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前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日期:2006-12-25

大学的新使命

2006年12月8—9日,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京都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联合发起及主办的中日大学校长论坛首届学术讨论会“创新与合作——中日大学的新使命”,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国15所重点大学和日本13所知名国立、私立大学的校长和学者百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上海市副市长严俊琪、前副外长徐敦信到会致辞。
  章新胜在致辞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正在导致和推动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而迅猛的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离开区域的合作和共同发展都很难孤立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而不断加快区域化进程正成为应对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战略决策,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中日两国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区域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合作是人的合作,是基于经济和贸易之上的人的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是有远见卓识和有卓越才干的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这个意义上,中日两国大学之间进一步加强理解沟通和实质性的合作,对于构建未来两国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带动东亚区域性进程扩展到亚洲、太平洋地区,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章新胜认为,这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中日两国大学,特别是两国的知名高校,建立起一个稳定、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有益的倡议和探索。他冀望通过这一良好的开端,两国高校之间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感兴趣的学术话题,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术繁荣和中日两国友好合作。
  围绕“创新与合作——中日大学的新使命”这一主题,与会者分别就中日大学如何通过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大学制度的创新,在积极应对、解决时代前沿问题和引领、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东亚地区、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有重大作为;如何通过两国大学的合作,夯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如何通过中日大学间的合作,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和谐稳定以及对排他性民族主义的抗衡和缓解功能;中日大学合作之于中日经济、技术合作趋势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日比较视野等诸多角度,发表了见解。
  关于大学在当今社会的使命,是会议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京都大学校长尾池和夫指出:包括亚洲在内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中日两国的大学必须针对此类新出现的问题,相互合作,共同解决。他强调,大学的知识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制造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机器和工具、创造经济利益和治疗疾病这些直接成果的层面,知识创新乃是用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知识的探求心,丰富人类心灵的东西。在大学中获得的知识,将会促进地球上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向着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合作。
  庆应义塾大学校长安西祐一郎认为,应当从21世纪大学与社会之间所出现的一些新关系,来重新审视大学的使命以及中日大学交流合作的意义。他指出,长期以来,大学的责任仅仅被定位于为社会提供知识与信息,然而,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必须与社会共同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大学间的交流不应仅仅停留在纯粹知识创造和学术交流层面,而更应关注其积极介入和解决世界公共事务的实践性品格,应当致力于解决长远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国际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这将是21世纪中日大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指出,中日两国的大学,都面临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传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避免自以为是的民族优越感,也要避免因模仿某一种模式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如何平衡这两种需要,是中日两国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许校长强调,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仍是当今大学理想的精髓。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发展潮流和市场需求,但得有基于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与社会和市场之间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必要的理性批判立场。他认为,在大力发展交叉、边缘和应用性学科的同时,要继续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理性应对社会的功利化挑战,重视学术的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处变不惊,提升基础研究和科学探索的自信和激情。
  复旦大学王生洪校长指出: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平、友好、和谐、合作,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无数世代梦寐以求的永恒价值。捍卫、维护这些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既是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其尊严之所在。在中日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同处历史发展紧要关头、中日关系面临崭新机遇和挑战的今天,中日两国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应当有信心承担起推动和促进的重任。大学作为传播文化和寻求真理的机构,在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友好交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中日高水平大学在区域发展中作用,是会议较为集中的一个话题。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东亚则是全球经济三极中的一极,置身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则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技术、决策参考乃至共同的文化基础。中日两国的大学在这样的机遇和背景下,通过交流与合作,互补联动,将会在东亚经济腾飞过程中大有作为。东京大学村泽义久指出,日本目前也面临着诸多前沿性问题,如果日本能成为解决前沿问题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那么,这将使日本在获得新的竞争力源泉的同时,也能为人类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复旦大学熊庆年、丁妍认为,经济区域化发展与国际学生流向及知识生产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亚太区域的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中日高端大学在促进区域国际学生流动中负有重要责任。吉林大学李玉潭认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正处在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领域的转折时期,包括中日有关大学在内的各相关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构建东北亚地区大学合作等方式,形成官、产、学紧密配合的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在充分发挥各国大学自身各自的优势、建立自己更广泛的学术交流网络、培养更多的国际合作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为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九州大学国吉澄夫从亚洲新时代日中产业联合的角度,论述了他对中日大学在区域发展中作用的看法,他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反映这种整合的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在此现状下,大学则被期待着成为构筑双方企业和产业Win-Win关系的中介人。
  关于大学的知识创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指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思想创新是动力之源,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大学的功能通常被概括为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其实根本上说都是思想创新的表达方式。思想创新有内生的因素,但竞争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外生条件。大学必须处理好提高心智和追求功利的关系、培养和引进的关系、综合和学科的关系、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复旦大学林尚立认为,社会发展有三种推动力量:人的发展、制度建构和科学进步,有效地开发这三种动力是社会成长的关键。目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这三种动力尚未能很好地组合起来,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完成制度自主创新,需要制度学习,这项任务应当由社会科学来完成。发展社会科学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大学应当承担起这一使命。东京大学村泽义久指出,大学学术体系划分过细,不利于对前沿问题的综合性应对和协调解决,东京大学为了能将划分过细的知识重新聚集到一起,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知识(智慧)结构化”的计划,以整合不同领域和学科来共同关注、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创新知识,造福社会。浙江大学徐小洲对亚太地区与美英等国大学创新力进行了比较,特别比较了中日高水平大学创新力的状况,指出日本大学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中国大学虽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创新力仍较弱;与美国高水平大学相比,中日大学创新力的整体水平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提高创新能力是两国大学的共同奋斗目标。
  关于中日大学加强合作的途径,是校长和学者关心的又一个话题。京都大学校长尾池和夫认为,中日大学间的合作要考虑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的融合,重要的是通过两者的合作,使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得以保持和巩固。例如在论述自然科学时,使用正在成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进行讨论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汉字文化,使用汉字表达自然科学先进知识,经常性地简单通俗地用母语来表达先进的科学成果,并传授给自己国家的市民,尤显重要。同样,中日两国大学共同合作,用汉字来记录最新的科学知识,追求共同的表达也很重要。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强调,中日大学各具优势和特点,有很强的互补性,四川大学与日本大学互补联动的思路是:与日本高水平大学合作组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瞄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中日对接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交流的国际基地,提炼、阐释并促进东亚文化创新;完善优势互补的留学互访体制,推动学历学位的互认;借鉴日本通识教育模式,完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山本进一、早川操、沈晶晶则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探讨了中日大学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的理念而展开国际合作和拓宽学术交流途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海英、吴晓淕介绍了所在学校创办中法工程
师学院的具体经验,以期能对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某种参考模式。吉林大学李玉潭介绍了“东北亚大学教授协议会”拟构建的东北亚地区大学间交流网络。大阪大学末永敏和提出了建立“亚洲政法研究性大学联合体”的倡议。
  在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研讨的基础上,与会者达成了许多共识,联合发出了“加强中日两国青年学生和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的倡议,内容包括:大力支持学生的广泛交流,促进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中日大型活动,讨论共同关心的两国问题;大力推进中日大学学者间关于东亚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与交流,以期对中日两国关系的稳定,以及对亚洲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和平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李振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