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2年第3期» 高教视点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高校评估,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年02月08日 作者:陈 彬

    面对饱受质疑的教学评估,已经迈出一步的国内评估制度,距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今年,教育部将在部分院校试点第三轮本科教育评估,其中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进行评估引人瞩目。专家表示,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国内高教界还应使国内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能够在国际标准下获得承认。
  “以往的评估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评估标准、评估手段比较单一,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达到评估的目标。”
  以上这段话,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底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回应对本科教学评估质疑时的表态。2012年,教育部将在部分院校试点第三轮本科教育评估,而在2011年底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教育部也的确对评估作了多方改进。
  在这中间,引人瞩目的一条便是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校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积极进行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对此,有人评价其为教育部为实现评估国际化所迈出的第一步。然而,面对饱受质疑的教学评估,已经迈出一步的国内评估制度,距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名校做法不具推广性”
  对于“评估国际化”一词,国内多数高校还比较陌生,但细数下来,近几年却也有一些“先行者”。
  2006年10月,清华大学曾低调地进行了一场国际学科评估,接受评估的是该校工业工程系。6位美国工程院院士以美国近150所高校工业工程领域的教育研究水平为参照,对该系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评价。这也是记者所查到的在国内高校中,最早的一次国际评估。
  在此之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曾尝试与国外专家或评价机构合作,对本校部分专业学科进行评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2007年上海交大对该校物理专业进行的国际评估为例。评估专家们对该系的科研与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制订了物理系发展战略。2009年,国家基金委物理学部负责人来校考察后曾表示:“两年前的国际评估让交大物理系出现了勃勃生机。”
  2011年,清华大学更是宣布将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制度。
  然而,取得如此效果的国际评估在国内却一直停留在小众范围之内。目前曾尝试过国际评估的也基本仅限于以上几所高校。国际评估的推广是时机未到还是动力不足?
  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东北大学教授王兴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距离国际评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仔细观察一下,目前开展国际评估试点的基本都是国内最顶级的学校。它们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与国外大学已经有一定的可比性。”王兴伟说,但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其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实际水平与国外的评估体系要求差距太大,比如,国外评估很多都是把高引用论文数作为衡量学科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国内很多学校的学科专业连SCI收录的文章都没有几篇。
  对此,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也表示,从操作层面上看,中国2000多所高校如果大范围进行国际评估,将花费巨额成本,不具可行性。
  “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学校的国际评估应该是使专家更多地站在国际视野上对学校的发展作出评判,这无疑是件好事。这样,评估国际化在现阶段才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王兴伟说。
  国际理念与国际标准
  王兴伟口中的“更现实的意义”指的便是学习国外先进理念。
  2011年10月,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在上海交大举行的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上曾表示,在新的本科评估中“高校里有多少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也能作为评价标准”。对此,王兴伟表示,国外的高校评估,也十分重视教授是否能够上讲台,但国外更关注大牌教授能否为本科生讲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只有他们才对这些课程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而在国内,很多教授往往都是选择上一些选修课。
  “同样是教授上讲台,含金量完全不同。这说明国内高校在教育实践上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同样体现在评估中,国外先进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王兴伟说。例如,国内外评估均十分重视对被评学科专业发表论文情况的考察,但国内评估往往重数量,对质量关注不够,而国外评估更注重质量,特别关注代表性论文的质量。“当然,国内评估现在已经开始加大质量关注度了。”
  别敦荣则表示,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国内高教界在评估国际化问题上,还有一个切实的任务,那就是使国内整体的高等教育,或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够在国际标准下获得承认。
  事实上,对于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是否存在一定标准,业界是有一定争议的。别敦荣认为,一些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标准就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例如,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等,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高等教育标准。评估国际化的更重要意义便在于,我们能否接受这些标准并被纳入到国际标准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接受国际上的评估与考核。”
  据了解,国内目前已经有少量的学科专业教育已经实现了这种国际认证。例如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与相关国际组织便签署了《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实质性对等协议》,一部分高校建筑学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取得的建筑师资格已经可以被国际承认。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大,但至今没有得到国际认证。因此,国内院校培养出的工程师在国际上并不具有被认可的资格,“现在推进评估国际化,就包括要加入到国际认证中去,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被国际承认,当然也包括接受国际监督。这要比几所学校进行个别的单项评估更具意义。但在这方面,我们目前的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别敦荣说。
  最核心的推动力在政府
  不能否认的是,近些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接触与交流已经日趋常态化,在这一背景下,为何诸如国内工程教育等已在国际上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教育,至今依然无法在国际标准下获得承认?
  别敦荣对此解释说,评估认证的国际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内各方的意愿,而且还取决于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进程。
  依然以工程教育的认证为例,其认证标准受制于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协议》。国内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团体,对加入该协议都十分积极,但《华盛顿协议》及其认证机构接纳中国的进程是有时间限制的,存在一定客观原因。
  同时在主观方面,别敦荣强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中,自成体系,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渠道。我国高等教育接受国际评估也还存在一些障碍。“参与质量认证必然涉及到管理体制、大学的自主性,以及大学领导及其职权等。但由于我国实行的还是政府集权管理体制,高校的自主性非常有限。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别敦荣表示,不单是认证问题,在评估国际化的整体进程中,高校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相对有限的。
  “在评估国际化的问题上,具体学校和专家的合作更具有学术性意义,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应该是政府层面、专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别敦荣说,但目前国内专业组织大多都是半官方性质的,这就决定了评估的国际化进程只能是由政府主导。“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国际化的任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推动力便在于此,相关部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