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5期» 高教时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典礼,大学的文化符号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包万平

 每年中的一天,一般是在夏季,大学都要为学子们举行一个隆重而又神圣的仪式,向学有所成的人表示祝贺,这就是学位典礼。

  从中世纪欧洲的波洛尼亚大学、萨莱尔诺大学等开始,每一个学子,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都要穿上一套礼服参加学位典礼。在这个仪式上,学子们按照顺序接受校长亲手颁发的学业证书,身着导师服的校长或导师将流苏从方形帽的一侧拨到另一侧,这是学业有成的象征,是对往日辛苦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鞭策。这里面蕴藏着对母校、导师和昔日学友的尊敬与眷恋,同时也承载着家人、社会的期盼。像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老牌大学也不例外,几百年如一日,对自己的主人---将要获得学位的学子,每年都要举办隆重而神圣的典礼。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所有的发言或致词都不能用英语,而是用人们不太懂的拉丁文、希腊文或者西伯莱文,甚至连毕业证书等的书写也要使用这些语言。这样的典礼是要告诉学子学术的伟大与神圣。在这样神圣的典礼上,它们会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即将获得学位的学子们,而政要、名流、教师等都要靠边站,被安排在会场不起眼的角落。

  虽然大学典礼是个简单的符号,却在大学里有着图腾般的崇高地位,是大学人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抚慰。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在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的观念里,符号是“能够被用来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在哲学家索绪尔的概念里,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存在物。也就是说,符号应具有对象关联物和理解关联物。大学通过典礼这种符号表达方式,把一种神圣的精神和思想传递给了大学人,起着育人、凝聚、驱动和熏陶的教育效用,这是大学精神传递的方式。尽管时间在变,但是通过典礼形成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不变。这些典礼符号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一所大学的特定品格和特质,是大学形象的展示。

  大学的气质通过程式的典礼与仪式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看剑桥大学孤芳自赏的“象牙塔精神”。1918年,当诺贝尔奖得主汤姆逊爵士就任三一院长的那一天,三一的“伟大之门”关得深紧的,身穿学袍的汤姆逊庄严地用铁环在大门上敲叩。整条三一街都可听到那清脆的声音,门房应声,呀然开门,有礼貌但很正经地问来客尊姓大名,所为何事?汤姆逊说明来意,把英王的任命书交到他手里。门房即请他稍候,随即又把大门砰然关上,并疾行过“伟大方庭”,到院士休息室把证书呈交给资深院士。院士们认真地验明证书无误后,随即依资历深浅,列队在大门迎迓新院长。

  似乎没有人过多地去注意这个简单的迎接仪式,就像大学里存在教授和学生一样简单。而这些典礼、教授、学生恰恰就是大学精神的符号表达,和校徽、校歌、校标、校旗、校服一样,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符号,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表征,也是一所大学地位的代表和形象的展示。这些符号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以各种标志符号为载体向社会公众宣扬、倡导自己的大学精神,这些符号成了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关系总和。这些特殊的符号与社会公众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互动,不同的大学精神伏在不同的符号后形成了不同的大学影响,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评价。因此,典礼作为符号是神圣的、庄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认识不到典礼的真谛,找一些诸如人数多、不方便、麻烦、天气热等借口,不举行毕业典礼,学位证、毕业证等通过班长代发。更令人费解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竟放弃大学的本真,视金钱为生命,视官员为最高奖赏,到处赠送学位。这样的符号所代表的也是“我的大学”,只是背后的精神与情感已面目全非。记得2001年,布什总统想回母校耶鲁大学接受一个荣誉法律博士学位,受到了几乎所有师生的抵制。有的学生打出“我们赢得了自己的学位,不要使我们的学位跌价”的条幅,表示强烈抗议。在耶鲁大学师生的眼里,布什总统的表现和成绩,是不配耶鲁博士学位的。

  国外大学的“守旧”典礼不同于国内大学的“快速”仪式,像毕业典礼这样的仪式在很多国外大学要举办一两周,除隆重的典礼外,宿舍楼里还要插上校旗、国旗,学校还要摆上丰盛的学术盛宴,认真而又细心地款待毕业生。在我国,有的大学则生怕学生惹出个什么乱子来,巴不得将毕业生早日“送出”校园,以图安宁。这种思想、这种做法,合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