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1年第3期» 同行交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改革机制创新模式 全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2011年03月07日 作者:佚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围绕“质量”这根主线,积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使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为学校尽快实现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机制

  招生资源的配置要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进行整体布局,使招生指标更多地向培养成效显著、培养质量优良的学科和导师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和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导师倾斜,实现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提高,变“取分”为“取才”,切实提高生源质量,使学校2010年研究生招生出现了规模和质量同步上升的好势头。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通过全国统考、单独考试、推荐免试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等多种途径,开拓研究生招生方式,广泛吸引优秀人才。据统计,2010年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56人,博士研究生227人。在招收的2356名硕士研究生中,仅免试研究生就有171人。
  (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招生报考工作
  今年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做好2011年研究生招生报考工作,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从校院两级层面周密部署2011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二是及时向社会公布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到现场确认阶段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点击次数已超过11万余次;三是制作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资料,提升宣传效应,根据学科点和导师队伍动态变化的新形势印制了2011年研究生招生宣传材料;四是参加全国研究生现场咨询会,积极宣传学校研究生教育优势、特色以及历年招生等情况;五是充分利用国家研招网、校院各级网站以及各类传统媒体,大力宣传学校学科优势、研究生培养特色、招生优惠措施。
  (三)调整校外推免生资格标准
  在校领导、研究生院领导和有关处室的积极争取下,2010年学校从教育部教学司争取到的免试研究生指标数量进一步增加,共获免试研究生指标380名,其中专业学位推免名额为115人,总人数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05名。同时,学校对接收校外推免生资格进行了调整,2010年以前我校接受推免生,申请人须为在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原财政部、司法部部属院校已获得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体系创新,吸引了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我校,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研究生院被评为“湖北省2008-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先进集体”,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和广大考生对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二、全面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双向激励与约束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10年起,学校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首先在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基本生活待遇的前提下,改革研究生奖助体系,通过基本奖学金的评定,改变“一考定终身”现象,使“奖学金”真正奖学,切实调动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一) 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制度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起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研究生评选及奖励办法(试行)》,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确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实施,逐步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二)建立更具激励功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依托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建立了包括基本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基金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各种社会奖学金和困难补助金等在内的全新研究生培养奖助体系。今年是我校第一年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此,研工部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评定工作。我们下发了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评定工作的通知,各培养单位进一步健全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配套实施细则,成立了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较好地完成了奖学金评定工作。2010级93名博士生、1851名硕士生获得学业奖学金,总金额1千余万元。共评选表彰08、09级优秀研究生780人,发放优秀研究生奖学金50余万元。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落实导师责任制
  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学校研究生院在加大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导师的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工作职责,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科研、考评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明确导师的指导责任和资助义务;建立导师的动态考核及遴选机制;建立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制度。2010年9月,研究生院对新增导师进行了集中培训,请优秀导师现身说法,让新增导师明确职责所在,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与要求。加强导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思,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和研究生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
  三、实行特色化、规范化培养,改革研究生教学培养环节
  为进一步彰显学校“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尽快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一年来研究生院坚持质量与特色并重,以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为重点,突出复合型、融通性、国际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围绕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等核心教学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力求构建与高水平人文社科类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统一培养方案制定口径,体现学科归并大趋势
  2010年开展了全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统一在二级学科层面制订新方案,采用“二级学科平台+研究方向模块”的方式完成了分属不同学院的同一二级学科下的16个研究方向(除学校已报教育部批准备案的自设专业外)的培养方案归并工作,体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学科归并的大趋势。
  (二)创设研究生学科基础课,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通过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依据研究型与实用型相结合、宽口径厚基础与融通性相结合的原则,首次在研究生中开设学科基础课,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全力打造研究生复合型、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在博士研究生中按学科门类、硕士生中按一级学科设置了18门学科基础课并纳入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注意开展特色课程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全英文课程和跨学科的全校任意选修课。
  (三)设置博士生科研与创新培养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突出融通创新,从博士生教育的学术性、研究型、精品化出发,以“科研要求与创新培养”的形式将研究生创新培养环节的全校性规定由硕士生培养方案推广到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强化科研精品意识,适当提高了博士生的全校性科研要求,探索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四、拓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广平台
  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今年来,研究生院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研究生创新培养营造激发式的环境,提供立体性的支撑。
  (一)资助力度加大,项目类别进一步丰富
  学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在经费来源上,由原来仅有学校专项经费和211工程创新人才专项支持,到2010年又引入科研部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渠道进一步丰富。在项目类别上,在原来的12个单项的基础上,2010年新设并开展了研究生国内访学项目的遴选和资助。在资助力度上,提高了研究生课题、教工课题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额度,实现了稳步提升。
  (二)规范过程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
  每年出台《XX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立项指南》和《资助指标分配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丰富项目类别、扩大受益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引入淘汰机制。
  (三)亮点初显,资助多项高水平研究生学术活动
  2010年研究生院资助开展学术讲座35场,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49人次。其中邀请了包括美国Alabama-Tuscaloosa大学的Johnson教授,窦文宇、柯耀程、李宗华等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资助博士生参加了包括“第74届荷兰王国国际法协会年会”、“香港公开大学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等国际、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所资助的校内单位及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数量稳步提升,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研究生院资助知识产权中心承办了“2010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知识产权)”、统计与数学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统计学年会暨博士论坛”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全国性研究生学术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大力提升。
  2010年9月资助学校研究生参加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二等奖3项,国家三等奖5项,在获奖数量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各类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广大研究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活跃了学术氛围,优化了育人环境,充分展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色和活力,为研究生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创新研究的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创造了条件。
  五、强化内涵建设,促进学位授予质量稳步提高
  (一)完善制度规范,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学位授予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院完善了各类导师遴选与考核管理机制和办法,明确了导师组与导师的工作职责,加强了校外合作导师的聘任管理。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的规范主要有:《博士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聘任办法》、《学位点导师组工作职责与导师组长选聘办法》、《学位点导师组经费管理办法》、《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办法》;同时对新增导师实行岗前培训,请优秀导师现身说法,让新增导师明确职责所在,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与要求。同时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做到规范管理,有章可循。
  (二)学位点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1.学位点覆盖面加大,专业布局日趋合理。2010年,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实行重点突破,在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国家批准新增1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科学学位点的申报中,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已经获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2.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结构进一步调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此大背景下,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壮大到14个,专业学位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三)强化过程管理,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升
  1.加强系统检测、严格盲评程序,学位论文质量得到有效保障。2007年,学校开展重点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工作;自2009年上半年开始,学校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事前检测。同年,学校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全部双盲评审。自2010年上半年开始,硕士学位论文也按二级学科抽取不低于10%的比例参加双盲评审。这些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学术诚信,保证了学位论文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2.精心组织,认真培养,省优、国优学位论文成果喜人。2010年,学校共有4篇博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0篇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今年,我校民商法专业高飞博士的论文《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该文为本年度唯一的一篇法学类优秀博士论文;这是我校继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之后的再次折桂,是我校研究生学位教育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彰显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