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侯学良: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6期  日期:2012-05-14

  多少年来,人们在颂扬教师的同时总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而广大教师也在这一名言的激励下,辛勤的工作着、耕耘着、奉献着,在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闪烁着自己光芒,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师这支始终以奉献为宗旨的队伍却出现了与之不相容的若干问题,如辅导学生时进行收费、利用学生获取项目、让学生帮自己干活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从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角度对教师所应具有的“蜡烛”精神产生的怀疑,甚至有些教师对自身是否应该还是“蜡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存当前形势下对之进行再分析与再思考并予以匡正,以避免这些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蜡烛精神的内涵
  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当把线芯点燃时,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并在其变化中,不断释放出光和热,直至燃烧完毕。为此,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开启智慧。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开肩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了世界。因此,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希望。
  2.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同样,在学习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而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指引着学生前进。这个光,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黑暗走向光明。
  3.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因此,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如果说石蜡是蜡烛的能量源泉,那么知识就是学生们成长动力的源泉,所以在学生的成长中,他们需要无穷无尽的知识来做为他们成长的动力。然而,知识是无价的,获取知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在教学中,老师却不图回报,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交给学生,给学生启蒙、激励、关心、指导、爱护和帮助,而这些付出却是无法计算的。所以,人们用蜡烛比喻教师的无私,表达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赞美、颂扬和讴歌之情。由此可知,蜡烛精神是人们从传统角度对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诠释,是一种对老师默默奉献、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精神的高度赞扬。多少年来,正是这种蜡烛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教师努力耕耘,才铸造了无数的优秀教师。因此,蜡烛精神所体现的内涵就是一种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无私奉献精神,但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
  二、对蜡烛精神的再思考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的引导下有了很大地进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师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之时也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尽管国家特别重视教育,广大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跟一些行业的收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扎根于农村或山区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就更为单薄了。为此,迫于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很多老师在从教的同时,还在外代课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以增加一些收入。其实,这本来无可厚非,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收入也是正当的,但由于一些老师把自己的精力过于投入到其他方面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使得对学生的关心、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尽心、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更有甚者,一些老师利用自己培养学生的名义,让学生帮自己做项目,替自己讲课,而自己却在外找项目或挣钱,为此,他们的行为自然就使学生对他们失去了敬意,也使教师这支让人敬佩和尊敬的队伍受到了污染。客观的讲,在不影响自身事业的同时,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一般都不反对教师在外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在做这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时,教师应当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要坦然接受现实,绝不能在物质面前被击倒,不应为金钱所腐蚀,不应为了挣钱而给自己的授课带来影响,不应为了金钱而不去培养学生,一味地找课题、做项目。此时,蜡烛精神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奉献,即面对金钱诱惑时,一种适度的禁欲自控精神,一种宁可失去挣钱机会也不能影响自己教育事业的负责任的精神。试想,一个满脑子装的都是名和利的老师,怎能给学生以理智之光、文明之光?这样的教师不但成不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误导者。为此,要想成为一名具有蜡烛精神的教师,就需要在新形势下,结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三、对蜡烛精神的再要求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照亮了人间,但它具有两个不足,一个是能量的有限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但对于教师来讲,特别是要成为新时代的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支真正的蜡烛,那就必须克服这两种不足。
  1、能量的有限性。过去,蜡烛精神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把人类的知识代代相传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无怨无悔的传播给学生。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环境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有时学生比老师还知道的多,所以,如果老师还是依然用陈旧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就会禁固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为此,老师要想继续持有这种蜡烛精神,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勤学钻研自己的专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能量,不断地更好更亮地照亮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2、不可再生性。蜡烛只有不断地燃烧,才能发出光和热。但是我们知道,蜡烛能放出的能量和光是有限的,只要燃烧完毕就不再存在。但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教师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地交付给学生,并且使自己的教学能量越来越大且具有持续不断地永久性,就成为教师蜡烛精神的一个新问题。很显然,教师作为蜡烛的一个隐喻,其含义并非指蜡烛的物理特征,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燃烧完而不复存在,而是指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蜡烛的光很弱,教师掌握的知识其实也是有限的,若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教师就必须把这根蜡烛装上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增添新能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更新专业技能,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燃烧的是希望,而还是暗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使知识具有持久性和可再生性。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神圣而伟大。为了完成好这一重任,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用乐于奉献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用自己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并且把学生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尽管时代发展了,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其内在的含义,而不能曲解或就字面意思来理解,不能 为社会的发展而认为蜡烛精神已经过时,要真正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沐浴着时代光辉的蜡烛也有了更新的含义,因为时代要求教师这个新蜡烛要比以前更有光度和亮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特别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仅是无私和奉献,更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奉献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奉献一生。(侯学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1]邢永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付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