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孟祥林 张月想:服务理念下的教育行为困境与师生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孟祥林  张月想:《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02期  日期:2012-05-18

  一、师生行为方式变化比较与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学生读大学的心理预期也在发生变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在发生着变化,师生不完全是传统教育下的师生关系,师生都随着对方的行为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可能会丧失部分传统理念下的尊严,到课堂来的学生也不一定真正抱有学习的态度。作为教师,已经不完全具有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权威‘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所应当受到的学生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教师已经不寄希望得到所有学生的尊重。课堂上温文尔雅的学究式的教书先生已经不再被学生所赏识,学生需要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而且还要精通社会交际,教师可以学业不精‘但一定不能不会交际。学生对好教师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模式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发生了错误而严厉地训斥学生,并以此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服从教师的训斥,学生会有更多的理由阻止教师的训斥,学生可以接受教师比较糟糕的讲课但不可以接受教师的教诲。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可以不受教师的约束或者不听从教师的约束。学生的就学目的由原来学好知识的专一目的而逐渐呈现多元化,不追求上进的学生同样可以走进课堂,学生完成学业是为了履行父母的任务而不是为发展自己。资质较差的学生不再具备求知和进取的基本素质‘可以在课堂上随便做出各种扰乱课堂秩序的动作或者声响。教师不再具备教师身份所赋予的传统权威,权威的丧失会使教师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于是教师也不再按照传统模式下的师德精神要求自己,教师的权力需要行政管理维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区分方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教师用起码的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良知以及软弱无力的教师尊严维持课堂的进程。
  二、服务学生过程中教育管理者与教师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教师形象悄然变化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尤其是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在对待学生态度、与学生的交流方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技巧、师生相互之间的期望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学生普遍认为,年长教师具有更好的安全感但不容易交流,年轻教师虽然与学生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但安全感相对较差。经济进步导致教师的性格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会进一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认为教师只是课堂上的教师,在课堂之外教师并不愿意继续履行教师的责任或者不愿意承担更多额外的教学任务。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教师即使真心为学生做些事情时‘学生也会与教师之间保持着较远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传统经济状况下那样好相处。即使教师本质没有变化,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思维前提下看教师,教师也会变成学生“模板”下的教师,师生之间交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目标不再唯一
  学生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学生在校园中的日常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传统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就学目标也是就业,但目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更强。为了将来较体面的就业,学生自入学起就开始了多方面的攻关。在学习之余要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学习、社交、实践、娱乐等各种事务都过多地掺杂着功利性。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被这种功利性所淹没。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则与其交往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加,以期通过个人感情的沟通为自己未来在就业、学习等各方面赢得更多的机会。普通教师虽然有为学生服务的愿望,但学生并不给其这样的机会。功利性的学生行为使教师为学生服务受到挑战。学生目标的功利性,使得学生具有了更多的权力选择教师而不是教师选择学生,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机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教师是制度的奴隶
  教师是否愿意为学生服务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服务需要在学校的制度上能够得到体现。教师需要在学校的制度设计下完成工作‘否则教师自身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学校的制度设计层面给教师的压力非常大,教师为完成份内之事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就无暇顾及学生的额外要求。很多学校为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大部分教师整天濒于应付,虽然份内的工作切实得以完成,但学生能否认同完成任务的质量就值得怀疑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教师能否为学生服务或者服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还取决于学校设计的制度是否合理。学校管理层在这中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教师不能团队作战
  教师愿意为学生服务,因为这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每个教师的好愿望如果累加在一起就不一定再是一个好愿望。因为每个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愿望之间会产生冲突或者竞争,有时甚至使学生无所适从。根本原因在于‘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每个教师都想在学生面前表现得较其它教师更加优秀‘于是教师之间就会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从表面上看,所有教师都很忙并且有为学生服务的愿望‘但由于教师之间没有协同作战的团队作业精神,从而缺乏相互之间的容忍和奉献。教师各自为战导致学校没有准确的发展方向,每个教师虽然都在努力工作‘但由于工作缺乏协同性,导致最终成效并不高。单打独斗使得教师之间缺少了借力发展的可能性,学生在诉求不同教师的帮助时也遇到了诸多困难。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初衷反倒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五)老子就是天下第一
  教师为人师表的第一要招就是谦虚谨慎,不但需要这样要求自己还要将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但是激烈竞争面前需要教师在谦虚谨慎的同时还要学会通过巧妙的方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过人之处‘为了尽量做好这一点,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很可能会夸大其词,并且不经意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轻狂。失去了平常心态的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自然也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行为自己,不但学生感觉不舒服而且同行也会感觉异样。当部分教师出现这种苗头后,其他本来一直安于做事的教师也不免会以同样的姿态与这些妄自尊大的教师较真,最后导致平静的教学环境硝烟弥漫,服务学生的心情荡然无存。
  (六)学生好比亲生儿女
  教师都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非常出色,所以对学生体贴照顾之余还需要严格约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但是由于学生并非自己亲生,而且对学习持有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面对教师严格约束不免会存在抵触情绪。教师对学生心存慈父〔母)之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负责,但是对学生过于严格就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在严格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躲过教师的严格管束,教师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于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躲猫猫”的捉迷藏“游戏”,矫枉过正导致事与愿违。
  (七)行政务必高于一切
  学校的各级组织都需要政令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校或者基层组织的意志,所以一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将行政命令视作至高无上。如果学校管理层的行政命令没有在基层得到认真的贯彻就会感觉到非常没有面子,以行政的方式向下施压,使得管理者面子上过得去,并保障有关政策得到执行。但是学校某些层面的管理者并非一线教师,基层教师的愿望很多时候并不与管理者制定的政策相一致。在管理学生方面,一线教师往往成为了学校管理层制定的政策的执行者,普通教师完全被剥夺了话语权。教师愿意为学生做的事情不能做,学生希望教师做的事情教师也不能做。不完善的行政管理导致师生之间的需求不对称,并且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
  (八)年轻后生勿上前台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之间在思维方式以及业务水平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为学生能够提供服务并与利益相关的机会更多时候为年长教师所拥有,年轻教师虽然也可以做一些相关工作,但更多时候是站在后台,站在前台的、能够获得荣誉并且能够获得更多利益的机会总是被年长教师所“垄断”。学校在制度设计上也施行有利于年长教师或高职称教师的措施,这样就造成了这样的迷局:年长教师有荣誉和利益但没有更多的相应付出,而有相应付出的年轻教师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收益,最后造成有充分积极热情的年轻教师不愿意与学生接触的结果。论资排辈的并非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将更多的年轻教师杜绝在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大门之外。
  (九)按下葫芦浮起了瓢
  奖励的目的在于激励先进和约束后进,在奖惩制度比较完善的时候可以做到赏罚分明,小矮人不至于“专横跋扈”,10优秀教师也可以心情舒畅地主动请缨尽力分摊更多责任。如果赏罚不公平,则管理者的工作就很难展开,利益相关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管理者在“和稀泥”的过程中不免“按下葫芦浮起了瓢”。造成的负面结果是多方面的:所有有能力的教师都不愿意承担分外工作‘所有既得利益者不能够胜任工作。需要充分发展自身特长的学生不能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理想的教师,当管理者以行政方式将任务委派给指定教师时,教师迫于压力虽然也会勉强承接下来,但其耐心程度和责任心就很难把握了。
  (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制定和执行,其结果不仅在于学生受益‘还在于在学生受益的同时学校受益。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学校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或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也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母校给其留下的印象就可想而知了。学校是学生的摇篮,但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尽早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从而为培养更加高质量的学生打基础,实际上是学校在为自己美好的未来打基础,只有学校为学生做了点什么,学生才会在自己有成就时为学校做点什么。
  三、服务学生目标理念下师生行为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行为对教师的影响
  1.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期望
  教师自身是否愿意将课程讲好甚至是否想成就优秀的教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质量。如果教师将讲课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则不会尽全力构建课堂,反之,教师如果将课堂视为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战场,则会精心打造每一节课。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课堂,且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其他师生。但是教师的愿望不完全由教师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学生的配合下实现,但这需要教师以良好的师德为准绳约束学生。教师能否站在课堂上的先决条件不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是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良好师德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愿望,教师的愿望决定了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备课中的表现。如果这个条件缺失‘并且学生不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也不能构建好的课堂质量。其涉及的内容包括: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严格管理课堂。具备对学生负责的品质。
    2.学生质量层次及课堂渴求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身质量的影响,好的教师面对质量较差且对课堂期望值不高的学生也很难有讲课激情。学生的质量层次可以决定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教学,低层次的学生甚至不想顺利完成学业,更不用谈怎样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了,学生层次的差异会直接关系到其对教育质量的需求水平。教师在授课前会对所教授的对象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的表现会有心里预期,教师对所教授的对象进行全面把握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其面临的授课对象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进度以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整体把握。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会对相应层次学生的需求愿望做一个大致的判断,教师会按照学生的需求做出教学安排,教学针对性强‘师生双方都不必要浪费过多的精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就会产生一个基于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精力投入、预期教学效果之间的博弈,在这种博弈关系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师生对各自的表现都很满意。
    3.内容有趣并诱发学生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对该课程感兴趣或者教师是否能够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非常重要。具有一般教学常识的教师都知道不同的课程内容的授课难度不同,并且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进而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很大差别,因此学生愿意接受的程度也有差别。实用性强、学生接受愿望高、出彩点多的课程比较容易授课‘而这样的课程不但需要教师多年的精心摸索而且确实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感觉有所长进。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亮点相关的材料进一步打动学生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冲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握课堂的高潮,在这种高潮迭起的教学环境中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并达到高效的师生互动。所以课程内容可以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而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表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关联,决定着学生配合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并影响着教师授课的积极性,这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4.高效学评教制度或有损失
    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但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而且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行为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发生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倾向于内容有看点和容易出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由于学生人数少而很容易达到师生的良性互动的目的,教师对课程尽职尽责的精神可以得到彰显,不但教师的授课热情高,而且学生配合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很高‘课程自然会受到较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课程在课程总量中并不占有绝对多数,所以很多教师就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评教系统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最终裁决。学评教系统实际上是把教学质量的把握权交给了学生而不是把握在教师手中,师生眼中的优秀课堂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差别。对于授课难度较大的课堂,这种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很重要的约束。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会有很多顾及,学生在了解这个信息后会倾向于不配合教师授课。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认可,会通过与教学无关的环节扩大其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转变为非教学影响。教师会倾向于放松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当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放纵”学生进而“取悦”学生来博得自身的高分的学评教评价时学评教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5.适度的校级教学管理制度
    适度的校级教学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师生行为的准绳,不但可以约束教师本分地为学生服务,而且可以约束学生高效地以教师为核心展开工作。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两种活动,不同院校对这两种活动的要求程度不同,有些院校过多地强调后者而对于前者没有过多的规范,教师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科研,从而在教学上花费的精力相对较少。如果院校在教学方面没有相对具体的操作规范,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就会形态各异〔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会松懈教学过程)^每个教师处理教学的态度和方法就会有很大差异,对学生相对负责任的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较多,从而学生可以享受到较为充实的课堂教学,学生自然会对教师的评价较高,学生进而会更多地追随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学生不仅可以懂得更多的较严谨的科研规范而且可以养就严谨的科研精神。学生兴致高会促进教师不断探索。教师在标准的行为规范下操作自己,不但可以创造出标准的教学服务,而且可以使创造高质量的教学产品的过程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师生在相互促进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6.课堂学生规模与专业构成
    课堂学生规模不同以及专业构成的差异会影响授课的微观环境,在学生中间相互影响并遏制或者激发教师的授课激情。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同一门课程往往要求多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学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就有可能将多个自然班的学生安排到同一个课堂学习,于是同时上课的学生人数会较多,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愿望不同。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来自不同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可能进行很好的师生互动,教师也没有过多的精力约束课堂上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会按照大多数甚至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课堂设计安排教学,教学模式在照顾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免冷落了其他学生,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就在所难免。追求完美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需要照顾所有学生,有时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而穷于应付差事的教师就会无视学生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讲课风格和套路循规蹈矩地进行,同一门课程的课堂质量出现很大差异就很自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愿望,来自学生层面的因素可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水平的发挥。
    7.学生情绪受授课时间影响
    一天中不同授课时间段被学生接受外来信息的愿望不同,一般而言上午授课较下午或者晚上为好。授课时间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课程安排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进行和课程规定在多长时间内授完。一天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以及教师授课的积极性都有不同,课程在一天中的安排时间自然会影响到授课质量。学校排课时如果将课程安排在不太恰当的时间进行会对学生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产生影响。如果课程内容较多而安排的授课时数较少,教师授课时就会比较紧张,阐述内容会轻描淡写,表面上看好像是教师对课堂质量不负责任,实则客观条件限制所致,教师紧张的同时学生也感到紧张,学生不但感到压抑而且影响师生关系。学校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以及同一位教师授课时间的约束往往出现排课时间不科学的情况,或者多门课程连续上,或者将课程安排在不合理的时间上‘使得教师在授课激情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师生的精神状态相互影响的同时学生自然是低教学效率效果的承担者,教学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已经不再是享受,在煎熬中早些完成任务成为双方的一致愿望。
    8.链接学生的学校奖惩制度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学校会通过学生情况对教师进行奖惩,在以学生决定教师命运的情况下达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奖惩制度不是针对个别教师‘而是所有教师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学校在教学方面的奖惩制度的公正性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会以扭曲的心态“要挟”教师。为鼓励教师讲授出高质量的教学,学校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对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讲评,能否将真正优秀的教师评选出来,会在全校教师内部产生很大的影响,评比结果的公平性取决于评选标准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在这中间占有很大的权重。如果评价体系设计得不合理会使得评选过程变成闹剧。但是很多学校的评选执行的是行政级别标准和职称标准,即行政级别越高和职称越高的教师往往成为教学优秀的候选人。资历、能力与职务同时兼备的三位一体标准使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失去奋斗的信心‘也会使所有教师从认真教学转而竞争行政职务和职称,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大打折扣,当教师不认真教学,在收费的教育制度下整个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圈钱的工具。
    (二)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方式
    教师的授课特点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受到教师性格特点等的影响,思维方式不同的教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课上的交流。教师讲学生听是最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但是这种沟通方式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输。教师了解学生只能通过学生的表情以及课上的行为举止。这种最简单的沟通方式不能合理运用时也会引起不良的课堂反应。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不理解或者学生不认真遵守课堂秩序就过分强调学生的短处,并且反复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觉到自身在教师眼中一无是处,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反感,以至教师很难有效地组织课堂。师生之间互相评价都不会很高,师生在相互间较差的评价的博弈中具有降低教学质量的倾向。
    2.教师授课期间的行为举止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表现树立自身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表现是其对该课程持有态度的外在信号‘可以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产品。由于教师的授课是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直接消费并终身受益的消费对象,所以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过程非常关注,教师在讲台上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良好的授课态度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认真授课并且表情严肃,学生就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课堂。所以课堂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好的授课表现是好的课堂的开始。
     3.教师在授课中的仪态仪表
 好的仪态仪表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教师仪表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是学生了解教师的最直接媒介。良好的仪表可以给学生留下好的教师形象,并且给学生一定的威慑力,透过端庄的外表让学生联想到教师的严谨治学作风,进而让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学习的愿望,教师通过仪表传输给学生自身的人格信息,同时通过这种信息在学生中间形成相对高大的形象,在师生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形成一定的神秘感,以加大学生了解教师进而追随教师学习的愿望。教师形象也是学校的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仪表把握整个教师团队品行和做派。学生据此决定与授课教师进行课堂合作的程度。
    4.教师在群体中的学术影响
    学术水平是学校创造名牌的重要依据,教师也非常看重这样一点。教师的学术造诣是延展其影响力的翅膀,教师的学术影响不是在课堂上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在长期的潜心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过程。0学术成果的多少表明了教师在课堂之外进行创作的工作努力程度的大小。学生在课下会不经意间了解教师的信息,通过教师的学术成果了解教师是非常简捷的渠道。教师有较多的学术成果表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学生对这样的教师会更加放心,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的学术地位对学生可以形成较强的威慑感,从而在更多的学生中间树立较为高大的形象并影响到教学效果。
  5.教师可能承担的行政职务 

    行政职务具有一定的震慑力。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学生非常看重,具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可以管理教师的教师。具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在所有教师中间对于学生会更有卖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对于学生会有更多的利用价值。学生主动亲近这些教师会增加自身的卖点,亲近这些教师就是关心自身的前程。学生会对具有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产生好感,学生一般会认为只有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教师才会承担行政职务‘行政职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而且是对学生负责以及具备全方位素质的代言,具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身份和管理者身份,所以不但具备普通教师维护课堂秩序的一般权力还具有对学生行为管理行政权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般会收敛一些,教学效果自然就与行政职务之间建立了隐性联系。
  6.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愿望
  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并且主动与学生交流的,这就产生了不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主观愿望的差异。喜欢与学生交流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按照传统教学规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如果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愿望,即使学生想与教师交流,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或者没有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适当时机,学生也不能实现与教师交流的愿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交流可以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节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短越有利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通过教师的表现适时把握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教师不但为学生而且为自己赢得了较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教师组织课堂能力的展现。
  7.教师具备创造性思维方式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品质的学生,所以教师的授课过程是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即兴演讲”,照本宣科、止于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师不能算作好教师。授课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而且还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所以不同教师讲述同一门课给学生的感受不同。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授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方式。由此,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组织结构、需要补充的课外知识、教师的语调眼神手势、课程内容的悬念创造、适时设置疑点等方面都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还要兼顾学生,学生会在教师的思维方式引领下思考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从而教师完全掌握了课堂设置的主动权,学生不自觉地配合了教师竞争与协作意识。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法则,由此就决定了21世纪必然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90后大学生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立足发展‘首先就要具有竞争意识。为此,可以通过开展诸如知识竞赛、大学生运动会、干部竞选、评优评先、勤工助学竞岗等途径来培养90后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竞争以合作为前提。因而,在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与人合作。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拔河赛、各种球赛、文艺演出、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使其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思想支配行动。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理念,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唯如此,才能有健康向上的90后团队精神.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成长。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其成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位一体,多方联动,想方设法为90后大学生的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多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以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并使之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的授课进程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这是教学相长的另外一层含义。
    8.教师教学的课堂控制能力
    教师授课不仅扮演演讲者的角色而且扮演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即教师授课过程中具有组织好学生认真听课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好的课堂秩序中完成教学任务,好的课堂秩序不能依靠他人维护,只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组织能力。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担负着组织课堂的职能。能够处理课堂上不利于教学的事件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教师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课堂运转,并尽量少地发生不利于课程进展的事件。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紧紧围绕教师的设计进行。教师的组织能力好可以保障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走,反之,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行为方式走,众多学生组成一个大课堂时由于其想法各不相同,当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时,课堂就会很混乱。教师的课堂控制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通过学校层面为教师履行课堂上的管理职责赋予制度支持就非常必要。(孟祥林,北电力大学教授;张月想,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