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1年第8期» 领导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 2011年07月05日 作者:申长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到了由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重要拐点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起点,高等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破解矛盾,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跨越,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旧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在累积叠加,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不尽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三是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四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
  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黄金发展机遇期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去年召开的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5个必须”的要求,强调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影响深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高等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振奋人心。纲领共四大部分22章,其中,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有17章之多,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即提高质量。三大功能,即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三大工程,即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五项改革,即加快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七个计划,包括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此外还将推进10项改革试点。特别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规划的实施,对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区域规划,也都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科技是先导,教育是基础。高等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其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如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大支撑体系建设,其中有五大体系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同时,又为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重视并切实破解4个不相适应。
  要进一步优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211工程”高校的支持力度,使其尽快成为区域高水平领军大学。地方“211工程”高校,基本上都是所在省份的龙头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可以说,建好地方“211工程”高校,使其成为区域高水平领军大学,对带动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至为关键。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过程中,要在每个省区至少筛选一所基础条件好、办学实力强的“211工程”高校,着重在国家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地方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进一步加大对省部共建高校的支持力度。自2004年教育部实施与省级政府共建地方高校以来,已经有22所高校纳入省部共建。还有不少地方政府与国家有关部委也共建了一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已经成为推动地方高校上水平的重要模式。应比照“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投入模式,设立省部共建专项资金,统筹纳入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实现专项经费投入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国家投入牵引发展、地方投入推动发展的“双动力”投资模式,促进地方高校上水平。
  要尽快制定高等教育分层分类标准,构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生态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指导、分层管理,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彼此互为补充又相互不可替代。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随着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办学主体、服务面向的更趋多元化,急需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引导,包括制定完善的法规,改革财政拨款方式以及健全社会评价与质量监督体系等。同时,要制定和完善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加强对办学资源配置的制度设计,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各自的层次、类型中找准位置,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竞争有序、定位明确、动态稳定的“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体系。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国情更加适应,与国际更加接轨,与教育规律更加符合,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创新型国家,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 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在 30%以下,四是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量的绝大多数。按照这样的标准,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 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首份《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以美国创新指数100为计,中国创新指数仅为57.9,在全球40个科技实力较强国家中排名第21位,刚刚迈入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门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追赶。
  着力构建三大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一大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要依托这些科研机构,构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三大体系,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三个重点,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经济支柱和学术前沿等重点领域,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着力加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趋向交叉、综合,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多学科联合探究,团队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形式。有研究显示,从1901年—2008年100多年间,有530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有367人即69.2%是靠团队合作,特别是在最近8年中,依靠团队合作取得成功的人数已经达了获奖人数的86.9%。因此,要下大力气培育和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协同攻关,多出原创性的成果。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和各类人才培训,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着力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今年6月8日,温家宝总理专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进一步凸显了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这将为包括高等教育事业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经费保障。要在全面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基础上,着力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使高校经费增长速度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办学成本增加相一致,不断提高生均经费标准。其中要关注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切实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促进地方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