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3期» 高校应对金融危机专题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金融危机中的各国高等教育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侯定凯 李 明

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曾对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波及面更广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它对不断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各国高等教育亦将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现状,并在评价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资产的损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低靡、信贷紧缩,即使不是纯商业性机构的大学,也未能逃脱冲击。出现这种情况非偶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市场活动以获得投资与捐款增值由来已久。在英国,这样的机制已经十分成熟。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市场就开始伤害它曾经造福过的对象:英国的剑桥大学目前在冰岛两家银行的破产中分别损失了850万英镑和250万英镑;牛津大学的损失超过3000万英镑;英国的12所大学在投资中共计损失7700万英镑。

美国大学也损失惨重。俄亥俄州的一所精英私立大学原本拥有近7.5亿美元的捐款,这一款项在过去4个月的投资活动中骤然缩减了15%。即便是常春藤院校也无法幸免:至2008年6月30日,哈佛大学的捐赠总数是369亿美元,而4个月后却减少了80亿美元,并可能继续减少,这将直接影响到哈佛的日常开支——哈佛35%的经常性预算来自捐赠投资的收益。布朗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在捐款投资方面的损失也十分重大,其中康乃尔大学捐款投资缩减了60亿美元,还有一些无法确切统计的小额私人捐款正在悄悄流失。在美国,目前超过1000所大学正面临大量投资基金被撤出的窘况。在当前信贷紧缩的压力下,许多投资者为求自保,已经无法顾及原先的承诺,开始加快撤出投资的步伐。

在澳大利亚,地位甚高的悉尼大学在投资中损失惨重,导致其不得不把年度预算削减10%。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驹泽大学在高风险金融产品投资中损失了155亿日元(约合1.7亿美元)。

面对危机,各国大学都在努力获得外部支持。在英国,剑桥大学希望高等教育基金会能够对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大学给予支持,不少大学希望争取资助来弥补经费短缺。不过,总的来说收效甚微。尽管牛津和剑桥各获得了约20亿英镑的捐款,但英国其他大学的状况却没有这样乐观:获得捐款数居第三的爱丁堡大学,所获款项仅为1.6亿英镑;很多资助大学研究的信托基金对大学的资助额也在明显下降。在美国,一些小型、资金不足的私立学校,捐赠额的下降幅度则越来越大。预计从明年开始,各大学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日常开销。

理解上述窘境并不难,因为很多捐款人的资产与基金捆绑在一起,或与银行业和房地产业息息相关,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他们的资产已大大缩减,受到的伤害更为直接。由此看来,大学遭遇到的投资和捐款骤减的境况,仅仅是这场金融危机引发的一个“次生危机”而已。

  二、学生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负担加重

对于学生而言,金融危机对他们最实际的震动,莫过于学费上涨和银行信贷紧缩的双面夹击。在美国,许多大学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学费,在政府财政拨款和捐款都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大学要填补资金上的漏洞似乎只有提高学费。事实上,很多大学已经宣布将提高学费。据统计,目前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与1992年相比已经提高了175%,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只增长了48%。最近的一项调查也发现,2500名学生中有57%的人表示:由于经济因素,他们将来择校时会选择学费较为便宜的大学,许多学生在每学年高达50000美元的学费面前表示无能为力。同时,由于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银行已经停止向学生提供贷款;而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的衰退,申请学生贷款的家庭的比例却越来越高。据统计,2007年在美国使用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3%,2008年计划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62%。助学贷款是由国家和社会其它组织(如银行、企业)提供的,而现在愿意做这种无利可图业务的企业已越来越少。

值得欣慰的是,美国学生仍然可以通过联邦贷款获得政府的支持,在金融危机中家庭财产受到明显损失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得到更多的资助。美国参议院已经通过了一项“学生贷款持续保障计划”,即由教育部向私人机构购买贷款,增加借款者的资金流动性,从政策上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学生贷款,并更改了附加贷款的偿还条款。据《时代》杂志报道,目前美国联邦学生申请的援助金额已上升至1350万美元,比2007年的1230万美元增长了10%。这些政策与政府的援助性财政支出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学生就学上的经济负担。

当然,也有一些大学并没有因经济环境恶化而增加学生负担。如哈佛大学明确表示:不但不增加学费,而且会对学生的奖学金等财政援助维持在现有水平。俄罗斯宣称,不会让学生的入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的教育贷款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学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学可以获得足够的学费收入。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学生的境遇就没有如此乐观了。在英国,多数大学获得的捐款远不如美国,学费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往往又使目前依靠助学贷款就学的学生在毕业后较长时间陷入严重的债务之中。在加拿大,一些大学可能会被迫削减助学金、奖学金等各种教育资助计划的数额。南非的情况更加严峻:国家货币的急剧贬值导致了国内大学的国际购买力降低,同时又导致许多大学的国际投资损失惨重,而经济低靡又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缩减。据统计,南非大学的资金来源中,43%是公共资金,29%是学费,还有28%来自其他收入。随着公共资金和其它收入的大量减少,唯一能够维持大学运作的手段,也只有提高学费了。因此,南非学生的经济负担必然会越来越大。

(二)就业市场紧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影响毕业生的求职。在日本,一些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生,被告知原有的工作岗位被撤销或调整,主要涉及到房地产、信息、电信服务企业。公司方面的理由是“银行拒绝贷款,很多原计划中的业务已经无法开展”,自身正面临或大或小的困境,严重的甚至已经倒闭,他们对因此发生的裁员、缩减招聘岗位等均表示无奈。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11月9日湖北的一场毕业研究生招聘会上,仅有350多家单位提供3万余个岗位,而2007年同样的招聘会,则有450家企业提供5万多个岗位。岗位数的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而选择观望,尤其是在金融、地产、外贸企业与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行业,这些行业或企业的招工明显减少。

为了避开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困境,许多大学生纷纷选择读研深造。但问题是:读研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学生而言经济负担太重,而且短期的经济回报相当有限。大学和政府虽然仍在继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但还是无法满足需求;由于政府经费预算的削减,大学也难以降低学费。可以说,学生已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论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留在大学里,都要面对不同的压力。

 三、政府和大学的对策

为了应对财政紧缩,许多大学采取了缩减支出的策略。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抽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3所大学中,有22所大学已经停止聘用新教员,25所大学将减少其他雇员的开支,15所大学计划延迟基础设施建设,10所大学缩减差旅费开支,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很多大学开始要求政府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社会功能,给予其更多的支持。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副校长弗兰切(Hugh Fletcher)认为,从更宽泛的经济范围说,增加大学中的就业岗位,也是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大学培养未来的人才,进行有商业前景的研究,这些都能给社会带来了实在的经济回报。德国教师与科研人员贸易联盟主席乌尔里克(Ulrich Th?ne)强调,政府的教育支出必须达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才能使德国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英国的大学呼吁政府要重视大学的产出——知识在政策制订中的作用,要为大学保持高水平的研究、良好的声誉、有质量保障的人才规格做不可或缺的投入;呼吁社会各界为大学提供资金,并支持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要让大学保持自主性,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知识生产、转让。同时承诺大学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服务。

一些国家的大学向政府提出的要求已被采纳。在以色列,面对大学教师集体罢工及抗议,为了避免大学无法开学的尴尬,总理奥尔默特拨款5.15亿谢克尔,以解决大学的经济危机。德国波茨坦的一所新大学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本已濒临倒闭,但在勃兰登堡州政府每年为其提供5万欧元,并帮助其募集20万欧元后,终于度过了眼前的危机。德国教育与研究部部长爱内特(Annette Schavan)已宣布:为高等教育拨款150亿欧元,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中小型企业的科研活动。由此可见,当很多国家都在缩减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下,也有一些国家仍在对本国的大学给予经费支持。有学者提出,在经济衰退时,如果将大学视作经济复苏战役的重要阵地,就应该对大学进行比衰退前更多的投入,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应该提高而不是降低。

除了继续向社会寻求财政支持之外,大学还采取了其他一些金融手段来缓解危机。如剑桥大学的克莱尔学院开始利用所持有的廉价股票来换取现金,这是其办学700年以来的第一次。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分别申请了50年和40年的长期贷款来度难关。韩国的大学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投资途径,力求实现盈利。

大学的另一个反应是提高学费,但这种做法受到学生的联合抵制。而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也会对学费上涨进行限制。这样,留给大学的选择就只有减少支出。大学减少支出其最坏的结果就是:一些相对弱势的课程会部分被关闭,或者导致教学、科研质量的下降,甚至科研项目停工,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些也正是一些大学要求政府财政援助时所声明的。

当然大学也可以在不影响产出质量的条件下缩减成本,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如,可以让教授们增加课时、出租闲置的校园设施获得收入、出售学生宿舍再进行租赁使用等。

 四、结语

(一)高等教育的市场风险防范

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厉害的大学,往往是那些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这些大学热衷于金融、证券等市场(国际)投资,而且范围日益扩大。因此,大学在通过市场行为获得更多盈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市场化在给大学带来加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对市场的依赖。当市场发生较大波动时,就会对大学产生无法预料的伤害。目前看来,我国大学在资金方面之所以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大学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大量国际化的投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年大学为扩招而大量贷款的做法,同样暴露出大学在资本运作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近来国外大学遭遇的危机,很值得我国大学中那些缺乏金融管理经验的领导者反思,他们尤其需要思考如何在市场化环境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政府对大学的支持

可以发现,遭遇金融危机后,大学最坚强的后盾仍然是本国的政府,当然某些国家的政府对大学并没有“特殊照顾”。政府的态度主要取决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大学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着生产和传播知识,引领民族文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责任,还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短期效益,否则大学难以获得政府的鼎力支持。

我国的大学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已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也必然会导致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降低新的就业增量。如果没有专项政策,将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可以考虑推出一些临时性的刺激政策,如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自由就业政策,让所有大学生都享有“公民与市民待遇”;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

(三)大学资源的管理效率

大学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在保证产品(人才、科研)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目前,我国大学一方面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大批场地闲置、设备放空、人浮于事,因而增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资源价值。这次金融危机已对大学经营者提出了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问题。学校应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吸引目前就业无门者选择回校读书,借机“充电”。大学还可以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推出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满足这一人群的教育、培训需求。

(四)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美国现在有这样一种声音:在金融危机面前,哈佛等名校应该反省。理由是:哈佛等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构成了华尔街的主要技术力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股力量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直接因素。现在大学只专注于教学生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为此我们应该反思大学区别于公司的本质特征——引领社会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在争取生存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对精英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教育。(作者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