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5期» 他山之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欧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与改革趋向初探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林珏

 欧美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它们的办学模式和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沃里克大学教学科研并重的院系体制,莱顿大学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办学模式,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创新机制,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才教育的文学课程,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品格培养的人文氛围,耶鲁大学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实践,哈佛大学自由的选课制度及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牛津大学馆藏丰富的博物馆,给人印象深刻。尽管这些学校创建历史、发展过程、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作为研究型大学,大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优秀的师资(众多的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显赫的校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一流的设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藏书)、浓厚的文化(占老的建筑与雕塑、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或现代艺术馆)、自由的学术气息(坚持学术至上原则的传统、重视学生品格塑造的课程、激励不断创新的人文氛围)和开放式的校区(无围墙的校园、对公众开放的优美环境)。
  当然,传统并非在任何时代都是行之有效的。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教育业竞争的激烈,欧美研究型大学也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实施改革,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面简略介绍它们的办学特点和改革措施,以期对于国内正在建设的研究型大学有所借鉴。
  一、明确办学目的,强调能力培养
  研究型大学首先应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欧美,一流大学大都将培养杰出学者、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培养杰出学者;哈佛大学培养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耶鲁大学承诺为世界培养各领域的领袖人物;哥伦比亚大学培养学识渊博、举止高雅的学者;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培养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牛津大学培养政治领袖;剑桥大学培养科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定位非常实在,尽管该学校师资队伍中拥有一大批世界级大师,但至今仍锁定在利夫·斯坦福创办之初的办学思想:造就有文化教养、有使用价值的公民。
  这些大学实行竞争性的人学考试。例如,在美国排名前列的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2000年报考的优秀高中生中只有16%的人被录取;实力最强的哈佛大学1998年录取率为11%。哈佛大学录取工作的程序是:首先审查报考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全国统一考试的笔试成绩和平时学业成绩),其后对通过者进行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人品,如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正义感,能否保持和弘扬母校的荣誉,有无过人的才华和潜力等。哈佛招生中并不只以总分成绩论英雄,对于那些特别有天赋的人,比如在物理和数学方面出类拔萃、但文科成绩略低于报考者平均水平者,也可能被录取。
  在英国,牛津与剑桥的招生制度更是以严格著称,尤其是剑桥大学为了维护其在世界高校中的学术地位,对考生非常挑剔:首先由学校单独组织人学考试,名列前茅者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各学院组织一次或多次面试,学院对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素质等进行全面了解,最后决定是否录取。2002年剑桥大学首次到中国招生,要求报名者英语水平必须达到相当于托福600分、雅思7.5分以上,高中成绩全部为“优秀”或“A”,并且当年的高考成绩必须出众;其后学校对报名者进行笔试与口试,从中挑选30名学生进行复试,最后选出不超过10位的优胜者。为了选拔人才,剑桥大学也允许在读大学生或认为自己足够优秀的社会人士参与竞争。
  学生录取后,课程的设置围绕着培养目标而设定。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牛津,校方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时来增加学生的自学和社会活动时间。学生每周一般上课5个半天,留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问题、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组织能力,塑造未来政治领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哈佛,学校建立选课制度,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早期美国诸多大学沿袭欧洲古典教育传统,不给学生选课自由,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1941年哈佛大学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了选课制度,这一制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大量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基础。美国其他高校纷纷仿效,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完善,哈佛现已形成以不同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课制度。
  而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大学则提倡通才教育。根据耶鲁大学赖文校长的解释,通才教育以(耶鲁大学的)培养目标为目的,它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有批判自己、界定自己价值观的能力,抵挡偏见与不宽容想法的能力。赖文校长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某方面的潜能,通才教育就是训练一个人去发现、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换言之,一些人可能暂时没有发现自己的喜好和潜能,这种潜能可能会在专业学习中、大量的功课中沉睡,通才教育就是唤起这种沉睡本能的一种能力的训练。通才教育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充分选课的自由度,要求学校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自我能力的培养,要求校园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此,耶鲁大学重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建设,校园里既有馆藏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也有享誉全美文学批评论坛的“耶鲁学派”和各种学生社团。该校的文学、音乐、艺术、戏剧、历史、法学、政治等大部分院系或学科在全美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建校300年来,学校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不仅早期一些名校的首任校长出自耶鲁毕业生,而且现代还连续产生出三任美国总统—布什、克林顿、小布什,耶鲁成为大学校长和总统的“孵化器”。
  当今,尤其是在私立大学,提倡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方法,要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讲授应与讨论相结合,其中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闻名遐迩,现已成为全世界商学院MBA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行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加深对管理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既重视经验的传授,也重视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传授。MBA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要分析800个案例。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分析,培养了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为未来企业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500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20%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
  可见,欧美一流大学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这些学校不是通过加大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而是强调学生基本素质中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就是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自由的、突破常规进行思考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发现自我潜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成长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杰出学者所必不可少的。
  二、提倡研教并举,注重本科教育
  研究型大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家云集、科研成果累累。综观欧美一流大学,哪一所大学不是拥有众多院士、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获得者。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有126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22位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院士、巧位诺贝尔和4位普利策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多位在位和退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有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出过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校任职的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牛津大学现教师队伍中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使是2001年在英排名第14位的曼彻斯特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其教师和毕业生中也有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正因如此,学校排名指标体系使得一些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教学轻本科生培养,不少考生慕名而来,进校后才发现难以见到资深教授并听到他们的课程。虽然名校中有像耶鲁大学那样重视本科教育的,但也有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生助教和兼职导师授课的,教授们热衷科研、指导研究生。在一些学校公众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本科课程总是留给那些不会教书、英语也说不好的助教去担任。对此学生和家长很有意见,他们质疑校方:“就算学校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吗?能否让我们看看你们真正教本科生的教师。”面对公众的意见,近年著名学府纠正了重科研轻优质教学的倾向,将本科教育置于首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l)调整和修订本科课程。突出创意教学,为新生提供了一种发现之后的兴奋感和智力开发的机会,减少失败、不受重视、或放弃的可能性。不少学校让著名教授领衔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开设小班上课。由教授开设小型研究班,取代助教讲授的基础性大课。虽然班级的大小对于学习自觉性强、学习热情高的最优秀的本科生并不重要,但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小班授课效果十分显著,它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增加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3)参与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参与资深教授课题的做法运用到本科生教育中,并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生活、学习、工作提供条件。例如,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何本科生都可以向任何教授申请参加研究工作,只需发一个电子邮件就会被接受;康奈尔大学为便于学生之间交流,将新生安排到有研究教室的新宿舍里;斯坦福大学首创“大学内大学”模式,允许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和几位教师一起住宿、上课、吃饭,使得学生一周七天都能与老师交谈、讨论;马里兰大学教师将自己的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学校对具有独创性的本科生的项目提供1500美元的津贴和学分。麻省理工学院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和“独立活动计划”,鼓励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自己设计课题,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必须每周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增加了本科生的阅历,加深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发展强项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在欧美一流大学中,既有拥有1.5万多名学生的哈佛大学,也有不足2000名学生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然而正是这所规模较小的学校,1999年在全美大学中排名第一。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建于1891年,长期以来以强大的理科和工科著称,被看作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摇篮。1999年全校本科生900人,研究生984人,师生比1:3(其他名校一般为l:6)。这么低的师生比意味着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从事科研,而学生受教授指导的机会也比其他学校要多得多。该校重视发展自己的强项学科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尽管它也有人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但还是公开表示喜欢招收热爱数学和理科的学生。学校要求本科学生人学后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必须上五个学期的数学、五个学期的物理、两个学期的化学和一个学期的生物,认为学生只有在数理化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才可能从事科研工作。学校高新科学仪器很多,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花费的设备经费高达19.2万美元。与其他学校不同,该校很早就允许本科生参加教授的课题,学生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既检验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进行创新研究。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作战精神,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认真负责的责任感和诚实的品格。在这里,同学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攻克科研难关的协作伙伴。在该学校考试无人监视,试卷可以拿回宿舍里做;学生有万能钥匙,一天24小时可以出人多数教学大楼。这个学校的毕业生“离校日”也十分独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留给师弟师妹们几道难解的题目,这个日子也成为低年级学生最翘首以待的日子。
  学院强调精英师资队伍、精英学生队伍。学院小镇的氛围也为各学科教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无论在上流俱乐部共进午餐,还是酒吧或体育馆不期而遇,不同学科领域教师进行交谈总是收获匪浅:地理科学家了解到生物方面的最新发展,数学家了解到物理学的最新成果,而物理学家又了解到行星学研究。学术信息的相互传递,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接触跨传统学科界限的研究和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培养体制和学术氛围下,一批批优秀学生毕业,硕士毕业生中42%继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名校。虽然,这个学校的学费很贵,每学年收费2.5万多美元,但报考的优秀生一直很多,1998年招收的新生在高中时100%属前10%。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也以其优良的培养体制获得“培养优秀学生”的美誉。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成功的办学模式说明:研究型大学并非都是学科门类齐全、学生人数众多、校园地盘庞大的“巨无霸”,规模小并非实力单薄。寻找自己的强势,贯彻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是学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体制中应追求的。
  四、实行校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累累是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但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生产力,那也仅仅是象牙塔里的装饰,无实际价值。从20世纪末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英国政府着手将高校象牙塔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鼓励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帮助中小型公司利用现有知识和技术财富,走出困境。剑桥大学率先走出新路,与一些缺乏资金或技术的公司合作,先后与从事医疗研究的德尔特克斯公司和阿登布鲁克医院合作,开发出测量大脑压力的超声波监测器;与生产夹层食品生产设备的阿卡尔公司合作,开发出测试技术;与生产电子目录簿搜索设备的马斯喀特公司合作,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等。这些合作不仅使剑桥大学的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还给大学带来新的收人,剑桥大学与公司共享许多项目的专利和利润。剑桥大学周围也由此建起一个个高技术企业,形成科学园区。其他大学纷纷仿效剑桥的成功经验,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校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公司、技术中心,承担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转化科研成果。目前,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已使牛津大学出现30多名拥有千万英镑的导师,他们通过转让发明成果、创办公司、购买股票致富。
  在美国,不少学校似乎自建立起就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其建立和发展是与曼哈顿的兴起和繁荣紧密相连。在当代,与企业结合最为密切、最为典型的是斯坦福大学。1951年斯坦福大学利用学校的闲置土地,开辟了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两个学生创建的惠普公司成为第一个进驻该园区的企业;1955年晶体管发明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W.B.肖克利开办了肖克利晶体管公司,以后又派生出仙童工业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新工业迅速以斯坦福为中心发展起来;后来又出现苹果、夏普、雅虎等一系列公司,形成今天的硅谷。几十年来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科研设施和人才,不仅从这一科技园区获得高额的土地租金,而且还将学校研究的成果迅速地运用到生产中。硅谷只要有人出了什么新产品,就又会想到母校,送给“试用”,师生们甚至会与企业科研人员一起将产品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斯坦福大学成为欧美高校中最富有、师资队伍最强大、生源最好的学校之一。
  五、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开设网上课程
  传统面对面上课的模式正在被电视大学、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打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拓展,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开始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教育次数增加,终身教育变得轻而易举,课堂上课的方式为家庭上网所替代,更多的新生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教科书逐渐为一系列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教学软件所取代,而包括IBM在内的大公司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出一系列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已经从最初的商业、职业培训领域,扩展到人文学科等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大学纷纷开设网上教育,到1998年美国已有科%的高校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此类课程招收的本科生多达110万人,研究生28.1万人;2000年接受调查的1028所美国大学中,72%实施远程教学,其中34%授予学位;2001年远程教育学生达到166万人,其中134万人攻读学位课程,学历、学位课程种类达到4.9万个,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有人预期2002年接受网络课程的人已达到220万。“远程教育”市场每年达到2500亿美元。
  研究型大学推动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他们不仅将网上成分纳人大学的主要课程中,而且还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上教育。例如在加州伯克利分校,为解决教室不足的问题,学校开设远程教学课程,学生不需到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上课,用电子邮件与教授互相沟通)在斯坦福大学有线电视甚至接到了学生宿舍,学生在宿舍只要把录像机定时到某个上课时间,录像机就会自动地录下该课教师的上课实况。地处硅谷的地理优势,使得斯坦福大学50%以上课程含有网络成分。学校建立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设“学习实验室”,还与耶鲁、普林斯顿、牛津等大学进行合作,为毕业生提供网络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德国下萨克森州大学建立独立项目。2001年面对沃顿商学院的竞争,斯坦福大学还与哈佛大学进行了课程合作,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与哈佛商学院的网上开发部联合开设课程,将管理教育部分合并为一个独立实体,专为全球公司设计、讲授现场和网七课程服务。通过这一联合,发挥各自所长:斯坦福大学发挥其在创新、电子商务和培养企业家方面的专长,哈佛大学发挥其在综合管理和领导角色研究方面的优势,联合后的实体无校比拟以往美国校际间的合作都是发生在美国院校与国外院校之间,斯坦福大学与哈佛大学的这一合作为美国国内大学一系列的联合开创了先河。
  在英国,世界最大的远程教育学院—英国开放大学,致力于将网上资料和光盘资料纳人到它的教学大纲,并通过远程网络教育提供硕士学位课程。2001年2月英国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拟定了一个“E-university”计划,提出整合英国各大学,建立一所网仁大学,通过JANET网络系统向全球提供远程教育。该大学没有校园,实行免费人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所大学提供的课程,它的操作按公司的组织进行。英国政府为此投人5000万英镑,目的就是为了与美国竞争,占据至少1/4的海外英语国家教育市场,计划在2005年前吸引7.5万名海外学员。
  网络教育的风靡和高回报率,使得一些投资公司、风险资本集团开始将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目标,私人公司在网上建立学位课程,甚至虚拟大学。而企业也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这种趋势也引起人们的担心:软件公司或私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招收学员,雇佣兼职教师,高价邀请名校著名教授讲课,为学员提供低于名校价格的“全明星”课程;未来的教育业、出版业、电视网、图书馆、博物馆将合并到知识产业中,所有知识生产机构将创造相同种类的产品,高等院校将不是校园业,而成为教育业的一部分。
  六、缩短学制,实行学分制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口述式的学习方式,而技术更新加快的趋势,又使学校所学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境地,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必须。尽管欧美各国的教育体制不一,但学制缩短已成为新世纪不少大学的共同愿望。在法国,只有1/3的学生能在4年内完成大学学业。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需要16年的时间,进入劳动力市场太晚,科技人才越来越匾乏,雇主难以聘请到合适的雇员,致使某些重要领域缺乏有技能的人才。尤其是近些年欧洲学校生源有限,不少学校向亚洲拓展,也要求缩短学习年限,使大部分外国留学生能够承担得起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
  针对这一问题,2001年法国国民教育部提出逐步实行学分制替代传统学制的改革措施,用3年的时间普及实施学分制,不再给每学年规定固定的课时,而是根据学生已经得到的知识制定一种可积累的学分或积分制,每得到60个学分相当于一学年的课程。学分制按季度划分,可以与邻近学科进行组合,专业名称灵活设定,文凭多样化。个人化的学分制,使得刚进校、尚未确定专业的学生受益。学分制允许学生到国外继续在法国的学业,也承认学生在国外取得的学分,允许学生获两个国家的学位。学分制使得一些因经济拮据而中断学业的学生得以恢复学业,继续学习。成人在职培训也仿效高校改革开始使用学分制。
  七、教授管理,民主治校
  欧美一流大学办学模式的成功,与诸届校长的努力不可分割。在这些研究型大学,校长都是由各学科著名的学者、教授来担任的。他们不仅确立或倡导学校的办学思想,而且还不断推进新学科的创立和现有不合理或过时体制的改革。
  在学校管理方面,研究型大学倡导教授治校,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设有十几个教授委员会,有负责制定全院教育政策、教育实验的教育政策委员会,有负责本科教育的教授委员会,有负责研究生录取工作、课程设置、学术标准、学位授予等工作的研究生院政策委员会等。在特定时期还为特定的目标设立特定的教授委员会,比如1982年为研究终身教育问题,成立电机系教授委员会。在民主管理学校中,最为典型的还是耶鲁大学。在那里,由教授组成的教授会具体管理着学校大小事务;教授会不仅赋予教授管理的权力,而且还要求教授关心学校声誉,注重学生的利益。由此,在耶鲁大学,教授乐意为本科生上课,这种教授重视本科教育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八、重视校际交流,坚持国际性办学
  在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几乎每个行业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如何使自己的行业更加国际化。在英美两国研究型大学中,长期以来国际学生(外国留学生)总占居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研究生。但在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欧洲其他国家,情况就有所不同,比如荷兰,伊拉兹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用了几年的时间才使自己从只教授本国MBA课程的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校。在这个学院,MBA教学使用英语授课,教师50%来自国外,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霍顿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学院注重学生的国际比例,每3人中就有2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例如1999年在校MBA学生中9%来自荷兰,41%来自欧洲其他国家,20%来自北美和南美,20%来自亚洲,10%来自非洲和澳大利亚。
  除了学生构成、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国际化外,欧美研究型大学还建立国际项目,开展与国外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例如,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都设有中国问题研究项目,学校通过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到中国实地调查的机会。比如耶鲁大学,学校设立耶鲁一中国项目,耶鲁大学毕业生通过该项目前往中国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在中国教授英语和传播美国文化;中国学生到耶鲁大学留学,2000年耶鲁大学接纳中国大陆学生达到312名,在外国学生中比例最大,其中主要是研究生。耶鲁大学也为中国高中生到校学习提供全额奖学金。耶鲁大学诸学院也开展与中国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比如法学院开设中国法中心,与中国立法人员和法律学者就在中国建立更健全的法律制度进行研讨,就刑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和非法获取证据等问题进行探讨;管理学院邀请美中两国证券人士探讨中国股市问题;医学院通过艾滋病护理研究项目,培训中国护士学校教师,掌握艾滋病的护理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等。这些活动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政府之间的教育合作也在加强。为了加强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关系,方便各国文化交流、技术转让和各国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动,2000年11月欧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约50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巴黎签署了一项“欧盟一拉美一加勒比高等教育空间”(UEALC)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历,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互换交流。
  上述欧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改革趋势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①学校规模的大小并不代表其实力的大小,因此学生人数规模的增加不应成为研究型大学建设中追逐的目标,而刹住目前国内各高校要指标、求规模发展之风的最好手段就是对评估指标进行调整;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因此不必苛求各专业的均衡发展;③学校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善教学方法、扩大选修课比重、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④学校的传统体制并非适应于每个时期,改革不适应的体制,紧跟现代发展的步伐,是学校久而不衰之根本。(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