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孙平生 卜春梅:借鉴现代企业经验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3期  日期:2012-05-13

  一、引言
  从现状来看,我国大学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知识继承型的专门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广博和优异相结合的个性充分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滞后管理体制的原因,又包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和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偏颇。
  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因为从实践来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被证明是经营现代企业的成功之路,是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发展的最佳选择,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更为企业的人才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高等学校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管理的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内涵,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结合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和要求,探寻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透析
  1.观念层面的更新
  观念层面在现代企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系统引导、驱动的作用。没有它的引导、驱动,整个系统就没有方向,更何谈运行的原动力。
  (1)打破了使用人才的认识误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现代企业开始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甚至将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比资金更为重要的智力资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摈弃了以往高学历等同于高素质、名牌大学等于高能力的用人方式和认识误区,开始“不拘一格降人才”,即认为一个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的,而“T”字型知识结构强调的是博专相济、相辅相成,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此认知的基础上,现代企业纷纷把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等与是否具有高能力、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等挂钩,并在企业内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学有所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2)既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又注重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已经摈弃过去那种片面依赖个别人、个别领导进行决策和主导的人才培养、使用模式,非常重视塑造团队精神,更重视团队个人能力与组织力量的结合。团队精神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团队所有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虽然现代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个人能力的发挥,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发挥个人能力与依靠组织力量相结合。
  2.制度层面的改革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才人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只有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发生质的转变,企业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成为市场活动的独立主体和接受市场调节的受体”,其用人制度、人才培养方式、报酬奖励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机制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才能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评价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各个方面的运作都围绕着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来进行,有利于人才的吸收、成长和才能的发挥,评价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其主要涉及职责划分、岗位编制、工资分配、干部考核、奖惩等方面。首先,企业致力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实行公开、平等、透明、竞争、择优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自然离不开灵活、高效、系统的评价制度。其次,以“重科研、重质量、重效益”为评价标准,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一方面将薪酬与岗位挂钩,一方面将报酬与贡献挂钩,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开发,更有利于在企业内形成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3.管理层面的创新
  (1)形成了有个性的管理,强调企业个性与员工个性相容管理。
  企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身的个性,二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所体现的个性。企业的个性即企业文化,不可否认其对所培养的人才有动力作用,一方面能对员工形成潜移默化的、强烈的、持久的影响,并能够浸润其成员人格的所有层面,另一方面可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工作人群,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而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素质的不断开发,尤以教育培训、激发员工最大积极性为重点。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者都把如何促使员工个性与企业个性相容,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并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造就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平台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2)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指的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每一名员工能够在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一项管理目标能够顺利落到实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现代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尊重人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塑造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管理机制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样一来,随着人的地位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更有利于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产品开发工作。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现代企业都把企业自身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现代企业无一例外都不惜重金吸引和培养企业产品的研发人员。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建设方面一般都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建立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二是重视对企业现有员工队伍的技术培训;三是鼓励企业员工勇于创新。
  5.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意识
  国际的一些著名品牌之所以为各国人民喜爱,其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的质量有保证。所以,现代企业都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和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看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也开发和建设了自己的一批国内品牌,同时也建立起几个国际品牌,如海尔电器、三一重工等。这些企业的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产品的质量。他们对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主要有: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建立严格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行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实行服务质量投诉制度,实行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相挂钩的奖罚制度等。
  三、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1.思想观念层面的借鉴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一切的先导,只有摈弃落后的、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全面认识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般来讲,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二是人才培养过程,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以一定的方式从事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因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属性三是人才培养制度,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四是人才培养评价,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只有全面认识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才能像现代企业那样,摈弃落后的观念,引进新的人才使用模式;才能减少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唯学历热、文凭热、证书热、过级热等不良现象;才能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认识到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要促进学生“成人”,促进人本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关注学生个性、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出个性十足,富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优异人才。
  (2)以“主体性教育”为主的教育导向。
  在现代企业中,对于主体的尊重和培养是核心理念,十分有利于个体能力的发挥,就算是企业强调团队精神,依然离不开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只有在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团队的能量才能发挥到最大。这两者并不矛盾。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却与现行的以“接受性教育”为主导理念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冲突。所以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变“接受性教育”为“主体性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明确地“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努力建构起一种以掌握性学习、运用知识、更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行为,真正成为一种充满着主体意识、洋溢着思想力量、激荡着生命之流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相辉映的自主活动。
  2.制度层面的借鉴
  (1)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高校管理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淡化大学特色;二是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实行大学自治;三是实行教授治校,突出校长的核心角色。这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变革政府对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现状,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有利于大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第二,弱化“社会本位”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第三,增加在“信息服务、法制建设、信贷政策”等领域的制度供给,有利于大学发展获得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四,尊重大学发展的内有逻辑,维护大学自治,有利于维护大学的活力,可进一步形成高校的良性竞争和资源共事第五,在管理权限方面促使集权走向分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方面的适度调节作用。
  (2)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将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途径,导致学校无法有效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致使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出现偏差,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出现不平衡。因此,应借鉴现代企业弹性化、个性化的评价机制,一切围绕人才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既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又加强对过程的评价,如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检查评价其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要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即管理者、培训者、学习者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第四,重视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管理层面的借鉴
  (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管理体制,突出大学的个性化科学研究教育。
  现代高校要想寻求大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要意识到大学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的课堂上,而应该充分与社会需要相衔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管理体制就是一条最佳途径。这样不但有利于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统合起来,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将以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现实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无限的空间;还有利于在高校内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将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改变为研究式的素质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师生之间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积极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鉴于此,我国大学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有利于多边的合作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中国大学应着力建构“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多样化、弹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自然离不开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体制。这一点与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是相通的,强调的都是对人的尊重和培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以人才培养为本,即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的办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学习的选择权,培养学生的个性,还强调领导必须转换角色,将自己转变成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和改革的倡导者;其次,突出创新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又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而且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高度统一;再次,建立弹性化的教学与学习制度,如弹性课程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弹性评价标准等等,既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又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自由、协调、宽松的环境中研究学术、传承知识、探索真理、创造文化;最后,注重专业特色,实现专业教育与常规教育的融合,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是某个领域的巨人,其他领域的矮子,应着力建立一种专业教育与常规教育统一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者的协调发展才符合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有利于人才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的全面发展,才最终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借鉴
  现代大学生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求发展,需要在高校给他们培养核心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高校的毕业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外,还应具有创新、开发、科研能力。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而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所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作为高水平大学,要改革现在的教学方法。
  (1)对教师在教学课程内容上提出新的高要求。
  现代大学要求教师授课的知识应有20%左右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因为书本的内容有滞后性,反映不了最新研究产生的科学技术成果,不容易使学生掌握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和创造新科技成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高校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书本上没有,但已经产生了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的资料,使学生在学校的课堂上能获取最新的科学成果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文献综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会利用专利手段,保护发明的成果。我国高校现行的对学生只考核其掌握所学理论的知识点和基本工作方法的办法,应当改变,要对本科生增加科研能力的考核要求。学习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的方法,在本科教育阶段增加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定期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变化。高校是引领文化的殿堂,也是产生新知识的地方,但不是说由于教师在高校教学和工作,就能自觉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也需要更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高校也要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的培训制度,把自己的队伍培训好。
  (3)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培养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使学生具有培养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和观念,然后要结合专业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工作技能和比较独特的本领。工科的学生主要培养动手能力,其他学科的学生也要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树立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的观念
  (1)对学生开展专门的质量教育课程。
  高校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殿堂,也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习惯的地方。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少,国内产品不如国外产品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产品质量比不上国外产品。其实这和我国的教育也有关系,我国的产品质量教育一般是在企业进行的,学校教育阶段很少有专门的质量意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国民的质量第一的观念建立得比西方国家晚,所以提高我国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对高校而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学会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手段。此外,也要告诉学生影响我国产品质量的多方面原因,如由于工业技术落后的原因,要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材料冶炼技术、加工工艺手段、技术装备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培养大家的创新能力的基本道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在这方面各校情况不同,问题也不相同。但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准是共同的,那就是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认可度。只要高校能够注意定期收集信息和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针对性地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也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有利于自己的地位。(作者孙平生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卜春梅系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学生处副处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