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2年第2期» 领导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实施文化培育工程 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站 2012年01月06日 作者:胡凌云

    实施文化培育工程 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制定并实施文化培育工程,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谋篇布局,完善文化建设体系
  为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文化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文化建设的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统筹规划、系统建设,通过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为学校的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
  第一,培育精神文化品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特色,总结凝练出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爱国荣校、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尚德务实、求真拓新”的办学理念、“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等,并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校的精神文脉,成为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培育制度文化规范。进一步夯实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基础,修订完善了学术道德规范、教师师德规范、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学生行为道德规范。通过研究制定大学章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等,推进各项制度的规范落实。
  第三,培育物质文化基础。将文化设施建设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奠定坚实的条件支撑。最近,一座2万多平方米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一座可容纳近千人的音乐厅已竣工,即将全面投入使用。校园中基本形成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多位一体的格局,文化设施逐步完备,社会文化传播职能逐步到位。
  第四,培育行为文化魅力。不断拓展提升师生素质和能力的行为文化模式,在教师中开展“德教双馨、求真创新”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活动,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务实奉献、率先垂范”活动,在后勤职工中开展“爱岗敬业、服务师生”活动,在离退休教工中开展“老有所为、共建和谐”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参与广泛,成为师生良好精神面貌、行为操守与和谐关系的动态折射。
  二、丰富载体手段,打造文化育人品牌
  学校加强对文化育人环境与实践氛围的培育,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手段,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
  第一,提升校园艺境品位,形成“文化景观”品牌。坚持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的内核审美化、景观化,近年来在两校区统筹、分步建设了主题雕塑《世纪之声》、校训树、军工文化长廊、科学精神主题园等30多件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校园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艺术传播场。
  第二,搭建高端传播平台,形成“人文滋养”品牌。本着高水平、精品化原则举办的“北航大讲堂”,两年多来已举办60多期,打造了让学生开拓视野、激荡思维、启迪心灵的精彩课堂。以中国航空先驱命名的“冯如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已持续举办21届,成为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来的科技创新文化平台。创建于2006年的北航艺术馆,坚持公益性、专业化、高品位的宗旨,5年多来已连续举办展览110多期,艺术品质、学术品格和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向师生及社会观众开启了欣赏艺术之美的窗口。
  第三,探寻师生身边的感动,形成“典型引路”品牌。树立师生身边的榜样,两年一度的“感动北航”评选至今已举办3届,全校师生参与投票选出的30个团队和个人,以共同的精神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温情的感动,建构起校园精神价值的坐标。此外,我爱我师、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研究生十佳、大学生成才表率评选以及师德论坛等活动,已成为引领师生发展、成长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传播影响
  注重立足于有形的设施,充实无形的文化载体,创新体制机制,高品位、多层次、全视角、有特色地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北航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辐射影响。
  第一,规划先行。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发展规划体系与年度工作计划,实行文化建设与其他重点工作统筹规划、统筹部署、统筹落实,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建设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提供保障。
  第二,遵循规律。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发挥学术骨干、教学名师和先进典型在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哲学社科教师的基础作用,重视吸引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学者、专家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激励师生融入文化建设、传播优秀文化。
  第三,拓展途径。2011年5月,学校成立了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以育人为核心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突出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及能力提升,进一步整合学校文化艺术资源,集聚社会文化艺术力量,关注与回应国家文化发展需求,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把办学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先进文化传播的优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