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华电专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日期:2010-10-21

    大学管理是大学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现代的大学必须有现代的管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又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一流的管理中做出创新。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大多数高校在原有校区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或在所在地的大学城、周边地区置地建设新校区。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学校管理创新度不高,管理的人治现象、功利化色彩明显,使得校园文化氛围淡化,功利思维、实用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被以各种名义的活动代替,并成为制约高校管理和文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前夕考察该校时指出,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管理创新进程中,这既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又指出了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之所以称其为重点,是因为校园文化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文化建设不同于短期内见效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以几幢高楼、几间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就能完成和体现的,而是须与基础建设相配套的、适合大学管理的文化内涵(诸如注重周边环境与校园氛围)相协调、感染人于无形之中、教化人于无声之中。校园文化是一个贵在长期坚持、重在建设的过程。但是,当前的高校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忽略整体协调性而注重短期的功利效应的行为,即使学校建设有整体规划,局部基建中也存在着忽略细节的非人性化和有悖常理的建设效果。如有的学校道路建设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加之花园、草地占据了较大面积,显得校内的交通较为拥挤,缺乏人性化文化氛围。无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其育人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为,文化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氛围不需要也不是靠物质的恶补就能见效,而必须依赖于将学校的管理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等物化为校园的主流空气,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关切、真实的行动,深切感受到此处与外界的与众不同,切身体会到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显然,这也是学校管理理念得以升华,校风、教风、学风得以净化,师生精神面貌得以改变的首要问题,因而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称校园文化建设为难点,首先是因为当前普遍存在的注重实利而轻文化积淀的偏见,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次要地位,要纠正这种观念偏见进而引导行动步人正规,需要深刻地认识校园文化并长期持久地加以贯彻落实。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即可见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奉献其毕生的信念和精力。要有安贫乐道、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亦要有传承文明、光大文化的责任意识。显然,在管理创新指引下的文化建设更需要漫长且艰难甚至痛苦的坚守和追求过程,此其为难点的理由之一。
  其二,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不尽一致。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反映办学渊源、固有传统、地域特色及风情,并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明成果和特征的总和。它是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风、校史、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学校使命、办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也有学者据此借鉴美国学术界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理解,将校园文化解析为有形文化(artifacts)、行为方式(Perspeetives)、价值观(values)、哲学意念(assumptions)四个层次。在国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限于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对其理论探讨也将校园文化或等同于“校园精神”,或等同于“校风”,或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等同于“文化活动”,而以后两者居多,从而使校园文化研究基本上局限在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这一狭窄范围之内。尽管当前普遍把校园文化理解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或者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三种层面,但是对于各个层面内部构成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从而使其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难点。
  其三,何以摆脱世俗怪圈,从名利圈中解脱出来,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这就涉及到大学文化及大学教育使命问题。杨福家院士撰文指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崇尚爱国主义的文化。他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好的公民”、“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观、做人方式和社会工作能力”、“发挥学生的天才”。唯有如此,才能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这需要一个长期又良准持久的过程。而教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情系祖国、情系事业,进而全身心地投人到所热衷的事业中去,这也是一个艰难地需要恒心与毅力坚守的过程,此其为大学文化建设之难又一难点。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过程中务必力求建设校园文化,为大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该大学既有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体现其特有的教风、学风以及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积淀。这也是大学赖以维系的“根”系所在。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华,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建设中较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配套设施不能同步跟进,形式化、模式化严重,只重粗放式发展,不求内涵式发展,欠缺文化积淀。这种“做秀”式的速成与表面化建设同大学精神的深刻内涵完全不符。孰不知只要营造了浓厚高远的大学文化精神氛围,把大学视为精神文化圣地,就会获得独立的人格、丰富的心灵、敏觉的创造能力,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持久动力,才能为大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此,在高校建设中凸显文化因子就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曾呼吁在中国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文化特区,以引领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潮流,也借之对大学本身的文化成分进行改良和升华。还有学者主张以更好地弘扬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之人。办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校园环境、师生形象、办学特色等方面入手建设校园文化,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完善并体现鲜明的文化特征。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更具有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务必促成高等学校引领社会建设和进步的潮流,打造学校名片,进而提开学校声誉及教育效果,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据此,我们可以将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使受众(教育者、受教育者、大学所在社区及其他社会受众等)习得传统与升华人生境界的必然的依赖物。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借环境中的文化氛围来传承和发挥这一导向功能,进而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引领高校人格教育,努力打造学校名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吸引人、感染人、培养人、陶冶人,从而塑造受众的高尚品德及人格,对后者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是高校校园文化乃至教育的最高追求和境界。就受教育者学生而言,如何将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等差异转化为教育资源,是一所高校能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的学校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格教育的成份。不仅要坚持加强学生的技术训练,而且要注重人格培养,使学生既具有大学生理应具备的一般品质,同时又打上母校的深深烙印。
  这种烙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步人社会、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反映出来,也就是学校名片。他们在学校所习得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都将影响到其接触的个体及团体,依此类推,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及声誉才可日益攀升。这就要求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发生变革—即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学风的转变,注重能力的习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学生也必须学会自主钻研,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由此,这种素质与能力才真正地具备的传承力、穿透性,形成大学文化特征,进而影响不同时代的大学生,促进其人生的升华。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和竞争力之所在,发展是大学建设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亦如此,务必把特色、发展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始终,以特色求发展,以发展凸显特色。
  围绕目标明确校园文化发展定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人新的时代内涵。当前,高校建设更多侧重物质层面,发展定位模糊,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比较片面,文化育人没有在新校区形成凝聚力、感召力,校园文化功能被弱化。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明确校园文化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立足于本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和优势,同时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和本校发展的阶段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性。
  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积淀,凝练特色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在育人中形成特色。新区校园文化大多缺乏深厚底蕴,表面肤浅东西较多,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原有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化、单一化,缺乏自身特色,其建设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其体现着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底蕴,可以称之为学校的“名片”。美国学者阿什比曾有“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之论断,足以证明大学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建设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凝练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办学理念、大学灵魂、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内容,用之构成学校“名片”,做到服务社会、文化育人。
  同时,校园文化亦要形成自身特色,物质文化着眼于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如学术性文化氛围、实践性文化氛围等)、特色实践项目(如优势学科实践项目、产学研结合实践项目)、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行为文化致力于培养身体力行、诚信、有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制度文化归结于管理、教学、科研等各项规章制度的特色化,以能力和实践为中心,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特色性、与时俱进性制度体系;精神文化服务于发展变化了的校园文化建设实际,突出特色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强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致性、与大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既保持其固有本质,又能与时俱进。校园的特色物质文化、特色行为文化、特色制度文化、特色精神文化一起构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