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日期:2007-05-17

  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与高等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凸现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很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里主要就近年来的情况,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以来的研究情况作一回顾,并就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作一前瞻性的讨论。

  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般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的挑战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与能力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此外,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成果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突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高等教育由“控制需求”转向“扩大供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扩招”引发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新一轮”重大变革,缓解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但同时在新的层面上凸现了原有系统中的一些老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等,也带来了新旧系统转换中的一系列新问题,如质量标准问题、成本分担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等。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难以回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攻关研究并做出理性回答。

  正是在这种要求下,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掀起新的高潮,这突出表现为群众性高教研究活动蓬勃开展。除了高教专业人员外,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在参与高教科研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很大提高,理论工作者、行政领导和教师三结合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专职研究人员与兼职研究人员密切合作,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并涌现出一批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专家与学科带头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更加紧密结合,在继续开展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以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开展多学科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并用,高水平的高教研究成果大批涌现。仅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教研究》(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等三家权威高教专业杂志1999年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就有7千余篇。

  此外,中央和各地纷纷成立或完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相关组织或制度,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学术领导。在主管部门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与硕士点,发挥各自优势或传统,在培养学术骨干,以及开展、推动与繁荣学术活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组织、指导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工作。比如,有的研究单位长期坚持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有的则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领域为高教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基础性与开拓性工作。

  但是,高等教育研究在深入探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方面;面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比较及时地拿出有价值、有份量的新成果与精品成果方面;探索与建立高等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以及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高教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整合与创新方面;改进高教研究规划与成果管理工作,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益方面,以及培养一支“老中青”能“传帮带”、学术作风严谨正派、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德艺双馨”的优秀高教研究专家队伍方面,等等,还需要继续做出更大努力。

  总之,近年来高教研究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并用,重视运用与借鉴多学科研究框架与有关成果;

  ●围绕一个核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抓住两条线索:实践问题的解决、学科体系的建构;

  ●突出三个方面的研究:实践问题与政策研究、基本理论与体系研究、数据库建设与基础性研究(涵盖大量国外与本国历史资料整理、经验总结、现状描述与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等)。以下将主要从这三方面进一步回顾近年研究情况。

  二、高等教育实践问题与政策研究

  高教研究与高教改革、发展实践始终交织在一起,努力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重视使两者相互促进是我国高教研究的一大传统。这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许多独特的实际难题,迫切需要我们自己加以研究解决;中国高教研究如果不能解决中国高教实际问题,就会失去生命力。近年来,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质量等问题,高教研究伴随高教改革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体制改革、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的相继展开及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在相关问题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资源变化状况分析与研究

  从改革实际情况来看,“扩招”首先引起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等教育规模“有序”扩张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不了解这种关系的实质,会在思想上和实践中产生混乱。比如,有观点认为,上述两者之间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扩招”潜力很大;也有观点指出,“扩招”导致了生均资源的减少,已经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扩招”已近极限。

  为澄清问题的性质,很多研究者首先对此展开了研究,得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结论,比如:1.高等教育不同层次间在增长规模和幅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别;2.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层次间的差别与相应教育投入增长状况的不同等,会对生均教育资源产生根本影响;3.由于政府在政策与资源分配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考虑到不同地区与高校间原有发展上的不平衡,高校之间资源变化状况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会对规模增长水平与质量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

  因此,为促进高校良性发展,当前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合格评估与认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在当前国情下,扩张进程显然难以逆转,为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还需要继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实证研究与思考。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量变与质变是统一体,规模扩张最终必然会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看,体制改革研究主要围绕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和就业制度等5个方面全面展开。

  办学体制改革近年来有较大进展,目前研究涉及到“民办教育法”制订与实施问题、民办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思路、二级学院办学模式、高校“转制”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

  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的研究涉及到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法人化”建设、“第三部门”属性与公共管理理论、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等,主张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与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新型关系,研究还涉及高校“升格”、合并与合作、大学园区与大学城建设、多校区大学管理等热点问题。

  投资体制改革是影响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已深入到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高等教育投资的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产业归属与产权制度建设、高等教育经营与股份制改革等方面。

  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直接影响体制改革的成效,研究涉及高校内部管理的特性、管理模式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对策,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及权责与职能划分;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对高校内部管理的要求;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基层学术组织的特性、职能、问题与改革等内部学术管理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教师聘任制、劳动分配制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高校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与校内资产管理等。

  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是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扩招后,我国现行的、以单一高考为主要依据的招生制度与大众高等教育对招生制度多样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许多研究者主张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和入学标准的多元化,探讨建立一种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高校招生制度,高考改革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必要性、原则、途径、趋势等问题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一些地区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问题成为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及高校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几个方面。

  3、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质量保障研究

  一般认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质量保障领域。

  课程与教学建设是实现高校质量建设目标的中介与桥梁。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观的转型与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大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外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学科与专业以及教材建设、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运作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管理研究、网络教学与学分制研究、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等。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教育改革与教学改革难以分割,是高校质量建设基本环节。近年来的研究涉及:德育的依据与价值始点、德育的困境与出路、德育模式的反思与构建、德育工作的原则与内容、德育工作方法与价值实现途径、国外德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德育的新要求、全球化与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

  质量保障研究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之一,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评价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等三个方面。在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方面,研究者侧重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也涉及到毕业生质量评价、学生评教、大学排行、网络教学评价等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热点问题,但德育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许多学从引进、应用工业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以及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传统为基础,适当借鉴工业质量管理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问题。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方面,研究者则初步探讨了在我国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尝试提出了建立以评价为主要手段、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具体构想。

  4、高等教育政策与决策研究

  高教政策与决策不仅直接影响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还最终会影响其质量。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决策的制订与实施是高教体制与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因而成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的研究关注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研究,不少研究者分析了我国高教发展由“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政策演变过程,比较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大众化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是主张我国高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适度超前发展”。

  重点建设政策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涉及研究型大学与“一流大学”建设、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者的观点有碰撞,有人赞成,有人怀疑,有人反对。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不能简单地视其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策的惯性或延续,应该看到政策出台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及其必然性的一面。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怎么样,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怎样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保证达到政策目标,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或评估。

  收费与就业政策研究是另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和实行缴费上学,贫困生群体的凸显、就业压力的加大使收费、资助与就业作为配套政策亟待完善和加强,这方面的成果颇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收费、资助与就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探讨、对现状与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调研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等。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兴起,涉及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目标定位、发展道路与特色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还针对“西部大开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西部高教改革、农村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近年来,院校研究在规划研究与高校决策研究方面也产生了越来越大影响。

  有些研究是以前的一些研究的延续,如WTO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全球化、国际化对高教策的影响等,与国外类似研究相比,国内的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我们对政策科学身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了。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划分凸现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而扩招进一步推动了研生培养目标、入学方式、培养与管理模式、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此相应,近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全面展开,涉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培养研究师资建设研究、管理研究、博士后教育研究,学位论文评审与质量监控研究等,研究水平深度也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

  ●“问题研究”以改革的问题为起点,由高教外部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高校内部微观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的变化与研究的逐步深入,反映出高教改革的进展与逐步深化;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能够紧密围绕社会与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高教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丰硕的成果;

  ●研究的主题、成果相对分散,总结、提升不够,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理论概括性、解释性、针对性、指导性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体系研究

  问题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新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都迫切要求加强理论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学科理论建设的任务,并在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上,相继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高教改革的展开与深入,高教实践研究的任务日益繁重,逐渐以实践研究为主攻方向。侧重实际问题的探讨,并不是降低理论研究的要求,恰恰由于理论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高教基本理论与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

  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近年来,研究者注重从以下三个维度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新变化:第一,从经济发展形态的演进角度,研究知识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第二,从经济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角度,研究地区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及西方经济学角度,研究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我国社会正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热门研究课题。以前我们曾经围绕“市场化”、“产业化”,“全面适应”与“主动适应”问题展开过讨论,但近年来这种争论少了,人们倾向于认为:一方面,“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为国家政策所主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因而市场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规律必须与教育规律协同作用”。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也构成一种基本关系,形成了另一条基本规律,以前,由于我们对“人”的忽视,对这一规律强调不够。近年来,不少高教研究者不再局限于“认识论”与“政治论”的争论,提出了开展“本体论”或“教育人类学”研究,主张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就已受到理论界关注。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先天”的关系。随着社会变迁,我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针对当时人口与人才状况,我们讨论的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与人才文化素质培养问题。随后,在引进市场机制条件下,基于经济大潮冲击下大学文化品格衰微的反思,进一步讨论了理性与功利、人文与科学、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90 年代以来的研究,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高等教育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等理论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文化取向日益清晰,这一研究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理论与理念、价值研究

  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曾有过近20年的争论,摇摆不定,给实践带来了很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高教改革与发展上缺少理论研究与指导,对其规律认识不到位。与此相联系,我们在理念与价值方面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表现为发展上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对指导中国高教发展的大学理想、大学精神等理性观念和理想追求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高等教育价值也缺乏准确地分析与把握。90年代后,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近年来的研究围绕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等方面,深入展开。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是一个研究热点。根据中央有关领导和有关研究者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或精神实质;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由于科学发展观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它远远超出了纯经济范畴,是更高层次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发展观。有专家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总结和升华,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也是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者纷纷对高教领域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现象,进行反思,有研究者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不足与差距过大并存,提出了“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的观点。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涉及公平与效率含义、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产生、问题的特殊性与表现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等,体现了价值研究领域的新水平与新成果。

  3、理论体系建构与创新研究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多次回顾、总结过,不少知名学者都写过相关论文,这说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围绕学科属性问题、逻辑起点问题、学科建设方向、学科体系的性质、如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等问题,展开过一系列争论。现在回头再看,依然觉得意义重大。可以说,没有这些争论,我们在很多基本问题上会认识不清,徘徊不前,高教理论建设会走更长的路。

  在1993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及随后的几年,我们在“理论体系”建构上投入很大,之后,由于主攻方向的调整,研究者就逐渐少了。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一直坚持“体系研究”工作,与兄弟院校共同努力,逐步促进高教研究的规范化,并在学科建设上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

  近年来,我们尝试以科学方法论构建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并很好地利用了高校与高教本身多学科特色与优势,高等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发展很快。如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比较高等教育、中外高等教育史、大学教学论、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系统工程,等等。但是,学科建设任务艰巨,研究周期较长,需要假以时日。虽然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目前不必急于建立学科理论体系,但我们还是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不能放弃、“断流”,研究工作需要延续。因为理论研究是推动高教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出路,而“体系研究”则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应该承认现在就建立一个成熟学科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基础研究还不够,但总得有人去思考,这需要有很强理论素养的人去做,并需要组织、安排与协调,“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应该努力做这件事。

  4、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

  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教研究中影响很大,但也有研究者根据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适用性关系,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普遍性与适应性提出质疑。还有学者尝试采用科学方法论进行高教研究。

  有位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和人的复杂性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应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学科的方法,这是很有道理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性。我们必须在“求用”与“求真”、“问题研究”与“理论建设”之间取得协调与平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具有多元研究属性。高等教育研究中,要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近年来,高教研究方法论研究,涉及高教研究方法的特点、多学科研究方法论、元高等教育研究、性别分析方法等领域。如前所述,院校研究对国内高教研究的影响在扩大。也有学者指出,高教研究繁荣表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教研究所(室)未真正融入学校组织体系的尴尬局面。高教研究人员应借鉴国外院校研究的经验,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推动大学的发展。

  目前,高教研究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不少中青年人,他们中有很多是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研究者,“科班出身”,外语好,理论功底扎实,但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影响很大,习惯于运用西方思维、西方话语,往往易脱离中国实际。老同志们中有一大批最初是行政干部“出身”,有自身局限性,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深厚,对实际问题很了解,擅长实践研究,他们研究问题严谨扎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中国现实,重视研究实效的特点与优良作风,还是应该继承与发扬的。这两个群体在研究层次、方法的偏好方面有很大不同,如果能解决好“传帮带”的问题,会给高教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体而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更为清晰;

  ●相对于“问题研究”来说,基本理论与体系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高等教育学依然缺乏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研究”尚处于填补空白阶段。

  四、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与基础性研究

  高教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往往离不开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这样的先期研究工作或基础性研究工作实际上往往决定着高教研究目标的达成。近年来,我们更加重视国外改革的比较、高教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与信息的归纳与提升,这些研究都属于这个研究专题。

  1、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全国高等教育数据库、台湾高等教育数据库等相继开工建设并完善。一些地区和大学也开始建立专门的高教研究数据库,华东师大高教所从2002年开始,连续3年编写“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也正是有着这方面的考虑,但现在看来,其工作量较大,还面临许多实际困难与制约因素。我们正在努力把这件事做好。

  2、历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理应包括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因为它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为改革实践提供借鉴,为深刻理解高等教育规律提供指导与帮助。不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就会重复犯过去的错误。改革中的失误或困惑,往往反映了我们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近年来,几本“高等教育史”著作相继出版,特别是潘先生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百年》的问世,在高教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世态浮躁的社会中,能够沉下心来坐“冷板凳”,啃故纸,愿意研究历史问题的学者,确实不多。

  3、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开展较早,近年来在高教研究领域内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涉及国外高等教育治理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国外评价理论与制度研究,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研究,等等。其中,国际化、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是大家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对未来中国发展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确实需要及早拿出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

  ●我们目前在高等教育史研究方面所投入的力量相对不够,进一步建设很有必要;

  ●已出版、翻译不少国外学者的学术研究专著,基础性研究有了一定积累,但大量前沿性研究成果还缺少系统的有规划的介绍、比较与交流,与中国改革与发展实际也不够贴近;

  ●数据库建设还不够规范,大量高教基础数据、研究论文与课题成果等需要进一步系统地搜集、筛选、归纳、总结与提炼。

  五、高等教育研究的展望

  展望未来,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2001-2005)落实情况、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点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情况,结合近年来研究状况与学术动向看,国内高教研究已呈现出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

  1、日益重视决策、政策与规划研究

  由于决策、政策与规划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策、政策研究与规划研究紧密联系,常常表现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当今中国高教改革正在日益深化,高等教育系统各层各级重要的教育决策、政策、规划不断“出台”。对决策、政策、规划的研究、分析与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日益重视决策、政策与规划研究不仅反映出当前学术研究发展的突出趋势之一,更体现了高教改革在“发展方向”、“学术基础”、“民主参与”等方面所提出的必然要与紧迫性。

  从政策科学本身发展趋势和高教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高教深化改革的要求来看,结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未来的高教决策、政策与规划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或深化:

  ●由重视“背景”(必要性、意义、程序与影响因素)的探讨到更加重视“正文”的研究。对决策、政策与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包括内容、过程与结果评估等都将在研究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重视已有“文本”的分析到更加重视提出并参与“方案”的开发与监控。“静态”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形式”与“功能”研究相联系,从提出决策、政策、规划问题,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术研究将全方位、全程参与。

  ●由重视学术研究的批判性到更加重视建设性。在保持学者的良心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品质的同时,研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对政策与其实施积极性方面的潜力的挖掘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2、关注在更高层次上和多层面上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问题

  在新形势下,高教研究的问题与内容将更加复杂与丰富,但质量与效益将依然是高教领域内关注的研究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以“巩固、提高、深化、发展”为指导的改革,这一主题的研究将呈现新的特点:

  ●研究的层次将提高。为引导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包括其业务部门可能更多地介入质量与效益的研究工作,学术界也可能提升到实施有关的“大兵团”协作调研与攻坚研究计划。此外,研究工作也将由大众化阶段个别院校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升到从高等教育系统、知识社会、技术发展、全球化、不断增长的国际竞争、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的层面将更加多样化。从实践到理论,从个体、组织、机构到系统,从知识到学术工作,从素质、人才培养到文化、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从单一民族(文化)到多民族(多元文化),从城市到农村,从地方(区域)、国家到国际,等等,研究工作将在这些多层面上进行精细化研究并在多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农村高教、民族高教、区域高教等方面研究将成为热点。

  ●质量与效益的研究将更加紧密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高教领域内的一些具体问题将更多地纳入这一分析与研究框架。从这一角度看,目前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研究领域已深入到“高校内部院系效益评估研究”。

  3、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体系建设工作

  由于高教学科是“成长中的学科领域”(under-researched field),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研究对象的分割,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知识整合、积累上的“困难”和学科“知识链”以及知识内在递进关系的形成等方面的“阻塞”问题。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体系建设工作面临更大机遇与挑战。具体而言:

  ●研究方法将更加开放、多样化。不管是运用多学科方法,还是运用多种学科共有的方法,高教研究方法作为开放体系,多样化发展趋势将依然鲜明。文本分析、比较研究、面谈、问卷调查、多变量分析、概念分析、现象学方法、批判主义与女性主义、自传与观察研究等,都将在高教研究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

  ●知识的整合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准备将更加充分。随着多学科研究成果积累与知识分化,知识的整合在“参照系”的选择上可能面临冲突,但可以预见,面向世界未来与立足当代实践的学科基本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有意识加强将无疑为高教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做出更加充分的理论准备。

  ●专兼职研究队伍将更加壮大。虽然理论建设需要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专职研究人员,但是由于高教研究领域的知识的多学科背景与任务的多样化,大量兼职人员的进入以及专兼职研究队伍的壮大是必然。

  4、高教领域数据库建设与基础性研究工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信息化时代,高教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在发展、深化。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在基础性研究平台上(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提炼)将呈现新的变化。

  ●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全方位加强数据库建设。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形态的出版物与公共媒体,“天网”、“地网”与“人网”相结合,推进具有一定质量与效益的公共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完善。

  ●比较研究将继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基础性工作,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积极追踪国外(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周边国家)最新进展与研究前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引介、评析西方理论、思潮与改革,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批判教育学、全民教育学等,以及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科技、经济、贸易竞争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等,并逐渐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将同样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加强制度史、思想史研究,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坚持与当代现实研究和发展研究相结合,坚持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经验。

总体而言,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教在“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地位的凸现,高教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日益加强,高教研究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教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可塑性极强的学科,一个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年轻的学术领域,将显示其越来越强的生命力。(谢安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