这一时期,《新华文摘》的高度关注点集中在“高等教育”、“人才和人力资源”、“语文学科教育”、“基础教育”、“美育”、“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本质”、“教育学学科建设”、“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教育史”、“比较教育”等主题上。
  在第二个时期,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社会关注度较低,体现在年转载论文量和年转载论文比例上,也体现在关注强度较高的主题减少上,与其他研究相参照,研究者在对原发性期刊的教育类论文进行分析时,发现此阶段我国教育学科影响力在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我国教育学学科在此阶段总体上处于一个贫乏时期,社会影响力相对薄弱。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12年,各行各业已经基本上储备了初级人才,国民素质取得了显著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学科教育”、“基础教育”等主题的社会关注度较小,而“高等教育”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性和原创性知识生产、精神和信仰的塑造、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等任务,甚至直面生产力的转换和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因此“高等教育”仍是高关注主题,这可能与《新华文摘》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有关。同时,教育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教育现代化如何深入进行,相关主题也一直是高关注点,这与《新华文摘》重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和哲学层面的反思有关,说明《新华文摘》积极以思想性引领和回应教育思潮。
  在第三个时期,《新华文摘》对教育类主题关注显著高于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主题丰富,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自身发展而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同时,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的充实、完善与成长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且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社会、家庭、国家、民族、个人均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外部环境风云变化,教育内部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此时更需要教育学人加强教育问题的研究,以思考社会发展中涉及教育的重大时政性话题,解释社会发展中关于教育的重要时效性话题,回应教育引发的争论性话题。因此,这一时期教育关注主题广泛,除“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德育”、“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与人力资源”等持续的高关注主题外,“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权利”、“教育经济与教育投入”、“学前教育、儿童教育、早期教育”、“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法制”、“教育评价”、“教师”、“课程与教学”等也成为新的高关注主题。其中包括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政治改革、民族复兴引发的教育系统外部问题,如“教育评价”、“教育制度和教育法制”,这反映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科学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以及注重运用制度建设、法制建设、质量和评价等科学手段来调控各种教育问题。
  五、反思与启示
  1.提高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需以务实严肃的学术努力、深厚的理论底蕴、审慎的学术理性、现实的问题关怀去直面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此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从1981-2010年《新华文摘》对教育类论文的关注点来看,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高关注点都集中在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满足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需要、体现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学科建设需要、增强学术理性和学术深度需要的研究主题上,如“高等教育”、“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人才与人力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评价”、“教育公平和教育权利”、“课程与教学”、“德育”。事实上,这些主题都事关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精神底蕴、文化根基,以及现实生活中教育引发的种种争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教育学学科彰显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教育类论文,无论怎样地直面教育实践,怎样以教育问题为中心,都无一不是充满深厚的学术理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是与其学术理论性、思想丰富性、问题的现实性分不开的。教育学学科和教育学人要想在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归根到底还在于能否以深厚的学术理性和深刻的教育理论去充分回应和阐释当代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去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有赖于教育学人以务实严肃的学术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境界。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不是先赋的,它是教育学人在直面教育实践和社会关怀中不断反省、学习、探索、归纳和演绎而来。教育学人需要在现实和理论交互中提升教育学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并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这对教育学人而言,既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时代使命。
  2.教育学人的理论自觉和学科发展意识是教育学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扩大学科影响力和提高社会关注度需要重视教育学学科发展建设
  如前所述,在教育学科影响力较高、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时期,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一样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与“教育学学科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教育学人和教育学研究者的理论自觉和学科意识对推动教育学科影响、提高社会关注有重要影响。教育学人在直面社会发展中的教育现实问题时,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论自觉和学科发展意识,如此,才能推动教育学学科发展,才能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扭转教育学学科的“幼稚”之名。教育指向于人的发展,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但是我国教育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满意度较低,对教育学学科的“幼稚”、“贫乏”、“尴尬”、“低级”的评论不绝于耳,“什么是你们的贡献”、“你们做了什么”也自然成为一个拷问教育学人的沉重话题,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关乎自身学术声誉和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教育学人的理论自觉和学科意识推动着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促进学术理性发展的作用,使得教育学科有丰富的思想、深刻的理论去直面教育现实,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限于数据来源和文章篇幅,本文只是运用教育类论文全文转载的年度转载比例和ucinet6.0网络软件就某些特定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这种分析由于受操作性限制只能说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模式,更为细化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文章的目的在于客观如实地评价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通过ucinet6.0网络分析,我们发现《新华文摘》对教育的高关注点多是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如“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人才与人力资源”、“教育公平与教育权利”、“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哲学”等应用基础性话题,说明教育学究其根本还是一门具有理论根基的实践性学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