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1年第3期» 两会专栏-校长议案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郭荣: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年03月07日 作者:郭荣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与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很大关系。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很多都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处于一种茫然状态。不清楚自己怎么去面对社会、面对工作,总在担心着自己的工作没着落,不知道自己能适应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工作、是否能做得来。既缺少适应社会的信心,也缺少胜任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典型表现,同时也说明了强化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的问题,我在去年的两会期间就曾经提出过。虽然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但客观地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概念、理念的认识层面。现在最迫切的是要解决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通过哪些途径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为此,建议如下:
  第一,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角”。对学校来说,是通过培养一部分人才去培养另一部分人才,也就是说学校先培养教师,然后教师再去培养学生,所以,学校有两项人才培养的任务,首先要把教师培养成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如果教师本身社会适应性不强,不是创新型人才,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呢?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首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为此,应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激励机制。
  第二,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从聪明到智慧。聪明是指智力水平,智慧则是知识、能力和修养等综合素质的象征,聪明不等于智慧。从聪明到智慧, 唯一的可能途径就是实践。为此,应当建立专业设置自律机制,让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对应起来;大范围开设辅修专业,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起来;深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全校性的通识实验(践)课程,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研究性教学的实质就是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思维来组织教学, 要求教师把科学研究的理念、精神、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以研究性教学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二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素质从单一到全面。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第三课堂整合为统一的教育课堂,将教学质量提升为教育质量,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和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