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6期» 他山之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特色及思考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吴晓郁

 美国有350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25所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以创造新知识为己任,研究优先,把研究能力作为教师聘用、晋升和任职的基本条件,因而,它们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包括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学者。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数远远超过其他院校。拥有一流的图书馆,装备先进的实验室,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等是这些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数量虽然还不足4%,但是,它们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上海计划建设若干所一流高等学校,其功能的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特色,以便对上海一流高校建设的构想提供参考。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的特色
  1.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教师从事研究,不仅可以不断地把研究中的问题和发现充实到教学中去,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专业领域得以拓展以至有所创新。学生从事研究,使他们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他们的创新、发现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动手能力和对学科的洞察力也大大增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营造了研究型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麻省理工学院在1995—1996年间,有1700多位研究人员和师生一起从事项目研究。
  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是支持本科生参与研究的计划。1996年,斯坦福大学的UTOP为410个学生研究项目提供了约61万美元的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为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提供研究机会。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也可以请教师指导自己完成有关设计的项目。哈佛大学的FAP是帮助本科生获得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机会的计划,HCRP则是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自己研究的方案。在密西根大学,UROP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提供研究机会。普林斯顿大学规定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进行一项独立研究或从事一项创新工作。
  2.跨学科和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通过跨学科、文理科结合的课程学习达到学习的目标。—种是跨学科选课。如麻省理工学院理科的本科生必须学完理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基础课程。还有一种是与专业有关的主干课程,体现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哈佛大学本科基础课程中主干课程占50%。公共课和选修课占25%。课程门类多是跨学科选课、文理科相互渗透的基本条件。在麻省理工学院,可供全校本科生选择的文科有18类100多门。哈佛大学开设3000多门课程及40个领域的主干课程。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和人力资源董事会对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SkmeT)的本科教育改革中设置跨学科的“无缝”课程,进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存的科学、数学跨学科小组教学以及设置非理科专业学生学习模块结构的科学和数学课程予以奖励。可见,在研究型大学中跨学科、文理结合的课程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已经被推广。
  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文理科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计划灵活多样,双学位培养计划不胜枚举,如哥伦比亚大学的理科学士/国际事务硕士、理科学士/法学博士、理科学士/文科学士。霍普金斯大学多学科和跨系培养分子生物物理硕士;布朗大学的学生可以攻读与博士研究领域有关的第二硕士学位等等。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教学是研究型大学的又一课程特色。如斯坦福大学为工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11门“工程和企业项目”课,都需要企业的参与,由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教授制定计划向企业征求项目。
  3.与产业的密切联系
  大学与产业的联系有利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与产业建立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师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去。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参加研究,教师当企业的顾问或与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如华盛顿大学为本科生的实习和合作教育与多家公司和非盈利性组织机构,如哥伦比亚广播网、美国糖尿病协会、美国商业部等建立了联系。另一种形式是请进来或远程教育。企业选送生产人员到大学学习或通过大学网络学习。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制造业领导人培养计划”使学员通过24个月综合课程的学习后获得工程相管理理科硕士学位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专业发展中心(SCPD)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伙伴提供工程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大学与产业在教育上的合作,一方面取决于学校是否有能力向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也在于企业本身要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相需要。如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认为该公司每年每个员工大约有20%的技术在逐渐淘汰。生产重组或改进设备对生产人员提出了迫切的再教育要求。因此,那里的员工大多参加了SCPD的研究生课程学习。
  研究型大学把来自基础研究新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作为与产业建立联系的目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产业运作中心”自1992年成立以来,已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十多个工业领域的500多家公司开展研究工作。斯坦福大学1996—1997年前5项发明的专利费——达4490多万美元。1997年,斯坦福大学的校长把“寻求与产业、特别是高科技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富于成果的合作”作为学校的8项首要任务之一。
  与产业的联系还包括向学校拥有专利和技术的产业发放许可证,使用学校的设备仅收取服务费等。
  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的联系是在学校的有关规定下健康发展的。如斯坦福大学规定教师每学期担任顾问的时间不超过13天以保证其对学校义务的履行。事先未经批准,教师不得同意他的学生或其他教师参与外面的咨询活动。教师在提供咨询时不得使用学校的设备和资源。教师未经同意不得接受已聘用单位的研究资助等等。
  4.国际定位
  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定位使它们每年吸收许多外国学生,他们也是教育和科研的后备军。研究型大学尤其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和科技精英。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定位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特点。如工商管理课程必须开设国际管理课程。哈佛大学本科基础课中的外国文化、世界近代史研究等也是一例。
  (2)为海外学者的专门培训计划。斯坦福大学为了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制定了亚太地区学者计划,专门培养来自亚太地区的未来领导人。斯坦福大学计划每年为此界各国经验丰富的经理保留48个名额。
  (3)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领域广阔。如国际研讨会、合作教育和合作研究与开发等等。斯坦福大学有实力雄厚的与欧洲合作的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在1995一1996年间就有75个国家的不同领域的1308位学者到学校进行研究和教学工作。
  (4)海外学习计划。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有许多海外学习计划。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在50多个国家有本科学习计划,时间为一个暑期、一学期或一年不等。去年哈佛本科生的海外学习计划分布在欧、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28个国家。
  二、思考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外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可以归结为四个因素:资本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KimLau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内地经济的增长和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与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样,大部分是由于资本的积累,而非效益的增长。但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法国、西德、英国和美国,技术的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世界银行认为KimLau的研究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中国要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高等教育和研究开发机构将对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由此看来,上海若干所一流高校以研究型定位势在必行。不过,研究型高校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资金的投入与学位的软件建设能否达到要求。而资金投入的多寡则完全由目前沪上重点高校软硬件的水平与国外研究型大学问的差距所决定。在我们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有所了解的同时,对上海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现状作一评估,就能清楚我们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需要多大的投入和多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以研究型功能定位,走教学和研究结合之路则是必然的选择。这一选择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有一支既懂教育又会研究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带头人。第二,要与产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合作教育和研究的机会,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要能解决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学校要能够承担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第三,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它们应当是跨学科、文理结合的。培养计划则灵活多样。它们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有前瞻性。第四,要重视课内外的师生沟通,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第五,要加强海外培训和国际间的合作。实践已经证明,海外培训为我们提供了获得新知识的机会,也有利于我们去熟悉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为了利用世界上宝贵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美国的科学技术机构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办学水平的高低固然是由一系列关键评价指标来决定的。可是,下列几例或多或少说明了沪上高校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989年一1990年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的排序表,排在前10位中的上海高校只有复旦大学一所,居第5位。再以去年l—5月《文汇报》上曝光的三则新闻为例,沪上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可见一斑。
  新闻一   《手持剪刀浆糊纸上占山为王》。新闻批评沪上某高校学生用“剪刀浆糊”法做“论文”。教授为减轻学生负担,“在复习课上宣布‘大赦’一不出书面考卷、写一篇论文即可”。于是,图书馆内出现了“占山为王”,手拿剪刀浆糊做“论文”的无声“战斗”场面。事情虽然发生在学生身上,暴露的恰恰是该校教学管理和由此影响质量的问题。首先,该课程计划不尽合理,学生的负担重了,需要在期末减轻;其次,教授对学生论文的要求很低,或许根本没有像样的论文标准;再次,教授对采用何种评定方式的随意性很大,显然对为什么评定和评定什么自己也不清楚。不知这样的“论文”是否也都通过了?让人担心的是,类似这种管理不善直接影响质量的问题和“浆糊”教授是否普遍存在?
  新闻二   《近八成刚毕业大学生有意“回炉深造”》。说的是一项调查表明复旦大学电光源系1996年和1997年毕业的大学生中近8成人表示有意回炉深造。被调查人中的50.1%认为“工作中用到大学所学课程”只有“一小部分”。此条新闻意在反映毕业生的学习热情,可也折射出大学专业划分过于狭窄、文理分家的弊病所造成的后果。上海高校课程改革的步子是慢还是快?
  新闻三   《近半数的学生学习有烦恼》。这条新闻反映了本市某高校对l一4年级200名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近一半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过问题”。“最让他们烦恼的是感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不够快,知识积累不够多”,占72.7%。有30.9%的学生缺乏明确学习目标。33.3%的人感到“学习任务过重,压力过大,难以调节”。文中未对该校的教学模式表示出任何怀疑,却把结果归咎于学生对“大学教学模式”不太适应。可见,这种“大学教学模式”在该校的教学中是占了绝对统治地位的。其实,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大课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学期开设2000多门课,不到50门课是超过100学生的大课,并且都有小班答疑作为补充。如果我们的“大学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一些,恐怕情况就不同了。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也需要问一问:班主任(辅导员)怎么了?他们是否起到了学术导师应起的作用,向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另外,沪上重点高校学生的困惑和抱怨也时有所闻。例如:因缺教师,课排不过来,只好让学生先学C语言,再学DOS(计算机文化部标)。一门30多课时的计算机程序语言课总共上机7次。谁想多上几次机,就得自己掏钱。连这类课的考试也不用上机,只是在纸上做做文章而已。9月进校的新生,直到第16周方才领到借书证,影响了借阅。图书资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学生晚用一些时候或少用一点或许无关紧要,然而,这对研究型大学的讨论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一天都不能缺少。如果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教师都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布置的作业必须用到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的话,那么,这种服务滞后的现象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了。仅仅从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就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研究型大学间巨大的差距。
  学校的软件建设不是靠多投入几个亿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从人的观念的转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到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远比硬件问题的解决难得多。一流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作者工作单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