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1期» 高水平大学前沿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日期:2009-10-21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传统的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社会、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一批优势学科。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新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最早出现在路、矿行业,由满清政府、早期民族资本共同兴办,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的建立,行业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行业举办高校已达到300多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依托各自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原有行业特色为主的多科性的学科结构。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除少数行业高校继续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外,大部分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属地管理,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经过1998年、2000年两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共对252所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本科院校173所。在调整的本科院校中,合并9所,另有4所师范院校不属于原来意义上的行业特色高校范畴。在其余的160所本科院校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33所,划转地方管理的127所。
  
二、当前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纷纷更改校名,原来反映行业特色的校名大部分已成为历史。二是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招生规模扩大,行业特色专业所占比重下降,部分特色专业失去特色。当然,这种发展趋势也因高校所属管理部门、地理位置、行业而异。总体看,产业类和资源类高校较其他行业类高校,地方管理高校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地处省区的高校较地处直辖市的高校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从更改校名的情况看,在改制后的行业特色本科院校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比例占15.2%,划转地方管理的比例占43.3%;按所在地划分,地处省区城市的比例占46.1%,地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比例占15.6%;按所属行业划分,农林类、财经政法类院校基本上没有更名;而产业类、资源类院校更名比例比较高,其中以产业类院校的更名比例最高。在56所转制的产业类院校中,有3所合并,46所从校名已看不出原行业的影子,比例达86.8%。
  从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覆盖面不断拓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却大幅度降低。以冶金、矿业行业高校为例,原冶金类院校2008年本科招生,行业特色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17%~25%,原矿业类院校行业特色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14%左右。
  行业特色高校呈现这种发展趋势源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划转地方管理的行业特色高校,因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对其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考虑到自身发展和招生等因素,不断寻求拓展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的学科专业。加之这些学校行业特色专业并不都很强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因此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向多科甚至综合性转型成为这类学校的必然选择。而划转到教育部管理的高校,由于都是处于原行业排头兵位置的院校,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另外其地处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市,地方政府要求其为地方服务的压力不大,因此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了以行业为主的服务面向。
  
三、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机遇
  
1.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近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扫除了体制性障碍,是一次巨大进步。但目前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科面偏窄导致原创性不足。尽管行业特色高校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转制后纷纷对其学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拓宽了学科覆盖面,但新建学科专业很难在短期内提升实力,形成优势。基础理论学科薄弱、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支撑、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等问题依然是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一大困境。经过对15所行业特色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分析,2007年这些学校共拥有二级重点学科120个,其中与行业密切相关的116个,占总数的96.7%;经济管理类学科3个,占总数的2.5%;基础理论学科仅1个,占总数的0.83%。较窄的学科面,导致了行业特色高校的科学研究缺少支撑,原创性明显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整体化发展的趋势,更难以承担和解决国家或行业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
   (2)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点偏少。行业特色高校因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其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地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缺少行业元素的地域,行业特色高校更是很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优势,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情况下,高校不仅难以实现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互助和互赢,其自身的办学条件也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在保持自身特色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人才聚集度不高或严重失衡。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由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面相对狭窄、交叉融合不够,成为学校汇集人才的瓶颈。行业特色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特色的学科专业,新增的学科专业因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差等原因不易吸引优秀人才,致使学科间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也对提升教师创新能力造成很大影响。
   (4)与原行业部门联系受到行业集中度的影响。随着高校隶属关系的调整,虽然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受到行业集中度的影响。高集中度行业,如石油、电力等,对其原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大;中等集中度行业,如钢铁、化工等,对其原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低集中度行业,如纺织、轻工等,对其原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就更小。这种行业集中度无疑对行业高校如何保持和发挥特色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2.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虽然行业特色高校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特色,行业特色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培养的大量毕业生都活跃在原行业领域,成为行业领域的管理中坚和技术骨干,使学校与行业发展血脉相连。即使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行业特色高校依然承担着培养本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
   第二,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教师都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和行业情怀,他们更加熟悉行业的生产实际和操作流程,科学研究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一线和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即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行业特色高校及其教师依旧保持着鲜明的行业特色,其科研课题、技术研发的重点依然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继续承担着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主要任务。
  第三,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企业研发体系远未形成。与此同时,由于原行业所属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制,使得这些科研院所一方面弱化了其从事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因其改制成企业后与行业内企业存在商业上的竞争,弱化了其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正是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行业在共性、关键、创新技术研发链条上出现的暂时缺位,为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四、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对策思考
  1.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生存之本。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培养人才的最大表演舞台在行业,科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行业特色高校之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则会有生存之忧。因此,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同时还应看到,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已有学科方向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在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领军地位。
  2.拓宽和转型是行业特色高校强校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行业主管部门已不存在或不再承担管理和指导高校的责任;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了一大批与行业不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人才服务行业的比例也显著降低。因此,除个别学校外,多数行业特色高校已不可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业高校。同时,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如果行业特色高校仍然受到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向狭窄的束缚,则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样化发展的社会竞争环境。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行业特色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滚动式地拓宽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
  3.积极探索培养行业亟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和工程实践不足是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所在。应鼓励行业特色高校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借鉴欧洲培养工程师的经验,试点设立工程师学位,加强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行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学习期间的岗位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按照“4+1”或“4+2”学制,将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统筹考虑,完整设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制度,鼓励研究生利用企业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探索学术型和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分流,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对国家急需行业特殊专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除通过减免部分学费、提供助学贷款等措施外,在招生时改变目前按学校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对特殊艰苦专业单独划线,吸引学生报考和毕业后到相关行业工作,真正为行业所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4.科学研究要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参与和扶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未来10年,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成的10年,也是行业特色高校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确立自身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10年。首先,行业特色高校应利用自身与企业间无利益竞争的特殊地位,构建行业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在行业创新技术传播方面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次,要积极构建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利用当前国家行业科研体系尚未成形的有利时机,设法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进而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其三,要与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专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支撑。一方面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努力成为企业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出谋划策,对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给予指导和扶持,力争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其四,要积极构建服务中小企业和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
  5.建立行业部门与行业特色高校联合共建的新机制。为使行业高校真正成为行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教育部能协调国家有关部门,专题研究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问题。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行业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属性和服务面向,以更好地发挥行业高校的特色。加大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经费投入,并给予适当政策倾斜。通过制定政策,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支持行业高校发展的新机制和资金支持的新渠道。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实现实质上的“共建”,从而有力促进行业特色高校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