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李春杰 赵会茹等:抓好实践环节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10期  日期:2012-05-15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未形成一套有特色、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而蕴含现代工艺技术的实践训练的缺乏是更为突出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类课程缺少实验教学环节的支撑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人才成长过程来看,当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真正需要加强的是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原因在于这些课程不仅对于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知识结构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学好这些课程;另外,这些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澳大利亚西悉尼科技大学有这样的校训:Youheai,youknowit;seeremenberit;youdo,youunderstandit.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是我们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参考和借鉴的。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抓好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塑造我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我们曾经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教学,但这些年来由于社会环境、高校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原因,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和环境建设已经大大地减弱了。以某校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他们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对复杂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复杂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从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应该说培养的人才可谓高素质,但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来看,8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均未设立实验教学环节,而一味地进行课堂教学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们没有主动参与和动手设计的训练,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2.专业技术类课程没有工艺过程的训练环节
   工艺类课程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蕴含先进科学技术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结构,微观认知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从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高层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说,只有掌握扎实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重要生产技术环节的人才,才是我国经济建设最急需的人才。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增加本专业领域相关工艺过程的课程及相应的实践训练环节。
  从高校培养环节来说,上述工艺类课程不仅要从知识结构上使学生们掌握本专业工艺过程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们从工业生产全局的角度看关键技术的作用及技术进步的协同效应,从国内外对比的角度,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工业生产关键工艺环节所处的地位,从而明确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然而,我国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基本上没有这类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
  总结我国工业化初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我们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在许多工业产品生产的关键工艺环节上,我们却缺乏创新型人才。著名的工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其校训是:“Mind and Hand”,从中可以品味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德国的院校工程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他们把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大批一流的工程师,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课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获得学位。工业生产领域有句俗话:懂技术的人能够做工程师,懂技术又懂工艺的人才能做总工程师。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这类课程的重要性。
  3.现行集中实践环节多数未能实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要求
  教育部文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国各高校就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普遍强调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且都原则性地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进入研究生工作站或培养基地,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对于实践的时间强调得多,对于内容和效果强调得少,而对于实践环节过程的控制则很难见到。应该说,这样的实践环节设计是必要的,但它更适合于知识结构基本搭建完成,旨在加强综合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从教学环节来看,应该是在修完课程学分后与毕业环节相联系的阶段。现实中,这样的集中实践环节学生们往往要服从于实践基地的需要,多数存在相机选择的问题,很难满足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要求,并且很难用统一标准对这样的教学环节进行效果评价。
  4.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普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部文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然而,纵览国内高校相关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安排可以看出,虽然也有文件中所强调的内容,但实施过程却基本上沿袭了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强调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忽视工程实际的解决方案,更谈不上具体的工程设计。作为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后一段培养环节,如果仅以毕业论文的形式为依据,往往不能真切地反映“应用型”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的论文可能写得很好,但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结合工程实际给出解决方案的毕业论文或技术报告,尤其是就相关专业工艺过程提出改进的研究报告,更符合工程硕士“高层次、应用型”的素质要求。
  二、改进建议
  1.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践环节建设
   (1)关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是指与专业技能直接相关的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知识体系。这些课程对专业技能起着坚实的支撑作用,国内外成功的办学经验无不证明这样一点,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才可能在未来成为本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这一点在我国海外学子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在国内学习阶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融入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氛围和环境后,很快即展示出卓越的才能。
  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抓好这些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专业基础课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且每门课都要按精品课的标准组织教学;而专业技术类课程应本着服务于某专业技能要求或某职业任职资格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原则,不同课群(模块〉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即每个模块都对应着某项专业技能〉,又共同形成本专业领域专业技能方面完整的知识结构,且根据实际需要,各模块的大小(所含课程的数目)可以不同。
   (2)关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就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而言,在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中,应该根据课程性质适当设置用于巩固相关理论的实验课,这是因为要掌握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技能,光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必须有亲自动手操作的经验积累过程。为此,应建设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专业实验室;还要打破学科界限,增设以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引导实践创新为目的的公共实验教学环节。
  这里还应该强调的是,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越来越多地采用模拟仿真手段,然而,模拟仿真更多地只是起到通过视觉感知加深烙印的作用,并没有起到自己动手时多感官共同作用下使认识升华的作用。
  当然,从高等学校办学的角度来说,要实现上述目标有一个人才培养的“孵化”环境建设和教学“催化”过程设计问题。要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在“孵化”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华北电力大学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除了设立专业技术类课程外,还开设了职业素质类课程,并且要求这两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为各专业核心课程的50^以上,而仿真模型、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工程背景较强的作业要占到学生作业总量的1/3以上。通过打造基础理论、强化专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三个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2.必须加强工艺类课程和相关实践训练
    如前所述,工艺类课程综合了本专业许多核心知识,除具有微观意义上巩固专业技能的作用,还具有宏观上认识工业生产各环节密切协同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培养专业技能的作用都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专业所涉及的生产工艺过程是否全面了解和掌握,因此切不可弱化或取消这类课程。
    要开好这类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实情况是教学中往往采取“纸上谈兵”模式或索性取消这类课程,这无疑满足不了工程硕士“高层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从工业生产领域聘请那些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校任教,同时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提升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华北电力大学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由学校教授与企业专家合作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案例”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设计,使学生们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了解了实际工程问题,再通过课程设计提高了专业技能。
  3.集中专业实践环节要突出目的性,执行过程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目前,各高校普遍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说效果是好的,但工作重心似乎过于强调学生们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时间是否达到要求,而对于在那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或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则缺少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过程监控。
  集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作为培养单位完成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主动安排,因此一定要有具体的任务书,要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要列明集中实践环节的目的、要求、检验标准;集中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强调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检验标准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是否提高了学生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判定依据,不局限于完成多少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因此一项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一份使用说明书或操作手册、一份实验报告都可以作为检验效果的标准,关键是其内涵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执行中应以团队的形式统一安排,不应该让学生放单飞。
  4.以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标准把握毕业环节的教学安排
  毕业环节是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作为高等学校培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一“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最有说服力且最科学的标准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到底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环节这道工序就是要给研究生们创造面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或平台,指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检验其能力的形式则应以符合工程实际需要为根据,不拘泥于论文答辩的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应用软件设计、调研报告等。
 这里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一是要给学生们搭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机会或平台;二是做好“产品”质量检验。前者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的研究生工作站、专业实践基地或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予以解决;关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只需给出“合格”的基本标准,至于“产品”质量是优是良,其实自在人心,这是因为工程实际问题可能差异性很大,因此不必坚持统一的、千人一面的标准。(李春杰,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会茹,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王青霞,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工程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