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1年第3期» 高教时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年03月28日 作者:殷朝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着中国高校不断探索、寻觅。我国不少大学纷纷创办特殊班级或新型学院等人才培养“试验区”, 选拔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培养“试验区”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所培养的人才距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仍有较大的差距。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理念、科技创新环境、人才选拔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通的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兼备良好人文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术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
  建立一以贯通的培养体系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卢德馨强调:“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就缺乏发展的潜能和后劲,所谓‘创新’,也就不过是空中楼阁。”作为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高校,近年来已日益认识到过早、过细、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不利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
  而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我国中学生从高二就开始分文理科,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一些中学甚至还将分科时间提前到高一,早早地让学生确定文理取向,放弃一些学科的学习。为了在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在改革现有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取消中学文理分科,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并把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方式方法前移,建立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从而为学生打下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基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创新。使中小学和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度上有机衔接、形成前后贯通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试验区”的学生是通过竞争性的选拔得以进入的。既可以从本科新生中选拔,也可以从大二学生中选拔。由于有名额限制,新生选拔通常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采取笔试和综合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学业成绩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表现人的能力,但拔尖创新人才真正显露才华的地方是在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否认,现行的选拔标准和机制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选拔环节应尽可能全面、直接地考查考生,可参考最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中学阶段任课教师的推荐材料,组织相关学科的教授认真地审查学生的个人申请材料,并在面试中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学业成绩可作为参考,但不应作为必要条件, 这样才不会将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有较好培养潜能或个性才能的学生拒之门外。
  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试验区”实行竞争性的淘汰机制,淘汰的标准主要是课程平均绩点,同时参考科研情况。为了不被淘汰,“试验区”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由于开设的课程多、难度大,涉及的知识面广,课余还要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比赛,他们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可供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
  时间就很少了。而我们知道,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缚。而且本科阶段作为学术积累阶段,是不适宜为了达到发表文章或是产出科研成果的目的来进行科研训练的,这样只会带来浮躁和功利。因此,我们要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明确“试验区”不是要开设更多的课程,让学生学更多的知识、更深的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强调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决定发展方向,突出个性化培养。而且,让“试验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本意是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通过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奠定从事科研的良好基础。
  营造鼓励批判的良好氛围
  迷信学术权威、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成为束缚我国高校产生创新思想、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有人把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 说美国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变得有问题,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这与我们的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中国学生习惯于做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而不是主动的研究者和挑战者。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认为,中国最缺的就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只有学生愿意挑战学术权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们才能够为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我国应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养成有疑皆可问、有疑必须问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做法,开设批判性推理、非形式逻辑和逻辑与辩证法等能够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各种专门课程,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练习,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组织批判性思维社团活动、组织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