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2年第2期» 能源电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摘要)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12年01月30日 作者:

    一、前言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分析了能源科技发展形势,以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用无限的科技力量解决有限能源和资源的约束,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效率,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按照能源生产与供应产业链中技术的相近和相关性,《规划》划分了4个重点技术领域:勘探与开采技术、加工与转化技术、发电与输配电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将“提效优先”的原则贯穿至各重点技术领域的规划与实施之中。
  根据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规划》明确了2011年至2015年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上述4个重点技术领域中确定了19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制定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技术路线图,并针对重大专项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规划了37项重大技术研究、24项重大技术装备、34项重大示范工程和36个技术创新平台。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建立建立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及具体保障措施。
  《规划》将已具备一定基础并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同时部署了未来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如700℃超超临界机组、高温高强度材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示范工程、大规模储能等。对于难以在2020年之前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前瞻性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工作,如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等,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予以体现,本规划不再涉及。
  二、能源科技的发展形势
  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安全、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大功率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高温材料仍未取得技术突破;燃气轮机技术长期落后。智能电网技术刚刚起步,超导输电、灵活交流输电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三代核电的关键设备尚未实现国产化、核燃料元件和乏燃料处理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风电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控制系统、叶片设计以及轴承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基础大而不强,此外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也是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作用不够,高效统一协调的决策与管理机制和代表国家利益的责任主体作用均不到位,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缺乏有效的组织合作;企业立足长远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重大项目建设过度依赖引进技术和装备。能源技术的相对落后和能源创新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新能源利用比例低、环保压力大,不能满足未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015年能源科技发展目标。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突破700℃超超临界机组、400MW IGCC机组关键技术,完善燃气轮机研制体系,突破热端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实现重型燃气轮机和微小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掌握火电机组大容量CO2捕集技术。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坝、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与支护等关键技术难题,掌握1000MW级混流式水电机组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实现400MW级抽水蓄能机组和70MW级灯泡贯流式水电机组的国产化,实现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综合最优运行调度。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电压输电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化,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智能电网、间歇式电源的接入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新能源技术领域。消化吸收三代核电站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堆型及相关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并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示范、快堆核电站技术、高性能燃料元件和MOX燃料元件,以及商用后处理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掌握6-10MW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海基和陆基风电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并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发展100MW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太阳能集成与并网运行技术。开发储能和多能互补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运行。开发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丁醇等液体燃料及适应多种非粮原料的先进生物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二代燃料乙醇技术工程示范,开发农业废弃物生物燃气高效制备及其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行日产5000-10000m3生物燃气规模化示范应用。
  (2)2020年能源科技发展目标。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掌握700℃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F级重型燃气轮机的商业化制造和分布式供能微小型燃气轮机的产业化。完成1000MW级混流式水电机组技术集成并在工程中应用;掌握大型潮汐电站双向灯泡贯流式机组核心关键技术。使我国发电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展超导输电技术的应用研究,掌握更高一级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电工新材料先进技术以及相应的装备技术;智能电网、间歇式电源的接入和大规模储能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能源网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发展百万千瓦光伏发电集成及装备技术;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及高值化综合利用。
  四、重点任务
  (一)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
  在勘探与开采技术领域中,确定煤炭资源与地质保障、煤炭开采、煤层气开发、油气资源勘探和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等5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
    (二)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
  在加工与转化技术领域中,确定煤炭加工与转化、石油高效与清洁转化、天然气与煤层气加工利用和先进油气输运技术等4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
    (三)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
  在发电与输配电技术领域中,确定高效、节能、环保的火力发电技术,先进、生态友好的水力发电技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及储能技术和智能化电网技术等5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其中,规划7项重大技术研究、7项重大技术装备、10项重大示范工程和13个技术创新平台。
  1.高效、节能、环保的火力发电
  研究开发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发电、燃气轮机发电、IGCC及多联产、空冷和节水、污染物减排及CO2捕集、贮存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2.先进、生态友好的水力发电
  研究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坝关键技术、超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开挖与支护技术、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联合运行与实时优化调度技术;研制高效、大容量水电机组。
  3.大容量、远距离输电
  研究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高海拔、高寒、大风、雨雪冰冻等复杂环境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紧凑型和同塔多回线路以及电网防灾减灾技术。
  4.间歇式电源并网及储能
  研究各类电源运行控制特性和机网协调技术,提出接纳大规模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式电源的电网新技术,掌握适用于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的输变电和储能技术。
  5.智能化电网
  研究智能化电网支撑技术,形成面向用户的智能化全新服务功能;开展分布式电源接入、集中/分散式储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智能用电关键技术,建设智能化用户管理与双向互动平台。
    (四)新能源技术领域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中,确定先进核能发电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高效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技术、大规模多能源互补发电技术和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技术等5个能源应用技术和工程示范重大专项,其中,规划13项重大技术研究、7项重大技术装备、12项重大示范工程和11个技术创新平台。
  1.先进核能发电
  开展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研究,持续提高在运、在建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实验快堆试验验证、开展快堆技术研究;开展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研究;开展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堆以及聚变堆的技术研发;开展核燃料元件、乏燃料后处理、高放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技术研究。
  2.大型风力发电
  研发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大型风电机组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应对技术以及大规模应用海上风电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3.高效大规模太阳能发电
  研究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光伏发电系统规模化应用技术;研究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热发电热电转换材料、核心部件及大规模储热技术。
  4.大规模多能源互补发电
  研究自治运行的水/光/储互补发电设计集成、新型逆变、储能控制、稳定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以及与公共电网并网的风/光/储互补发电的设计集成和综合利用技术。
  5.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
  以研制及综合利用生物质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为目标,研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开发多联产技术,提高生物质能转化附加值,降低利用成本。
  五、保障措施
  (1)统一领导,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依托工程,加快能源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3)设立专项,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4)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标准、检测、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
  (5)注重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6)加强交流,深化国际能源科技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