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1期» 高水平大学前沿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思考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3-10-21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源于行业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省区市特别是教育部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长期以来,这些高校在促进国家科技进步,服务社会、行业和地方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办学质量和学科实力的提升,其中一些高校从原来单一的为所属行业发展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角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类高校如何确立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和实践课题。
  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缘起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最早出现在路、矿行业,多由满清政府、早期民族资本共同兴办。例如,1896年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北洋铁路官学堂,1921年整合为交通大学,曾培养了黄寿恒、茅以升等一批优秀毕业生。战争年代交通大学辗转流离,几近不存。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复校为唐山交通大学,现已衍生为西安、上海、西南、北京4所著名的交通大学。现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设立于1909年,为反对西方列强攫取中国的筑路权和采矿权,学校师生进行过艰苦的斗争,培养出了傅恒志、沈季良、谷铁耕等优秀学生。旧中国积贫积弱、外无主权、内无民主,行业特色高校数量极少,处于惨淡维持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的构建,行业高校蓬勃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初创时期的设立与发展(1950年~197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和构建自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新生共和国一项牵动全局的中心任务。国家拨出大量资金重点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但专门技术人才奇缺。中央政府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指令各行业部门快速新建一批行业高等院校,迅速扩大已有各行业高等院校的规模,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许多行业高等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例如,1952年,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等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由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航空系并入组建航空学院)、天津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现为大连海事大学);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其它各行业调整、充实和组建的如北京农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令中国大学系列耳目一新。当时创建或合并组建的行业高校近百所,涉及农、林、水、地、矿、油、电、化、建、交等各个国民经济关键领域,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共同成长。到上世纪70年代前行业举办高校达到300多所。这些高校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学科基础,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建设。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1978年~1996年)
  十年动乱曾一度使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断。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恢复“文化大革命”前66所全国重点高校并新增22所,其中由行业部门管理的高校占了大部分,如湖北建筑工业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测绘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武汉水电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武汉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为北京交通大学)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些行业特色高校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依托各自行业的发展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它们不再面向单一的行业部门,而是学科覆盖面有所拓展,纷纷发展成以原有的行业为主,适当增设学科的多科性结构,有的还开始向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变化是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体制转型密切相关的。
  第三阶段:新型工业化时期的发展(1997年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中央决策下,除少数高校继续留在原主管部门管理外,其余国务院各部门主管的高校大部分划归属地管理,少部分独立或合并后划归教育部管理,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到1998年,教育部主管的高校由原来的34所增至44所,其中新增的10所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2000年后,教育部主管的高校又进一步增至72所,其中大多数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通过这样的调整,基本结束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条块分割、多头封闭办学、学科面窄、资源浪费的局面,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科交叉,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调整后,这些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紧跟时代步伐,在保持与原行业天然联系优势的同时,踊跃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和专业。为适应社会需求,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进入教育部直属管理后的行业高校,纷纷制定了多科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遵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方针,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研成果。
  
二、行业特色高校对行业及其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贡献
  纵观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行业高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各自所属的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复苏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建立的行业高校,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复苏,为奠定坚实的国民经济基础做出了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行业高校更加得到了各自主管的行业部门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各个行业相关技术开发和推广的主要力量。
  进入新时期,行业高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更加重要的贡献。1999年,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其中就有不少是行业特色高校,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等。这些科技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一些高校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并且签订共建协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大学设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该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为我国的采油炼油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校又是我国石油、石化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建校以来,涌现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还出现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该校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中国的采油炼油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大力扶持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是我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重视行业特色高校的能力建设,增强其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是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熟悉行业特色、了解行业优势,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具备解决行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的目的,是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能提高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是这类高校保持特色与优势、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途径。在行业特色高校建立“开放、流动、公平、竞争”的创新平台,在开放的条件下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流动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在公平的环境下加强创新合作,在竞争的基础上择优建设,这是充分发挥部门、企业、学校各自优势,形成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机遇
  原行业高校有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优良传统,有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专长。发挥这些优势,行业特色高校将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原国家经贸委10个国家工业局及建设部等所属的376个科研院所完成了企业化转制。改制后,这些科研院所一方面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其经营理念、面向市场的观念和技术转化能力大大增强,但另一方面也淡化了为特定行业科技服务的功能与作用,使得行业部门在共性、关键、创新技术的研发链条上不同程度地出现暂时的缺位和空位。这种暂时的空缺为原行业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利用和发挥自己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总结为行业服务的成功经验,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整合学科优势,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战略的目光研究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大力提高科技实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发挥自身特色。
    3.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现存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近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消除了旧体制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学科氛围单一等弊端,整体上看是一次巨大进步,但是仍然有进一步完善之处,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特色有所削弱。隶属关系变化后,如何在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调整与规划中保持和加强行业特色与优势,成为行业特色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在这些高校的发展中出现了趋同化的倾向,有的行业特色高校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对传统的行业特色专业进行了不科学的调整,甚至有的专业被撤销,导致特色学科核心竞争力削弱。这对行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来说,都是一大损失。
  2.与原行业部门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弱化。随着隶屑关系的变化,尽管教育部和行业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签订了如“两部共建”等协议,以确保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渠道通顺,但是实际上,行业主管部门与原行业高校之间的沟通不断被弱化,行业主管部门对原行业高校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和扶持逐渐减少,行业特色高校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影响了行业部门后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创新,也使行业高校失去了一部分有力的支持。
  3.行业服务意识弱化和服务主动性降低。行业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后,主管部门的变更和职能的变化,也使有些行业特色高校在为行业服务的意识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弱化”现象,服务的主动性也有所降低。特别是在10个工业部委撤销、技术开发型研究院所转制为企业后,暂时出现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储备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或空白。在此形势下,行业高校更应加强服务的主动性,抓住机遇,积极肩负起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重任。
    4.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减少。隶属关系的转变使得原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行业高校的直接投入迅速减少,政策的倾向性也有所改变。经费的减少和政策的转变将制约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从另一方面限制了行业高校继续为所属行业服务的能力的发挥和加强。
  
四、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战略选择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同样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保持办学特色,建立产学研究联盟,完善人才政策,建设创新平台,在科学发展观和宏观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特色战略
  行业特色高校必须优先关注行业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和特色学科基础研究基地;争取在一批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方向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原行业科研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行业高校“特色在于行业”,特色是优势、是拳头,一定要抓住而不能丢失。发挥行业特色,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将有利于行业特色高校正确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集中力量促进科技创新。
  2.产学研联盟战略
  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特别是要与本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企业的技术中心达成共建。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应用研究的开展;从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新技术的开发,到系统集成和成套技术,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学校的科研优势,承担一批跨学科的重大项目,争取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要立足本行业,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进行深度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以技术集成的形式在行业内转移和推广,同时跟踪国际市场,创新先进技术,提高我国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工艺流程的国产化与现代化。产学研联盟的加强,有利于行业高校服务地方、服务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
  3.人才战略
  优秀的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探索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汇聚优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群体,造就学科优秀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平台战略
  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目标,建设好创新平台是行业特色高校服务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创建创新平台能够提升高校和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带动若干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优化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行业特色高校应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炼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方向,围绕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攻关目标,开展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与互动,校内外科技资源共享,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传统学科的发展和新生学科的催生。同时应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为相关领域新生学科的孵化器、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的基地、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特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为最终将学校建设成为行业教育科研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教育科研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重点建设行业特色高校的若干建议
  1.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使行业高校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注重全局性、协调性和导向性,充分考虑行业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属性和服务面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更好地发挥原行业高校的特色。例如建立部际(企)共建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行业特色高校共建工作;成立教育部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领导小组,规划和领导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工作。要加大对原行业特色高校的各种经费投入,在各类经费分配时给予这些高校适当倾斜,以解决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行业高校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健康的政策环境。
  
2.建立行业管理部门支持原行业高校发展的新机制
  开辟行业管理部门向原行业高校进行资金支持的新渠道。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实现实质上的“共建”。行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理顺项目渠道,增加面向行业高校的经费投入,支持原所属行业高校发挥作用;帮助指导行业高校的学科设置;在科研项目方面适当向行业高校倾斜;在人才培养方面疏浚原行业高校承担行业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渠道;积极为行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
  
3.建立高校创新平台,完善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
  首先,构建开放的创新平台。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与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合作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实验条件、检测检验、技术标准等科技发展平台,形成完备的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服务体系。行业高校可以考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依托国家或省部级基地,在校内设立“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与转移中心”,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探索为行业服务的新路子。突破以往行业传统模式,在新的高度上制订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规划,从行业的全局出发,以行业特色高校科研优势为基础,对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的科学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的、系统的研究,为各类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的平台,进而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使重大需求与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走以重大需求牵动科技发展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筑学院——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的多层次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即学院以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前期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为主体;科技创新平台(研究院)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兴学科培育、创新研究、系统与技术集成为主体;科技园以技术成果孵化、技术转移、产业化为主体,使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学校组织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的科研创新实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交流平台。
  其次,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学科专业建设,催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学科的建立。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科专业设置的一般要求,又要根据行业需要在特色专业的设置上反映行业需求。行业特色高校要在宽口径本科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点方面,设置相对稳定、反映行业需求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由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特殊性,行业特色高校要科学地进行学科调整,发展实用和交叉学科,保持和促进特色学科的发展,明确定位,以服务行业为己任,适应行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不断提高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第三,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特色高校在学制、学时、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结合学校特点,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中,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适应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求。在课程体系方面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建立行业实习基地,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利用开放实验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适当增加行业特殊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对于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招生和培养中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如通过减免部分学费等措施来吸引学生报考特色和艰苦行业特色高校。同时,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联合解决学生就业和在校助学贷款等问题,留住或吸引行业特色高校的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工作,使他们真正为行业所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行业特色高校要积极争取建立国家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国家行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作者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