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柳长安 杨凯: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促进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成长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34期  日期:2012-05-17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目标的核心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总体反映。2007年,学校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各学科专业认真剖析行业需求、学生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即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析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应达到的知识要求,通过分析每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率科学设置课程。各专业确立了“433”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即公共基础课平台建设4门左右、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建设3门左右、专业课平台建设3门左右核心课程,保证每个学生至少享有10门高水平课程。这一批课程对专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四年来,建立起百余门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好,知名度高、辐射性强,独具特色的核心课程,培育了一批教学名师,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教学团队,出版了大量精品教材,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校其他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强化了专业优势和特色,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成为“十一五”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行动计划。
  二、落实培养方案,实施核心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工作,是落实新修订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为此,制定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及实施办法》,以“433”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带动师资、教材、实验室和专业建设。实施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有效巩固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探索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途径和方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1.建设任务
  (1)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建立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建立与课程性质、地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
价制度,重在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实验条件、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方式、教学辅助手段、网络资源等。
  2.建设标准
  为推进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核心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建设与验收标准,重点考核课程建设先进性、规范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参照评价体系,计划三年建设300门优质核心课程,并使1070的课程成为或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水准〖如表1所示)。


  3.课程建设机制
  (1)组织与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课程的日常管理、检查及指导,实时对课程建设进展、质量等进行审查。课程负责人领衔开展课程建设,每门课程由1名副教授以上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组成员不少于3人。
  (2)课程验收。课程建设时限为2年。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课程验收,在课程组自评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全方位评价,得出验收结论:综合评价60分以上通过验收;80分以上为优秀课程,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90分以上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同时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培育课程。
    三、核心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1.逐步形成了核心课程建设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华北电力大学各本科专业设置“433”核心课程,通过系统学习10门优质课程,拓宽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使学生受到宽领域的专业培养。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获得有利于今后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激发强烈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核心课程建设是大学深人推进教育创新,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专业培养阶段为学生提供每个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有利于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成长,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建立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思维、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转变;采取小组讨论、学术演讲、辩论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批判和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育理念先进、建设规范、教学效果优秀的高水平核心课程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重要贡献。
    2.核心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业建设决定着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与办学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如何强化优势专业的品牌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如何适应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增长点,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各专业比较研究设有同类专业的国内外著名大学,探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确立了一流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建立团队合作教学机制,集体备课,不断总结建设成果。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强化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等各项教学建设,不断加强了优势专业的品牌建设,带动了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建设,一批专业人选国家级、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获得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表2所示)。


  3.探索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近年来,300多门相关课程开展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成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课程,体现华北电力大学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取得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在内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共131个,30多部教材人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获得国家、国际奖项708个。核心课程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核心课程为抓手,促进教学队伍、教材、专业建设等教学建设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施建设计划要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
   (1)着力打造教学团队。要建立教学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围绕核心课程,形成一批教师数量合理、教师思想品德高、教学效果好、团结协作、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
  (2)注重考查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课程验收时要提交完备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件、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教材及参考书、试题或试题库等教学档案。
   (3)注重总结课程建设的先进性。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改革成效,强调形成标志性教学成果(省部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规划)教材、优秀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
   (4)突出教学特色。课程建设以同行教师充分认可、广大学生普遍公认、在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为最终标准,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校内起到示范作用。
   (5)增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并建设课程网站,立体化展现各教学环节,以信息网络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柳长安,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杨凯,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工程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