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姜良杰:浅谈高等教育全球化及对策

来源:《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4期   日期:2012-05-13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正如人们刚接触全球化的概念时一样,很多人谈到高等教育全球化时,都把它和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同等同起来,或者把它纯粹看作是西方教育的泛化。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到底什么是高等教育全球化? 对这个概念,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对其主要涵义的概括却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通过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各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日益开放,各国充分利用全球教育市场,在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逐步适应全球性交往和发展的需要,把培养有全球意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加强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高等教育全球化主要呈现四大特点。第一,开放性。“全球化”使得高等教育在全球领域内世界各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无边界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第二,经济性。尽管高等教育全球化也考虑学术因素和教育因素, 但追求经济效益始终是其直接的动因。第三,趋同性。是指在全球教育、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使得具有共性的高等教育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第四,互动性。如今,以民族或国家为基本单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而日益联成一体,相互的交流和合作几乎已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二战之后, 尤其是东西方冷战结束后, 各国已经意识到国家的强大不再是军备上的竞争, 而是经济、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进入21世纪后, 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格局已经基本确立。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前提是出现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具有国际眼光尤为重要。具有国际眼光才能培养、吸引国际一流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各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全球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文化传播的需要
  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中国清代设置的京师同文馆就是教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而许多西方国家为了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很多研究汉学的机构外,还设立了许多开设中文课的大学、学院。如上世纪法国就开设了里昂大学、波尔多大学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总是在需求中产生的,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推动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呈加快趋势
  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做到古人所说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更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在家中享受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最优秀的教育。远程教育使国际性课程的推广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必将加快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4.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刺激教育的主体进行高等教育全球化实践
  迄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外国学生留学,通过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加快学生签证办理等手段来吸引外国留学生。对于这些发达国家来说,外国留学生已成为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外国留学生已成为一项“出口产业”。目前中国在39个国家的驻外使(领)馆设有58个教育处(组),通过驻外教育处(组)指导成立了2000多个在外中国留学人员社团组织、300多个专业学术团体,支持他们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拓展为国服务活动;在国内则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神州学人编辑部以及多家出国留学培训中心,近400家经过审批的出国留学中介机构。
  三、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超然于这一世界趋势之外,只有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才能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降低风险。
  (一)树立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观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因而要牢固树立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理念。虚心学习国际上优秀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确立先进的国际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实质就包含了要求教育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内涵。高等教育本身不再是书斋式教育,不再是金字塔式教育,亦不再是封闭式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有世界观念、全球观念,教育要走全球化道路,教育要有全球化意识。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1990 年,加拿大国际教育署出台了《没有国界和边界的教育》报告;美国于20 世纪 90 年代初制订了《美国 2000 年教育目标法》,强调了教育的全球化,明确提出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韩国成立的“21 世纪委员会”也提出了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等问题的研究”等。
  另外,我们还要树立高等教育市场全球化的观念。学生出国留学已不仅仅是一个出境“求知”、“求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留学生市场问题,是一个留学生市场的进口问题,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服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地位的表现。同理,一个国家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及接受留学生深造的内容反映该国在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中的地位。
  (二)改革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
  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高校各职能部门越权行为、高校管理中的程序瑕疵等。在改革中, 必须解决好高校内部党与政、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校长、专家治校与民主治校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我们要善于并重视利用高等教育法律保障, 把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 必须更新高校管理理念。如,要敢于创新, 积极主动地吸引外资。我们在管理理念上要多一些开放性、主动性、灵活性, 不等不靠,大胆尝试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层次、多样性的办学格局, 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同时, 充分利用 WTO 的市场准入中规定的限制性条款, 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以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平台。
  其次是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在我国,虽然学科建设成就显著,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但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成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在高等教育的教学领域进行一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革命,大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把师资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向更高的层次,真正办出特色,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营造高等教育服务全球化的良好环境
  营造“请进来”的良好环境。自1950年我国开始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起,截至2008年,已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146万余人次。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学生层次有较大提升,接收院校大幅增加。2008年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499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学历层次?如何吸引更多高学历的海外学生来华留学?这需要我们营造高水平的学术环境,需要我们培育世界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优秀来华留学生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留住这些优秀人才,如何让他们“乐不思蜀”,需要营造一种“流连忘返”的良好环境。
  营造“送出去”的良好环境。因为出国费用太高,所以出国留学对绝大部分学子而言,可望不可及。但在大学期间,有10%左右的学生出国学习1学期或1-2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有很多国家(地区)的大学采取交换生、交流生这种方式,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全球化。我国高校可在这方面创造条件。
  营造优秀人才“回流”的良好环境。在留学生市场上,我国已步入“大出大进”时期,问题是:我国出去留学的多,优秀人才“回流”的少。如何营造一个优秀人才“回流”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用人环境,营造一个“大出——大回流”的良性循环系统,迫在眉睫。
  (四)保护和发展本国特色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高等教育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必须带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才能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世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学习先进的经验,弥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现存的不足,而不是全盘否定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迈进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高等教育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民族特色消失,恰恰相反,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家的高等教育价值诉求必须保持其民族独立性、独特性,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要“和而不同”,要自觉维护教育主权,主动地保护、创新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高扬我们的文化理想,依据我国国情,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全面发展和完善自己。(姜良杰系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