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高水平大学前沿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大学与文化

来源:科学时报  日期:2010-10-21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北京举行了第94场主题报告会,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的主题演讲。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赵沁平围绕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办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等问题深入展开,其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带给在座的师生无限的思考。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就如何解决教育制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大学文化向赵沁平进行了提问和交流,赵沁平认真深刻的回答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大学发展需要文化 文化发展需要大学

  “我们现在一些大学发生的一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大学文化的问题,比如功利主义、学术浮躁,特别是大学文化积淀越来越薄,所以必须建设好大学文化。”赵沁平首先指出,大学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赵沁平将大学文化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和大学文化产品。他认为,其中,大学精神文化是核心和动力,不同精神文化会驱动产生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反过来,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也会对精神文化产生一定的或强化或抑制的作用。
  谈及如何建设大学文化时,赵沁平表示,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一定是创新文化。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首先要借鉴大学的精神文化,例如“科学”、“民主”;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要建立大学的个性;同时,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必须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制度文化,特别是教育模式和创新机制。
  赵沁平特别指出,目前我国的大学千篇一律,大学建设的目标趋同性太强,大学需要个性化。据统计,100多所大学的校训中60%有“实事求是”。“当然‘实事求是’是应该的,但大家都谈实事求是就没有了特色。”赵沁平说。
  “大学需要文化,社会的文化发展也需要大学。”赵沁平表示,大学具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和自由的氛围,大学不断探索,激励新思想,学术的产生都在大学,所以大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大学是发展文化的一个中心。
  赵沁平说:“在影响发展的各个社会要素中,大学发挥着长期的、深远的、历史性的引领作用,而且大学在继承文化、借鉴文化、创造文化三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学通过什么来引领文化呢?赵沁平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大学通过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通过这些最活跃的社会人才对文化发展产生作用;其次,大学通过创造的知识文化对社会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最后,大学越来越直接的社会服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引领作用。“所以说,大学不但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科学研究的中心,同时还是发展文化的中心”。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对此,赵沁平指出,创新是目前大学不足的地方,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大学要强调创新,更要回归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来规律”。他举例说,比如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1998~2000年连续3年扩招,“扩招是应该的,那么猛的扩招就未必符合教育的规律了”。
  赵沁平说:“要在发展中回归,在回归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要由单纯的适应社会、政府主导、单纯政治、专业培养向兼顾引领社会、自主办学、多元文化、通识教育的方向回归和发展。”
  在我国,政府是大学的主办者,因此,赵沁平认为政府要对大学进行引导,逐步走向大学的自主化、多样化。尽管世界各国的制度、文化都有差异,大学也都不一样,但是大学的自主办学和以学术为中心的特点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教学要从知识传授型文化向创新启发型文化转变,我们的科技要从跟踪追赶型文化向原始创新型文化发展。”赵沁平说。
  关于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赵沁平认为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制度空间和想象空间,而目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他说:“首先要调整好政府、大学、社会之间关系,特别要处理好政府意志与独立法人、学校的公益性质与学术自由、党政权力与学术自由、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需求时还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赵沁平还重点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文化。在他看来,研究生教育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创新文化,而研究生教育的精神文化首先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脚踏实地、坚持创新。

走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路子

  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赵沁平看来,大众化教育不等于不要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谈到研究型大学该如何办,赵沁平说:“不应该和普通大学一样。”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主导思想,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根基。此外,研究型大学的学风建设非常重要,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学术风气。
  最后,赵沁平指出,要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路子。他说,每一次高等教育思想的变革,都导致了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实质性的变化,同时也把国家推上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且带动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过分析比较,赵沁平发现高等教育的变革有四个共同点:一、发动变革的国家当时都处于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关键时期,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有强烈的需求,而且都从经费投入和政策立法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二、通过变革,大学变得更加开放,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对社会的贡献更加直接;三、通过变革,都形成了一批具有各国特色的影响深远的高水平大学;四、都有一批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的改革创新。
  对比我国,赵沁平认为,我国现在基本具备了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条件,同时我国正面临下一次高等教育思想和体系的重大变革发生在世界东方的机遇。具体来说,一是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二是我国积聚了腾飞的潜力,三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的重视和期望都有所提高,四是大学对社会贡献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正在积累。“如果我们国家发展得好,我们教育理念发展得好,下一次国际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就有可能在我们国家发生”。(作者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