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4期» 高水平大学前沿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王亚杰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业特色型大学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办好这批大学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其传统优势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对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央政府各部门陆续兴办、重组了一批高等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也包括一批与文化、艺术、体育、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她们与新中国工业、文化、社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共同规划,同步建设,共同成长。相应地,也基本形成了和国家工业发展布局相配套的、由各部门分工管理的、比较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了以中央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分别统筹管理、“条块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相协调,符合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务院机构的多次调整,一批部委相继撤并,原部门管理的大学按照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省市地方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和划转。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专业过窄、重复设置、重复建设、包的过多、管的过死等问题。1993年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00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整和划转,逐步脱离了原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划归教育部或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已经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第一,有一批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第二,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实践、强调应用、注重服务的传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般都比较强。第三,这类大学大都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与相应行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形成牢固的产学研联盟,为社会作出直接的贡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是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办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行业特色型大学也最有条件走高水平特色发展道路,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面临的新问题
  在这一轮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之前,行业性院校反映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科设置比较单一,办学视野相对狭窄,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一般只针对本行业的需求,而很少考虑这样的大学同样应当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办学管理中的行政色彩较重,通常“管得过死”。从宏观上看,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引起学科的大量重复设置以及科技平台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相对低下等等。消除部门办学的弊端,整合全国的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功绩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行业特色型大学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已经不存在,原有的资金链条发生断裂,和原行业部门的联系变得松散、微妙和飘忽不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办学方向,重新确定服务面向,构建新的发展模式,适应社会变化的新需求等等,成为这类大学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2.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某个行业领域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各方面与行业的天然联系。体制调整之后,固有的行业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学科领域开始面临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与竞争,单纯的学科防御性战略显然没有出路,探索和开创新的学科生长点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但是向弱势领域拓展又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校内校外都存在许多争议。如何处理继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拓展新学科领域的关系,成为这些院校发展的难点。
  3.长期以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以服务部门行业需要为主要目的,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学科专业数量少,专业面窄,强调专业对口。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使之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摆在这些大学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4.从主观上讲,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走“多科性特色型”发展模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盲目求大求全既不现实也不客观。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中的规模聚集效应、政策导向的单一化、评估排行中的简单相加、社会舆论中的综合崇拜趋向等等,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自主定位和坚持特色之路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实质性冲击。
  三、对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首先,我国当前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需求。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建设和加强行业特色型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当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服务面向的高等学校各展其能,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无论国务院各部门和高等学校怎样调整,行业的存在是客观的,行业的需求是客观的,建设发展相应学科同样也是客观的。在办好一批综合性大学的同时,办好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丰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笔难得的财富,是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坚力量,应当以崭新的姿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战略体系中占据一个突出的位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建议国家重新审视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将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战略,设立特殊支持政策,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认真落实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的大学办出特色,营造适合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竞争环境。面对我国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次办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迫切的任务。各类高等学校应当有所分工,按照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定位,提倡各类学校在各自的层次上定位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学科的特点,在争取资源、吸引人才、提升综合排名、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很强,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面比较窄的原因处于明显的劣势,一些大学被迫走综合化道路,在学科建设上大量扩展新学科,求大求全;许多在传统学科方面有长期传统和优势的学校,开始进军非主流学科和专业,向综合大学迈进,其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
  为此,建议国家组织力量开展研究,转变这种目标单一的总量式和规模式的评价模式,构建多目标的大学评价机制,为各类高等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各类高校发挥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办出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研究建立国家对特色型大学投入的新渠道、新机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拨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使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建议教育部与财政部等共同研究并建立起对特色型大学的专门投入机制,同时探索解决目前行业或部门对大学投入的渠道不畅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大学与相应行业的合作与发展,更多地与大学的学科特色挂钩;更多地关注这类大学中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选与投入;鼓励相应的行业部门以不同形式参与这类大学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等。
  4.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的新机制。行业特色型大学与其原来对应的行业部门应当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建立起全新的联系合作机制,特别是要研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建立新型的共建、联合或协作机制,鼓励行业和产业参与、介入和支持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特别要说明的是,建立更高层次上联系与合作的新机制,绝不应该回到部门办学的老路上去,而是为了深化与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为行业经济建设服务,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作为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议国家尽快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高等学校对有关政策、机制等进行专门研究;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积极探索服务相应行业的新途径,为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5.新形势下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有新的更大的作为。首先,面向行业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仍然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主渠道。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更加注重专业性与通用性的结合、理论型与实用型的结合,并据此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引导学生在生产技术领域、在生产一线自觉奉献并实现个人价值。第三,要主动追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动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促进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要主动参与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构筑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行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行业特色型大学要特别注重解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战略发展问题,走出“贪大求全”,盲目追求综合型的误区,并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在教育教学上,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专门性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上,要处理好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上,要处理好服务行业与服务整个社会的关系、高校自身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与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坚持依托行业,围绕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特色型大学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异军突起,再创佳绩。(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