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1期» 华电专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论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日期:2009-10-21

    以“211”和“985”工程院校为代表的一批院校正以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并着力进行全方位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规划。而如何实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融合,进而创造学校、区域(政府、企业)、国家三赢局面,应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谋划。
  一、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是研究型大学的职能,又是研究型大学的责任。研究型大学主动与区域实现战略融合,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必须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回应。
  1.国家发展战略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并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培养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而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对此,研究性大学必须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贡献力。
  2.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发展定位、主体功能各异的不同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指导下,各区域都在谋划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研究型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政策及战略咨询、科技和产业带动、人才智力支持、文化引领等,以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等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站在区域的角度,我国各高校都以其所培养的各类人才和其科技创新成果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兴起,以及产学研结合,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更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平台。在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应自觉自主地调整创业战略,把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与高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动寻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融合,充分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争取更大作为。
  二、高校与区域经济战略融合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举措
  我国高校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全面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才刚刚起步。与此相对应的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则有了较长的历史,并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典范。如麻省理工学院与波士顿“128号公路”、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等等。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高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既发展了区域,也造就了自身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原是一所赠地学院,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围绕“128号公路”创业基础上的。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的中心,而128号公路是波士顿郊区的一条半环形公路,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大学相连。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主导下,128号公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创新中心,而麻省理工学院也因此名声鹊起。与此相似,作为一所典型的“乡村大学”,斯坦福大学则在推动硅谷逐渐“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圣地麦加”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转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与硅谷的发展同步,斯坦福大学的大学排名也扶摇直上。
  2.高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既彰显了社会责任,也突出了自身特色与优势。高校与区域融合,一方面是基于学校的社会责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心使命就是为社会的利益而发现和应用知识,因此,当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卡尔?康普顿敏锐地发现新英格兰的大学可以弥补该地区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时,主张该校教授通过科技咨询、创建公司主动参与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去,为“128号公路”点燃了兴起之火;另一方面这种融合是立足于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比如,斯坦福大学虽位居远离城市的帕罗阿图农场,却具有崇尚个人奋斗、务实、开拓冒险的西部精神,因而早在20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就通过经费、实验室和教授们的研究支持,参与到“硅谷”的公司的创业中,并充分发挥其电子技术、电机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商业、金融优势,以参与者、经营者和科技孵化器角色“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硅谷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模式胚芽”。随后,斯坦福大学抓住机遇,利用其校园广袤的特点,拨出大量土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吸引了包括瓦里兰、柯达、通用、惠普一批电子企业纷纷来园区创业。由于其与区域硅谷的深度融合,科技活动十分频繁,为保证学校利益,又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大学技术授权办公室,专门负责专利申请、谈判和推广,可以说,斯坦福大学从中名利兼收。
  3.高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模式。从国际视角上看,高校与区域长期的战略融合,形成了多样的模式,各具特色。一是“大学—政府”关系模式。如德国洪堡大学模式,大学自身具有国有身份,并具有很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二是“大学—产业”关系模式。如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学校提供场所,介绍潜在的企业伙伴,收集各项发明的公开资料,协商授予专利许可和签订合同,并从中分享经济利益;三是“大学—社会”关系模式。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模式,学校对所在的奥斯汀市实施全面影响,使之被评为全美发展最快、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同一种模式,在不同的国度,其表现形式和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
  4.高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进入三螺旋发展阶段。“三螺旋”概念及其创新模式是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先生提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而且创新日益以组织或机构范围间的协作与合作为特征。在一个区域内,创新活动需要大学、产业(企业)、政府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在这个结构中,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并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结构也应成为大学与区域战略融合中创新系统运行的核心。目前存在着一个走向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三螺旋的全球发展趋势,并且大学正日益发挥更大作用。
  三、研究型大学在区域战略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
  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融合,既可以发挥大学的作用,又可以使大学从中受益。
  (一)研究型大学在区域战略融合中的作用
  1.科技支持。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已经积累了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急需借助区域所提供的平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可以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科技研究,同时还可开展科技推广、科技培训服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等。
  2.智力支持。研究型大学是技术及人力资源及知识创新的来源。一是可以通过其优质师资,为区域提供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二是可以通过其所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去区域从业或创业,并成为联系大学与区域的桥梁;三是直接提供教育扶植,如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学位学历教育等。
  3.文化支持。研究型大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以其文化传统和良好声誉提升所在区域的文化品位;同时,研究型大学的品牌和实力既能广招天下英才来校任教任职,同时,也能吸引各地优秀学子来校学习,他们往往能引领文化时尚,开创文化新风,使区域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4.社会支持。研究型大学对所在区域来说好似一种“公共福利”。它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商业、文化产业、房地产、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增加区域人员就业机会,拉动区域内需。
  
(二)研究型大学在区域融合中的收益
  1.综合体现大学职能。人才培养、科技(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是较为公认的大学三项职能。在参与区域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大学以区域为创新实践基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区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科技攻关,形成原创性科技成果;研究型大学对区域所起的作用,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研究型大学巨大的无形资产及其不断的科技文化创新、思想观念创新自然会引领区域文化。
  2.直接转化科研成果。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生命线。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影响,主要源自它的学科水平和科技能力。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全面合作,可以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政府效率,改善民生质量。
  3.提供人才用武之地。在区域广阔的领域中,研究型大学所拥有的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具有自主或有组织地开展创新活动的空间,并将实践体会与经验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学校各层次的毕业生也可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或直接在区域内相关企业或单位就业,谋求建功立业。
  4.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合作中,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贡献力的良好形象,同时学校也可以从咨询、技术专利转让、科技服务、科技产业等项目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回报,从而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
  四、研究型大学与区域战略融合的要素思考
  研究型大学实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融合,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各种相关要素。
  1.树立发展新理念,实现区域合作从自醒到自觉。近年来,我国的高水平大学越来越认识到发挥大学职能、服务社会的重大意义,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大多是零散的、随机的或被动的,而在对区域战略融合的认同基础上,自觉地与区域全面合作的研究型大学更是不多见。因而出现了一些相关联的不利之处。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架构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大学发展比较流行的高等教育新理念。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也是开始于与区域的战略融合。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化,确立以“政府最关心、企业最需要、百姓最欢迎”为宗旨的社会服务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确定区域范围,沟通区域合作关系。研究型大学在立志于区域合作后,首先应界定相应的区域范围。如,一类是以自然特征为基础,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等;二类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具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如首都北京、北京海淀区等;三类是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如东北工业基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四类是以经济、文化、商业等新概念、新架构为基础,如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北京中关村等。研究型大学要根据学校所处位置,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选择相应的合作区域。其次,大学要主动联系所选定区域的政府部门、管理部门、产业部门,表达合作意向,沟通思想主张,理顺工作关系,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和合作机制。
  3.突出学校特色和优势,构筑合作战略。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研究型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来选择与区域的合作战略。一是以科技联姻为纽带的合作战略。这里特别指的是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的工程类研究型大学,因行业和学科特色,工程类研究型大学在与区域进行科技合作中具有特殊优势,通过项目研究和成果转移等合作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及时转化。二是以人才支持为纽带的合作战略。研究型大学高科技人才汇聚,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保障,应该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借助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建设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三是以文化整合为纽带的合作战略。一些研究型大学由于历史底蕴和环境条件因素,拥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其社会转化和能量释放对区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重视和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成为最具创新活力和影响力的力量,不仅是区域健康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研究型大学责无旁贷的崇高历史使命。
  4.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有效和谐机制。一是建立基于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为保障合作战略的顺利实施,研究型大学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内保护和激励等配套政策,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增加资金支持、设立合作基金等,积极为学校、为广大师生参与地方事业畅通渠道。二是建立基于功能协作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基于科研团队的培养机制。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中具有突出优势,特别是在重大、重点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为政府部门制订宏观战略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推动研究型大学目标实现等方面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型大学必须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选拔和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实验室,大力造就一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优秀科研团队,形成集约优势,为学校、国家以及区域发展做出重大科研成果。
  (郭孝锋,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吴志功,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