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6期» 调查与研究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探析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汪庆华 吴素华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素质的公民群体,大学生正处于由“准公民”向社会化的“合格公民”阶段过渡。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如果从“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角度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强、“身边责任”缺失,甚至还比较严重。对此,高校应对学生加强“身边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其公民责任意识。
  一、“身边责任”涵义的时空角度理解
  责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又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简单来说,“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由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不同,人的责任具有多样性。按个体自我意识以及承担道德责任的能力发展过程,在逻辑上可以将主体的责任依次分为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对自然的责任等七个层次。如果仅限定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并以大学生这个特殊责任教育对象为中心来对责任进行分类的话,可以从时空领域的角度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时间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时间段内和空间范围为大学生经常接触的“身边责任”;另一方面是指时间在比较长的未来和空间范围比较广阔的“社会责任”。当然,严格来说,“身边责任”也包括一部分社会责任,但更多的是在日常学习与日常生活范围内的“身边”事件中体现的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客体所承担的责任意识以及完成这种意识和行为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身边责任”的内容主要有:对自我的责任,指个体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对大学生自我的人生目的、利益、修养、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对他人的责任,包括对至亲、近亲、朋友、同学、老师等直至陌生人应承担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指的是大学生对集体应承担的各种职责,包括对其所在各类社团、班级、院系、大学、社区、家庭、家乡等集体所应承担的责任。概言之,大学生“身边责任”就是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责任。
  二、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08年在16个省级单位所作的高校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在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鸟巢一代”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代大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部分大学生“身边责任”意识的严重不足。如,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亲人缺乏感恩心理和应有的责任感;恶意拖欠学费;学习动力不足、考试舞弊、诚信不足、卫生观念较差、行为举止不文明,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实施的多是“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在于细节。因此,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从身边入手、从点滴做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真正造就人格健康、表里如一、形象阳光、勇担重任的大学生。
  三、开展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开展“身边责任”教育,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关心他人、关爱集体、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其核心的关怀必然是学生。这与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开展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可以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2.开展“身边责任“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个人特点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中,以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四个方面责任的重视程度而论,他们对自我责任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其他责任最高,并赞同一种追求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责任意识。此外,大学生对个人、他人、集体等身边容易履行的责任关注较多,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较低。这与费孝通在其“差序格局”理论中分析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是吻合的。他认为,中国人传统上以“己”为中心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像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形成“差序格局”。因此,在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大学生身边责任入手,结合大学生成长的特点来做责任教育工作,通过由近及远、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身边责任教育,将对大学生的教育转化为时时刻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鲜活而又深刻的教育,从而深入地、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开展“身边责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内化效果
  由于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改变为更注重个人价值和个性发展,因而人们的群体价值观也由社会、集体本位开始向个体本位偏移。同时,高校以传统德育方法开展责任教育时,往往把道德教育更多地看作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仍属于一种“教会顺从”的德育模式。在责任教育目标上,也常常注意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其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则重视不够,以至于责任教育目标泛化并缺乏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责任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顺从”、“教会听话”,而是“教会选择”、“教会负责”。只有自由、主动地接收,责任教育才能深入大学生内心,内化为真正的道德力量。就此而言,身边责任教育能够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具体而深入。这既有利于其自我成长、发展其进取精神,又有利于其责任感的明显增长和内化,从而达到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目的。
  四、当前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亟待加强的方面
  一般研究认为,大学生阶段的责任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成才责任教育、回馈责任教育等。责任在身边,责任在小事。“身边责任”教育更多地强调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和思想,从小事出发,从身边做起。因此,笔者以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身边责任”教育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学会学习。大学生的首要责任就是学习。只有把学业搞好,才能谈得上未来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鉴于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和学习积极性的差异,高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应开设专业教育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被动消极式学习”为“主动探索性学习”;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等等。
  二是注重礼仪。从当下大学生道德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高校礼仪教育的弱化又使德育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礼仪教育以其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对品德形成的外烁功能而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高校要将礼仪教育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强化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①注意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的继承,又要注意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触觉的现代公务礼仪、国际交往礼仪等,着力培养“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②必须注重实效。一方面,要注意教育中的针对性。既要统一个人仪礼、日常礼仪、校园礼仪要求,以形成大学生的礼仪基础;又要根据需要灵活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礼仪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教育的实践性,既要学礼更要遵礼、行礼。另外,在礼仪教育中应创设相应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③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水平。礼仪修养始于他律,但礼仪是自律的。自律的形成依赖于对礼仪的信仰,使礼仪成为大学生交往中相互认同的“语言”,使大学生道德素质向更高层次跨越。
  三是诚实守信。“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道德的根本。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诚信教育的内容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点和主题,不断挖掘诚信教育的新内涵;要整体把握诚信教育的特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要不断进行方法创新,注重心理的层次性、渗透性和过程的愉悦性;要加强制度建设,大力完善诚信机制。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学习诚信、交往诚信、生活诚信、就业诚信等教育。
  四是善待生命。当前,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他人及自身的生命显得非常重要。为此,要以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使大学生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还要教育学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动物、植物以及世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是感谢恩情。陶志琼在《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六是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目前,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以至于出现极端事例。对此,要教育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不断反省自我、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打扫宿舍卫生等杂务、多参加宿舍集体活动。概言之,只要教育学生做到“积极、不苛求”,就能处理好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总之,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身边责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主体性、导向性、多样性、实践性,以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要将学生身边责任的教育与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小事、从平时抓起。校、院、系、班要齐抓共管,着力营造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及责任追究、责任赏罚的氛围和机制。(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