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1年第7期» 高教视点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杨凌共识”

来源:《求是》 2011年06月30日 作者:杨中华

    五月的鲜花开满了大地,一个充满了党和国家殷切希望的话题,一个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战略的话题,一个因为“钱学森之问”使国人振聋发聩的话题——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日前,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陕西杨凌研讨。
  2011年5月29日至31日,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发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来自19所“985”高校,4所“211”高校和1所美国高校的60余名身处教改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记者,自发汇集杨凌,共同参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高教学会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常务副校长赵忠出席并致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李延保到会做重要报告。
  会议采用专题报告、互动讨论、专家点评等形式,深层研讨这一时代重大课题,就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就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达成了新的共识,形成了认识上的新突破。与会者一致表示,要以此次会议形成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杨凌共识”为基点,共同担负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代表们一致认为,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选择。在此时代背景下,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探索,并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内化为一流高校的共同使命和自觉行动。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所均自发设置了实验学院,采取集中优势资源,实行择优分流机制,推进个性化、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方式等措施,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这些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不断推广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与会代表认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各高校的光荣的历史使命,各校的实践探索表明,中国高校有决心、有能力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
  二、反思“范式陷阱”,突破传统教育疆界,是培养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
  北京大学《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的报告成为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剂“清醒剂”,“范式陷阱”因此而成为本次会议除“拔尖创新人才”之外的另一个高频词。它促使我们看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性、长期性、艰巨性。与会代表对此作了深入思考和反思,创新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模式设计,又要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防止掉入“范式陷阱”,防止因缺乏对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认知而成为束缚创新人才发展的新瓶颈。并一致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要打破传统范式,减少直至消除旧的范式对人的创造性的制约作用;二是要做到“四新”,即理念上有新突破,培养模式上有新探索,体制机制上有新创造,评价方式上有新方法。三是要有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形成体现各高校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教育者要关乎学生需求,构建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培养路径。
  一位本科生在会议上“教育家们,你们谁关乎了我们的需求”的发问,让与会者震耳。近10年的实验探索,各高校均立足校情,总结和凝练出了诸如“2+2+4”模式、“2+X”模式、“荣誉课程”模式以及国际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遵循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兼顾了教育的目标导向和学生的价值追求,然而作为教育者的理想设计往往会与学生的实际利益不相吻合,甚至会因缺乏对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认知而成为束缚创新人才发展的新瓶颈。如何识别并选拔优秀生源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成为各与会代表着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高度关注学生需求。任何成功的教改模式都是建立在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多样性、复杂性规律,高度关注学生需求;二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积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构建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多重通道;三是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会代表强调,必须大力培养一批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改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学激励制度,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制度机制上的保障。
  会议强调,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实践环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来实现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创新训练环节的开发与建设。建设一批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质课程,不断开发和优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环节是各高校共性举措。北京大学的“自由选课”、浙江大学的“科技竞赛”、大连理工的“数学建模”、华中科技大的“点团队”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与会代表还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推行的教学约定主导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模式所体现出的对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及其对构建教学改革新机制的探索意义引发关注。
  五、建议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联盟,形成强大的理论推动力
  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各高校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共同财富。会议代表建议联合有志探索的高校,团结一批有志于此的仁人志士,建立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联盟,在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共享资源平台,形成定期交流制度,建立校长层面、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层面的分类研讨机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