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

来源:中央教科所  日期:2006-09-12

创新与服务:大学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背景下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2006年7月12-1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外大学校长们围绕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以及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
                    一
  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创新与大学关系密切,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每年发表的论文约2/3是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近80%来自大学。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里。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约3/4的诺贝尔奖,而排名前10位的大学就占了获奖总数的30%。我国每年发表的被SCI收录的论文70%以上也出自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创新既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又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还包括新政策、新方法等。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都负有历史使命。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大学阶段只是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大学的毕业生只是创新人才的“毛坯”,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还要在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完成。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指出,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知识社区,教学、研究和服务都应当由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作为知识社区,大学不应当忽视其在跨学科领域所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是大学与其他机构和研究组织相比较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大学研究具有的另一项重要优势,是大学拥有创新的潜能和跨学科的科研团队,拥有安全受到保护的科研环境,这样人们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创意,可以更有利于创新。
  研究是大学创新的基础,也是经济、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其他机构相比,大学更容易进行创造、发明。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认为,这样的一种创新不是局限于现有技术上的改进,而是彻底的突破,是用全新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应对一个挑战。但要注意的是,大学在创新方面不能只注重短期效益,还应加强基础性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大学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应该起到独特的作用。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校长安西祐一郎说,创新是个体精神迸发出的创造性活动,创新产生于个体之间及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创造性知识活动源自于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有赖于社会文化以及大学、产业界、政府、社区等对创造性活动的支持。对于有财政压力的大学而言,如何应对个人及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构建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性研究体制,战略性地推进科学研究,是大学引领创新的一种方法。亚洲大学在创新方面具有空前的优势,人力资源多样化,文化差异大,市场的多元化和广阔前景,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大量的挑战性问题亟待被发现和解决,例如医疗保健、基础设施、能源、环境、交通、灾害预防、完善经济增长和持续增长的动力等等。因此,作为亚洲的大学,提升科学研究的战略地位,用创新的手段促进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认为,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智力资源集中到一起,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在这方面,大学能发挥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创造一种大学内部、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互动交流的环境,能够有效保证创新的质量。智力资源集聚首先要有规模,有了规模,还要注重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仅靠高校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要发挥积极作用维持其学科广度,专业型研究机构也应参与合作。政府、企业家园区都是带来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
  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大学创新和服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建立创新人才实践基地,鼓励参与实践,构建国际创新人才交流网络等渠道,加强学生的国际流动,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综合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说,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归结为“一个过程”、“三维视角”。“一个过程”是指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大学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放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思考。“三维视角”,首先是指创新型人才的涌现要有一定的基础,例如,宽广的知识面,系统的专业训练,较强的适应性等。在创新活动中,各种非理性、非智力因素,例如,直觉、热情、想象力、意志力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孕育离不开健康的大学文化,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培植土壤,优化环境,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舞台和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谈道,在培养学生方面,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给他们自主的空间,改变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培养的状况,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氛围。
  任何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有完善的人格,首先要善于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否则会受到许多局限。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坦言,现在的青年学生最容易出现的缺陷就是不善于与人相处,不善于交流,而与人交流的前提是要乐于助人。大学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人格、品格。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学发现层出不穷,各种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学生仅仅具有专业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创新的能力。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美国许多大学现在实行的是通识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给予学生具体的专门知识,而是要使他们吸收多种多样的信息,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现在仅有记忆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美国的大学主要是通过一些参与性的研讨会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这种参与性的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并捍卫自己的观点。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对此,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深表赞同。他认为,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必须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能够得以造就。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三
  适应国家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的服务能力大学创新和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大学要密切配合国家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强学科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研发组织,实施集群研发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密切与企业界的联合,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全面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应肩负起三大责任:一是要肩负起科教兴国的责任,二是要肩负起人才强国的责任,三是要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要做好三个服务:一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为现代企业服务,三是为国家的需求服务。目前大学在产学研的结合中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校与企业结合,致使学校走出了象牙塔,降低了学校品位,淡化了学校培养人的职能。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研究方面既要注重基础性研究,又要注重应用性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加强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分析说,从大学的三个功能来看,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是理工科大学的重要责任。中国的大学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技术转移方面要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学的教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带着自己的成果创办了很多公司,起到了推动国家高技术转化的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风险投资的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大学与大企业合作成立研究开发中心,这对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拉动,非常重要。第三个阶段,我们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队伍和条件以及投入。那时,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将瞄准更高端的一些技术,大学的科研和技术转移定位在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的需求来做好服务。
  大学需要支持开展基础研究,要支持有深度研究的教师积极参与工商界的创新。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说,大学要关注与工业界合作创新,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学与科研。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外生变量,现在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知识创新推动新技术形成,不仅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同时可以反哺研究开发,减轻研究开发预算的压力。大学要将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一般研究开发,更要注意基础研究,因为这往往是创新的基础。那些由好奇心引发的基础研究要转化成为适合开发的产品和商品,当然,这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大量资金的投入。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校长艾伯哈德?贝克提出,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大学的社会服务。在传统上,我们的大学理念是具有独立性和学术自主权。但是,大学的经费是政府拨款,政府要求大学做有关方面的研究项目,大学不能拒绝。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技术转让,也不应局限理工科大学,应在解决社会文化发展等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四
  大学创新和服务要始终坚持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以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大学创新和服务要始终坚持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和引领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大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强调唯实创新,唯探求真理的目的与规律之实,认识大学在特殊国情下发展的规律;唯培育人才的目标与基础之实,始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唯国家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之实,大学的创新活动首先要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服务、为解决民生的根本需要服务;唯学校建设的重点与条件之实,大学的创新计划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条件,处理好国家需求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和统筹全局的关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指出,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大学学习不仅要学到那些为今后生活做准备的特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到不知不觉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一种素养和精神状态。
  事实上,创新与服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观念突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及其相关的其他创新是文科大学校长应该关注的重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新领域、新方法、新判断或新观点、新材料的运用、新学科之间的交叉、对一个事物的全新描述、新思想的产生都是创新。创新应该有两部分,即新知识的推进和制度的保障。科学是高尚的,科学家非常伟大,他们贡献的知识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所以他们应得到充分尊重,应该建立一个让全社会尊重他们的制度。而在技术方面,技术是自私的,技术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要建立专利制度,保障研究者的利益。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说,大学是一个大社团,始终以多元文化背景而自豪,致力于建立一种能促进学术发展的关系,促进互相支持,拓展各自的能力。大学要开发更灵活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灵活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也要给教师和导师提供支持,以便他们能具备新技能,从而在教育中发挥新的作用。发现精神是教育的推动力量,学生们通过发现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思想方法,由于一直被鼓励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们培养了信心和能力,这样在他们今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可以对自身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
  作为加州大学的一个分校,从1998年到2004年,圣塔巴巴拉大学就出了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表示,一流教授最看重的,是有没有和谐人文生态的科研环境,能否建立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实现他的理想。为此,要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准,招收最好的学生并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形成好学生与好教师互相依存、跨领域合作的研究氛围。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有效的集聚效应和协同共生效应。只要校长们把论坛所产生的成果与各高校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高校发展中再实践、再创新,就一定能够加速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杨晨光 黄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