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王万雨:校企联合在工程硕士招生中的机制探索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2期  日期:2012-05-15

    一、工程硕士招生的现状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在职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在职专业学位教育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授予学位最多的一种学位类型。据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9年,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的单位由14个增长至223个,授权领域由34个增至40个,录取人数由1525人增至89244人,增长了58倍,在学人数由920人增至213575人,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32倍。可以说,工程硕士教育的开展极大改观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类型的单一局面,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较为明显的多科性大学,工程硕士招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4年为建设阶段,在此期间,我校工程硕士教育从无到有,招生领域逐步覆盖了我校各一级学科专业领域。2004年至今进人了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均在800~1400区间内,总体生源状况较为稳定。2004年至2009年招收工程硕士人员共5480人,为2004年前5年招生工程硕士人员合计1250人的4.38倍,增长率达338%。
  通过对历年招生人数统计分析,招生人数的稳定增长不仅与我校自身实力大幅提升、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等发展的良好趋势密切相关,近年来我校与广大企业间校企合作的深人开展也功不可没。特别是我校电力、动力、控制和技术经济及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广大企业多年来在科技攻关、技能培训等领域的积累,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品牌、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较为稳定(见表1)


  二、工程硕士招生的机遇与挑战
  1.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主动追求技术进步、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技术进步的相应实力等指标成为现代化企业的标志性内涵。经过几次技术浪潮后,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在技术设备和市场竞争机制较为成熟和完善后,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经营与培养。在不断引进新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已有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并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
  2.学校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短视行为
  工程硕士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工程实践背景。
  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职业学位,培养目标主要是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厂矿企业、技术公司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该学位获得者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工程职业背景。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是在学术型学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仍有部分培养单位按照以往工学硕士的培养习惯来培养工程硕士。工程硕士学员被限制在学术型工学硕士的培养框架中,除了学位论文要求体现结合工程实贱外,并未完全针对某一个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这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期许有较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该类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办学模式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基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定调下,国家有条件地下放给各高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但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市场化,部分高校将工程硕士招生简单地视为经济创收的一部分。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培养能力的限制,盲目扩招,降低招生要求和标准,变相地降低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上已存在的专业学位不如学术学位的偏见。因此,仅仅依靠市场化运作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不仅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进一步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教育事业本身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短期看培养单位的经济收益增长了,但从长期看,却损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含金量”和国家学位体系的权威性。
  3.校企间信息不对称
  对于培养单位而言,来自企业的相关信息往往是通过报名招生得来的表格化的信息,并没有实际深人掌握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基于招生的需求,学校只能片面迎合企业通过在职学习提高人员学历层次这一表象需求,来安排教学培养。就是说,目前依旧缺乏有效链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无法及时科学地将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开发的需求反馈到高等学校,以致高校缺乏不断推进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导致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偏离了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期许。不同形状的试件测试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一些综合性试验,通过分组让学生从不同的基础数据出发,以获得不同的试验数据并进行对比,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各小组采用不同的配合比所获得的混凝土强度是不同的,据此可以分析配合比和强度的关系,而且试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实验室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定期进行开放,让学生熟悉试验设备,完成一些课外试验。
  其次,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调研,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课下作业的一部分。同时,利用认识实习等课外实习机会,带领学生参观建材市场、施工工地,熟悉所学的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加强计算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前,计算机已经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检索图书馆中的各种电子数据资源以获取有用的数据。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比如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最佳配合比设计问题,利用计算机模拟材料受压破坏问题等。
  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别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积极自主创新,根据自己的新颖想法申请创新基金项目或申请各种专利。
  三、校企联合在工程硕士招生中的实现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建立起双方间高效、畅通的合作渠道,是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好模式。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员都是单位的一线骨干,承担着重要的生产管理任务,无法做到要求全部学员来校学习。在单位设立课程教学班,既解决了学员路途远、工作重以及业余学习时间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工程硕士的报考生源。同时,学校还可以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培养方案和授课方式,真正培养出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骨干和创新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工程硕士的“双导师”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可以结合企业导师所在单位的技术改造等科研课题,组织学校的校内导师到企业现场教学,在协同指导学生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技术咨询,协助企业单位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实现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三方共赢。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双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学校开放办学一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逐渐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实现了转变。各高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深人企业扩大生源,把学校的师资、科研优势带到企业,使企业真正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最优秀、最具潜力的生产科研管理骨干选拔出来参加培养,使之成为企业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措施。企业建设基地一一充分利用学校在科研平台、教育资源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结合企业在生产实际方面的巨大需求,构建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学术教育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这一平台以企业中的工程项目和技术创新为依托,通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与企业联合设置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而且切实解决了工学矛盾,解决了许多生产实际前沿的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员三者之间的共同进步。
  四、考核方式改革
  全面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以前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此,将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课程理论知识,占70%;综合能力,占30%。课程理论知识考核不局限于课程的书本知识,通过在试卷中加人一些工程案例分析、前沿问题分析等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包含对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试验报告完成情况、课余调研情况〖以小论文或调研报告形式进行考核)等的考核。 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要求教师要经常阅读国内外文献,积极申请和参与研究课题,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对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利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做实验和参与工程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是解决工程中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这个工具,这有利于个人解决科研问题和对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教师应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注重课堂上和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在不断交流中发现问题,促进教学相长。
  六、结束语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指导下,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在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下一步要践行的工作。(王万雨系华北电力大学学位办公室工程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