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8期» 理工教育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科学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思考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日期:2009-10-21

    在人类社会向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直接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工程技术活动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趋显要。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这一共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力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争培养高质量、高适应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以保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轨道,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国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以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又体现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方式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及其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科学的理念来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强国,是我们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思考和研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既要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和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动态,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大背景。
  
(一)改革开放30年,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
  2006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546万,是1998年的5倍,是恢复高考制度当年的近20倍。毛入学率已达到22%。目前各类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万人,其中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占到在校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我国已成为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框架基本形成
截至2006年的统计,全国有普通高校182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有719所,高职高专院校1105所,另还有招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317所。在这些学校中,部委直属高校有112所,地方学校1712所,地方高校所占比例已接近94%。本科院校中,“985”大学有34所,“211”大学107所,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约260多所,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约460多所。从以上数据能够反映出冲击世界高水平大学的“985”院校和“211”研究型院校集群、具有博士授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集群和具有硕士授权及无硕士点的教学型大学集群、再加独立学院和2—3年学制的职业院校集群,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型的基本结构。
  包含在这一大的高等教育构成中,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形成了宝塔式结构。在112所部委院校中,主要从事工科教育的院校有近50%,且均处在“985”或“211”行列;而地方本科院校中,工科院校约占40%。在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的368所部委院校中,有215所划归地方管理,其中有工科院校142所。这些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学科办学特色的院校与现部委管理的工科院校占到了全国近300所工科院校的三分之二强,并以其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和博、硕、学士较为完整的培养人才结构及其宽厚的服务面向,构成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工程教育主框架。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高校一大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创新中心成为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实体和培养高端人才的基地。据统计: 2007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该项总数的66.7%;国家发明奖27项,占总数的69.2%;国家科技进步奖116项,占总数的60.4%。高校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数据可以宏观的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已具有了较大规模的培育和储备人力资源的能力。在结构上也初步具备了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框架,而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也反映出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正不断提高。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来思量高等工程教育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谋划发展举措。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失衡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正向世界范围广泛渗透,集中反映在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诸方面的推动,而核心则体现了人才资源面向全球范围的竞争能力。这是机遇和挑战聚合的新的发展时期。
  
(一)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动态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在世纪之交将教育的目光再度聚焦在工程教育领域。如英国在2003年政府白皮书《高等教育未来》中将加强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加强高校优质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作为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法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2002年5月发表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法国高等学校》中指出:联邦政府已着手使法国的“思维加工厂”现代化,引导法国的教育与研究重新占领制高点,高校要为创新和知识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报告称:今天“两种研究生教育方式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基础,第一,大学有责任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即学术型研究生;第二,研究生教育直接为国家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做贡献,即职业型硕士。”而美国高等院校协会在2002年形成的一份对美国高等学校未来发展颇具影响的著名报告《更高的期待》中指出:美国有责任对双边和多边全球对话作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具有全球能力的人员就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公共产品。
  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对看重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话语权、注重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展现技术创新的地位、关注高等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等的认同,以及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载体,这就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视和培养人才的多样化及其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度。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对的挑战和自身失衡分析
  面对发达国家的应对策略,和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以及“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一个创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充满压力和挑战,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站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并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所面对的挑战。
  1.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定位上的失衡。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定位的失衡,反映在办学模式趋同和“一路高攀”的现象上:专科升本科,学院改大学,大学大合并,追求综合性;教学型追求教研型,教研型追求研究型学校;倾财力往“985”“211”行列里挤,拼一切可用资源争取博、硕士授权。这种无序竞争的结果,使得工程技术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结构上产生错位,使高等工程教育的结构处在失衡状态。分析成因,固然有一定的利益驱动,学校定位层次高,办学资金就有保障;进入“211”就有专项投资;进入“985”就有重点保证;有了博士点才能申请高层次的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政策的导向,国家对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宏观调控的政策值得理性调整。
  2.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失衡。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回答可谓见仁见智。现实中,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趋于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值得关注。从我国工业发展中反映出的情况分析,我国汽车、机床、纺织行业的先进设备、集成电路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等70%以上依赖进口,而光纤制造设备更是100%依靠进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的拥有量较低;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有待在使用中消化、吸收、开发和再创新,许多工程领域正处于从国外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化的关键时刻。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国家建设的中期阶段,同时面临信息化的挑战,迫切需要一流的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师。发展有需求,教育无回应,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盲目“攀高”,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在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相适应上主动性不强、紧迫性不足;二是社会范围“重理轻工”“重学术轻工程”的传统观念,使“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即便在职称评定上,“高工”都比“教授”低一档;三是引导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评价的政策规范尚未形成,这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
  3.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上的失衡。反映出的是各类、各层次学校学科专业内容上的趋同,人才培养特色弱化,工程专业教育弱化,工程实践能力弱化。分析其成因,一是对办学层次的定位有失准确,对所在层面及服务面向的发展和需求把握不准,针对需求开展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研究不深入;二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后,新的制度和体制环境不尽完善,如下放地方的行业工科高校,出现了服务面向萎缩,办学特色削弱,特色专业流失等现象;三是缺乏政策规范做引导,缺少教育创新的环境和针对办学特色的保护激励机制。是走通识教育还是走专才教育的路子,始终是教育界争议的焦点;工程教育是一元模式(学术型)还是二元模式(学术型和职业型)也是工程教育的研讨重点。教育理念研讨无禁区,但引导应该有方向,引导的依据就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国情与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需求的多样化,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厚基础不应无度无量,宽口径也不应无边无际。处在不同层面的工科高校应在办出个性,办出适应性上下功夫,同一学科也应根据不同的服务面向在办出特色上做文章,在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上应当呈现多样性。
  4.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与投入上的失衡。反映出的现象是:高校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但办学的本质条件下降了;学校倾其所能把楼修起了,但高水平的师资难以吸引和驻留,这种情况在地方院校尤为突出。尤其是工科院校办学成本较高,投资需求较大,负债运行,入不敷出,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原因是: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与教育投入的缓慢增长的失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多与高水平师资的增量不足形成的失衡;培养数量的快增长与教师收入的慢增长使教师价值体现上的心理失衡;各类学校原始办学条件的多样化与教育部门评估硬件条件指标的刚性化的失衡。扩大招生是计划经济,学校倾其能完成下达的招生计划,倾其财解决涌入学校学生的吃、住、学问题,学校虽压力重重,但投入所形成的是优质的教育资产,高等工程教育作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公共产品,在国家投入与发展规模增长上出现的种种失衡应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制度环境,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并不具有最强的工程教育。数据表明:我国虽然
GDP总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仍在100名以外,按竞争力排名只在70名左右,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处在世界中游。就高等工程教育而言,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也相对较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发展。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环境;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及人才结构的需求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工程教育结构;通过制定科学的高校分类和定位规范,指导和调整各类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发展;建立现代工程师培养标准和工程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工程教育的办学方向;在投入政策上保证不同层面的学校能平等地得到相应的办学支持,促进不同层面工科院校的稳定发展;建立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各层面学校办出特色和优势,以共同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遵循教育规律,优化改革环境,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
  科学发展教育的重要内涵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高等工程院校自身要从规模发展中沉静下来,回归到创新工程技术成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培养高质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的目标上来。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目标上,在学科专业结构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对应性上,加大改革与创新,主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在内涵上的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发展国情,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在两次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构成工程教育主体的本科高校中,原行业办学的高校占三分之二强。原行业院校在体制改革之后,上交国家管理的学校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服务面向拓展,研究水平提升,为国家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争得了荣誉。下放地方的行业院校,抓住发展机遇,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应坚持发挥各类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支持部委工科学校冲击世界一流,在重大技术和关键工程领域及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取得突破;支持地方工科院校发挥其与地方经济建设贴近性强的优越性,在推进地方工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更要关注和支持下放地方的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  由于我国行业的区域布局和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均匀,原行业院校在下放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显露出与原行业部门沟通渠道与机制的弱化,由于原部委撤销形成的某些缺失,使行业服务系统弱化和行业主动性降低;来自行业部门的政策、项目和经费及用人机会的减少等等,使下放地方的行业院校专业特色和服务优势削弱,这是中国国情。国家要在政策环境的营造,管理机制的创新,投入机制的健全,学科优化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人才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改善原行业院校的发展环境,使原行业院校能更好地发挥其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各级各类院校也要主动争取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发挥和特色优势张扬的环境,共同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
  
(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各类工科院校必须树立和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提高现代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高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的质量,加快创新步伐。工程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样的学科,面对各自的服务对象,就要形成不同的特色方向;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的成果都应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工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定位,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服务面向和对象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与服务实体的结合,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将工科人才的工程能力教育和师资队伍的研发能力培养引入服务实体;将研究取得的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给服务实体;将培养的优秀人才输入社会,柔性地将服务实体的教育资源整合并服务于高校;共建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开发平台和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在跟踪服务实体对学科和专业的新要求的同时,加大学科交叉整合,加强教育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调整;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结构,优化产、学、研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社会建设首位。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对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提出了“三个优先”,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保障。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和努力为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发展尽心尽责,为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太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