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2年第4期» 高教时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激活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一池春水
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试点工作透视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03月27日 作者:

    3月20日,随着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总会计师拟任职人选开始为期一周的公示,此次公开选拔试点工作进入尾声。2011年12月22日,冬至,教育部、西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主页上同时挂出了一则公告,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两所直属高校校长。
  “公开选拔大学校长的消息一出来,就有同学把公告的网址链接转发给我。这段时间,同学间网上聊天、短信,经常说到选校长的事儿,还让我们来参与民主评议,说明公选很重视倾听学生的意见!”公开选拔西南财经大学面试会现场,该校会计学院研二学生刘思涓兴奋地说。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研三学生谭乔予告诉记者,公选校长不仅在西南财经大学很热,在川内很多高校都是热点。“很多在四川高校就读的高中同学,都通过微博、短信等方式询问最新进展,因为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全新的事物。”
  “公开选拔”,这看似简单的4个字的背后,是以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试点工作为发端,以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为核心,开启的一次极具变革意味的破冰之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扩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鲜明政策意图,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将此次革新放到了公众视野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公开选拔”引发公众集体关注
  “公开选拔校长的消息一公布,就成了校园内的热点话题,关注度非常高。作为学生代表,我能成为遴选委员会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今年1月12日,西南财经大学公开选拔校长面试会现场,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会主席王宇晨作为遴选委员会成员坐在了会场前排,他将和遴选委员会其他成员一起,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听取了4位面试者的竞职演讲,而后投出自己庄严而关键的一票。除了现场师生代表的民意测评环节,他的一票集中代表了西南财经大学广大学生的选择。“我既是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是代表同学们行使民主权利,此前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把他们的意见反映出来。”王宇晨说。
  此次教育部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总会计师,虽然事先并未高调宣扬,却在高教领域引发了实实在在的震动,从公开选拔公告中就能看出端倪。
  公告要求,报名参加高校校长选拔的人员要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东北师范大学校长还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师范教育办学特点及规律;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还应熟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财经教育办学特点及规律。根据公告,综合评估、面试、民意测验和组织考察成为选拔程序中的关键环节,最后由教育部党组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同时明确,本次公开选拔的校长和总会计师都要经历一年试用期的考验。
  早在去年12月初,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就开始预热。12月8日,教育部任命西南财经大学校长赵德武为该校党委书记,并在新的校长人选产生前,主持学校的党政全面工作。此后不到半个月,西南财经大学被列为首批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校长的两所直属高校之一。
  人事变动历来是个敏感话题,在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校长人选的确定更是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回归”、“入主”、“空降”……从媒体对高校换帅报道的措词上,便能窥见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认知。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多以后,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无疑是对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落实之举。
  “参与公开选拔,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我听了,看了,也经历了。”作为1977级大学生中一员的丁任重,在西南财经大学学习、工作了30多年,2004年被提拔为该校副校长。他觉得,参加公开选拔本身就是对自己过往的思考、实践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可以借此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反思。“无论结果如何,参加此次公开选拔对我工作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有外校的人选来竞争,是个很好的形式。往大了说,是高校选人用人机制的一种探索;对学生来讲,也让我们对学校发展的大局有明确的概念。”1月1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公开选拔校长面试会上,遴选委员会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会主席牛鸿生对记者说。
  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就要着眼新时期,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此次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被许多人认为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的关键词,在大学用人选人程序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现。200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面向全球招聘副校长,这是直属高校第一次公开面向海内外招聘副校长。同年11月,四川大学面向全球公开选聘副校长,所有副校长全部由公开选聘产生。200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20余所直属高校进行了副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学者的研究视野里,过去几年在副校长层面进行的公开选拔,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公开选拔大学校长“试水”。
  2010年,通过公开选拔,50岁的杨延东从23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渤海大学的新任校长。遴选结果显示,定量评价的得分排名与评审组的定性评价打分排名一致。时隔不到一年半,公开选拔校长的浪潮席卷到了两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改革的意味明显。
  改革重在创新,贵在突破,此次公开选拔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创新。比如,在公开选拔过程中,采用行家遴选、引入面谈形式等,这些探索为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和改进干部考核考察工作改革实实在在地趟出了一条新路。
  去年12月31日报名结束后,20位报名者中有13人通过了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工作办公室资格审查。教育部公开选拔校长遴选委员会对13位人选进行了职业素养综合评估,评估在了解报名人员“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的基础上,重点评估报名人员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专业背景等与校长岗位的匹配度,确保让干得好的选得上、能力强的出得来。8人通过评估成为面试人选,公示后参加面试。
  “公开遴选在程序上有三大要素,一是遴选专家的权威性,二是遴选方法的透明性,三是操作程序的严谨性,这次在这些方面做得都不错。”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延保长期在高校工作,在东南大学和中山大学都组织过校内副校长的公开遴选,他认为,相比之下,这次教育部直接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两所直属高校校长,权威性、系统性更强。“通过公开选拔实现高校人员结构的优化,就必然要走出校园,不能被学校的框框限制住人才选拔的视野。”
  “面谈的形式特别好,问题虽然是随机提出的,但都是遴选专家经过深入思考的,最能考查参选者包括知识深度、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参选者、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深有感触地说。
  遴选专家组成充分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此次公开选拔的一个鲜明特色。遴选机构组成、工作程序、试题命制、人选产生等,无不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在遴选委员会24人的“阵容”里,遴选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的部领导担任,副主任均为直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高校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人,其中20人来自学校,占遴选委员会成员总数的83.3%。遴选委员会成员既有熟悉高校情况、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又有熟悉校长岗位要求、具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既有熟悉行业特色的国内著名院校负责同志,又有熟悉学校情况的校内干部师生和校友代表;既有主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又有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同志。遴选委员会的组成既涵盖了校内各方面代表,又保证了由同行专家选人,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和代表性。
  “对每个参加面试和面谈的人,我都认真提了问题,这是对公选、对参选人的负责。”李延保和其他遴选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一起,全程参与了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和面谈阶段的工作办法、评分标准的集体讨论,面试临时题库的建立和随机抽题的过程,并经集体讨论产生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遴选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保证了遴选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推动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试点,教育部等于把自己放在了教育改革的风头浪尖上,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的任用是最敏感的。但是,教育改革一定要向前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所担当,就要迈出这一步!”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此次跨校、跨区域来参加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的公开选拔,除了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亲身参与教育改革历史性一步也深深吸引着他。宋纯鹏认为,教育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目标,都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支撑,其中,大学校长的选拔制度是非常敏感的部分。“今天这一步是历史性的,我也是亲历者。”
  “我们现在搞这种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东北师大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学校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付强,把公开选拔校长看作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付强说,公开选拔真正体现了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从发布公告、资格审查、综合评估,到面试、民意测验和组织考察,此次对公开选拔各个环节的科学设置,都显现出大学校长选拔方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此举也被很多参与此次两校公开选拔试点的专家、校长认为是促进我国大学校长选拔方式进步和成熟的积极尝试。要从单一的形式中走出来,以更符合大学教育规律的方式选拔大学校长。
  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大学校长,实现了在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范围内发现优秀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好中选优”,为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中,来自地方高校和党政机关的报名人员占报名人数的近70%。
  同时,为使此次公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公选办公室结合高校实际以及校长岗位要求制定了《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试点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阶段工作。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公选办公室在对直属高校副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借鉴了境外部分大学遴选校长的有益经验,调研了有关地方公选省属高校校长以及中组部、国资委公选央企高管的做法。根据工作方案,此次公开选拔校长设置了报名、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组织考察、决定任职人选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配套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和程序。
  “参加面试大会,听参选人讲自己的规划,可以让师生对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预判,可以说是校长和师生的一种双向互动。”遴选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鲁篱对记者说,这次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本身,表明高校管理体制正向民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体现出变革的动向。在西南财经大学的试点,更让广大师生真真切切地看到,在教育部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下,高校治理方式的变革。
  李延保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生命体,大学校长不是孤立的学术研究者,而是要融入到大学的文化之中,和学校领导集体、广大教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教育思想。因此,遴选过程中听取学校的民意,让学校各方面代表广泛参与是很必要的。“相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在高校选人用人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进而带动高校内部其他管理制度活力的增强。”李延保说。
  1月12日下午,从面谈考场出来的参选者、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卓志,坦言自己有一种做学生的感觉。“参加公开选拔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和感受,比较公平,请专家参与选拔,从不同的视角、角度考察,让自己能够跳出学校的圈子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启发了我的治校思路。”卓志说。
 
 顺应需求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校长怎样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如何将权力释放给教授,如何保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平行运行,这些都很关键。如果没有校长的放权,教授治学就是空的,民主办学也是空的。”在宋纯鹏的观念中,现代大学制度中校长的担当更多,不仅要思考学校的发展,还要思考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发展结构、经费筹措等问题,对校长的自信和智慧都是不小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在获得越来越多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也对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校长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公开选拔充分考虑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求,按照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规定资格条件,确保人选质量,体现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校长的办学理念、发展眼光、思维模式和能力素质对于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校长有哪些岗位要求?校长首先要懂教育,应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校长更要善管理,应具有较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有一定的高校领导工作经历。
  “信息社会,大学校长面对的挑战更大。”张宗益认为,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校长一方面在校内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学机会,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大学面对的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在付强看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任务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核心方面就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分离,而这恰恰是改革的难点。通过公开选拔大学校长,推动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继而能带动管理体制、学术评价体制、教育教学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
  “要解决行政权力在学术资源分配上的寻租行为,就要建立各种制度,把以前的学术咨询组织转变成学术决策机构,有效地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分离。”付强告诉记者,东北师范大学的学术委员会,由原来的咨询机构演变为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两个学校层面的决策机构,各类科研基金、科技奖项的评审,职称的评定,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机构的建立,都要拿到学术委员会去决策。此外,学校还有一个由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学校所有重大采购,都要通过该委员会批准才能实行。
  “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形势下,我们在公开选拔的过程中,会把改革的精神渗透到遴选的标准中,综合考察,给学校选出最合适的领导者。”遴选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指出,校长职业化是个趋势,也是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行政文化决定,行政机关应更多地为师生服务,校长职业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的专业是数学,但从我做校长以来只参与学术讨论,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专心做管理工作。“黄达人说,在中山大学,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学校招聘处长,教授们从不报名。
  参选者、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益春认为,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来防范行政权力过度占有学术资源。做了十几年大学校长的黄达人认为,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高校来说,从校长公开选拔作为一个切入口和开端,并以此为起点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该是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理性选择。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改革应该说是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遴选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目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必须从以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资源配置的变革,其中最核心、最首要的就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变革。“钟秉林建议,从公开选拔大学校长开始,鼓励高校积极探索,通过合理规划、严格制度,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人事聘任制度的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