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3期» 华电专稿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解析高水平大学

来源:《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2期  日期:2010-10-19

    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从“重点大学”到“211工程”,再到“985工程”,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高水平大学本质的认识模糊造成的。本文从概念视角和实体视角出发,在四个维度上对高水平大学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从理论的层面还原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借鉴“同心圆”理论,从三个层次对高水平大学的实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实践的层面揭示其本质。
  
一、概念视角下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
  (一)高水平大学的比较性特征——一个多界面的概念高水平大学既是大学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也是一个包含了众多种概念的属概念。不同的种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内涵的差异性导致了外延的多样性。每个属概念的外延都是一个特定的界面,一个界面代表了一个特定的语境,高水平大学于是就成为一个多界面的概念。我们以“高水平大学”作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网1980-2009年辑录的论文进行题目检索,依据语境的不同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一个分类标准代表一个界面,也就是一个比较的范围。结果表明,高水平大学的比较范围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还表现出一定的学科性和行业性等(见表1)。

  比较性特征作为高水平大学基本和首要的特征,隐含了高水平大学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为我们理性认识高水平大学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就地域而言,高水平大学有世界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之分,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按学科属性、隶属关系、职能特性等做进一步分解,见诸于中国期刊网的就有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内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国内高水平民办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水平财经大学、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等等。正确把握比较性特征,有助于防止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夜郎白大和妄自菲薄。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高水平大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防止无限制地窄化比较范围,在自定的小圈子内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不仅欺人,而且自欺。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恪守阶段性原则,防止好高骛远,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脚踏实地,有条不紊地实现层级的跃迁。
  
(二)高水平大学的模糊性特征——一个相悖的概念
  前已述及,大学属概念包含了多个种群,这些种群大多是对大学的类别区分,如以大学的主要职能划分,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学科规模和结构划分,大学可以分为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等;以学科属性划分,大学可以分为理工类大学、人文社科类大学、综合类大学等。这些种群都包括若干个集合,同一种群不同集合的外延虽然不是完全的边界分明,但是据此对大学进行分类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歧义,并且每一个集合都不会是空集。和类别区分不同,高水平大学是依据水平高低对大学所进行的一种层次区分,它既没有精确的边界,元素与集合也不存在绝对的隶属关系,因此出现了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低水平大学集合似乎从来都是一个空集。这种理论和现实的相悖,不是由大学的“强词夺理”造成的,主要是由于高水平大学的划分更多的反映了定义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划分标准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这提醒我们在目标定位时,不要被高水平大学特征的模糊性所模糊,虽然高水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首先要明确我们所指的“高水平”的“高”之所在和“高”之所依,也就是说,自己所谓的高水平是以什么作为边界,站在怎样的一个平台上,只有所指明确,才能有所作为。
  
(三)高水平大学的精神性特征—— 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上》)。行而下指具体客体,属于技术层面,具有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形而上是对具体客体的一种超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高水平大学首先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永恒追求新高的精神,高水平是所有大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自甘平庸和落后,只有更高,没有最高,不存在到达极点的高水平大学。这种精神从价值意义上确立了高水平大学的标准,虽然无形,但影响巨大,是高水平大学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其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它彰显了高水平大学的聚合力和感召力,弘扬了高水平大学的引导力,发挥了高水平大学的辐射力,刺激了大学信念的追求。
  从“形而上”把握高水平大学,有助于克服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短视和浮躁行为。培育一种大学精神,铸就一种大学品格,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精神之道由于其形成的长期性和存在样态的无形性,在社会整体性浮躁和商业化的环境中,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所以这种持之以恒更显难能可贵。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技术层面的“术”比精神层面的“道”较易把握,换言之,它比精神之道更“可道”,于是,以术代道,因术废道,术转而成为人们追求的道。但是,“可道之道非道”。因此,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要从“形而上”着眼,将对高水平大学精神的守望内化为一种永恒的信仰,唯有如此,大学建设才能防止功利和狭隘,大学也才能走得更远。
  
(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性特征——一个形而下的概念
  “形而下”作为一种途径和手段,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落脚点和目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形而上”与“形而下”,二者相对存在,贯通为一体,“形而上”之道决定了“形而下”之器的行之有效,“形而下”之器铺就了“形而上”之道的达成路径。缺少“形而上”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会陷人功利和狭隘,而脱离“形而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则会陷入一种虚无和夸夸其谈。
  “形而下”主要体现于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主要包括丰富的物质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卓越的学科水平、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先进的大学文化、高远的办学理念等。高水平作为一个动态的标准,决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过程—— 一个不断追求新高,脚踏实地的无止境的建设过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得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大学一致和永恒的诉求——历久弥新的重点大学建设、方兴未艾的研究型大学建设以及目前如火如荼的特色型大学建设,都显示出我们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形而下”的种种探索。从“形而下”把握高水平大学,有助于克服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功利行为,有效防止重物轻人,求大不求强.重形象轻内涵,重口号轻建设等现象。
  
二、实体视角下高水平大学的本质特征
  和高水平大学概念特征的内隐性相比,实体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更多的呈现出外显性特征,因此人们在论及高水平大学特征时,一般都是采用枚举法。但是枚举法由于受到观察者的视角、视野和价值取向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以偏概全。本文借鉴“同心圆”理论,在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技术层的进行分析,从中推演出高水平大学的实体特征(图1)。

 

 (一)统领作用的精神层
  精神层引导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永远都建立在一个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精神层处于同心圆的最里层,它是高水平大学的灵魂,也是高水平大学的本质所在,代表了高水平大学的共性,是所有高水平大学秉持的价值观念。精神层可以被感知,但不能被移植和复制,就好像地球引力,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
  高远的理念、崇高的使命、卓越的目标、独立的精神、先进的文化以及自由创新的氛围是高水平大学精神层的主要内容。高远的理念是大学前进的不竭动力,是大学前进的指路灯,是大学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理念的先导带来大学整体的飞跃。哈佛大学的“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four friend be truth),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Light and truth);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等名校校训显示出高水平大学共同追求的理念,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理念,打造了高水平大学的崇高使命和卓越目标。建基于高远理念之上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作为高水平大学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于大学之中,与大学融为一体,展示出高水平大学独特的神韵。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中所张扬的和谐创新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所蕴含的朴实厚重精神,造就了二者并驾齐驱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最前列。这些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又造就了高水平大学尊重学术、自由宽松与和谐创新的氛围,置身其中,不自觉的会被熏陶和感染,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保障作用的制度层
  制度层介于精神层和技术层之间,是抽象精神层的固化,主要包括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良好的实施机制。高水平大学首先拥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即适应现代大学发展要求、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管理组织。其次是拥有完善、和谐、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即合理的能够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第三是具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如果没有健全的实施机制,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在大学,机制实施的落脚点主要表现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配置是否平衡,治校制度和治学制度的是否贯通融合,学校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激励机制是否完善等。
  制度的缺失已成为我们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主要羁绊。“管理始于目标,管理依据制度。大学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的竞争,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大学的发展而言,其实比仅仅强调占有充分的人财物资源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合乎大学发展和办学规律的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利大学发展和运行的制度环境作保证,大学即便一时拥有雄厚的人财物资源,也不能成为高质量的大学,且难以肩负起大学应有的使命。”和精神层的潜在性相比,制度层呈现出公共性和人为性,在一定范围内它可以被移植和模仿,具有可复制性。不过,由于制度层的大部分内容具有原创利益格局的局限,同时还会受到价值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借鉴和移植的风险成本很高,单纯机械的模仿有时只得皮毛,无法领会其精髓。
  (三)基础作用的技术层
  技术层又称为器物层,处于三个层次的最外层。和精神层与制度层相比,技术层首先具有明显的可视性,它是大学水平的主要展示平台,也是评判大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其次,技术层具有可言传性,其内容可以被明确的描述,一部分可以被量化。第三,技术层具有可模仿性,技术层为大学的高水平建设提供一个参照系,它最易于被模仿。第四,技术层具有层次性,技术层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缺少了技术层的支持,大学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技术层又是大学建设的目标和结果,是大学建设的落脚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层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五,技术层具有非独立性,它只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与精神层、概念层的有效结合。
  技术层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投入,主要包括充裕的经费;完善的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精干、和谐、高效的管理团队以及集智慧、勇气为一身的卓越校长等。二是产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投入是基础、是保障,产出是目的、是核心。技术层建设既要关注投入,更要关注产出,这是衡量高水平大学主要标准。不同层次的高水平大学标准不一样,对世界高水平大学而言,必须是能够培养出国际公认的优秀人才;具有一流的科研声誉、是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能够引领世界科学的发展;有效服务社会,在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
  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自外而内与自内而外的三个层次共同推进的过程。精神层、制度层和技术层三层一体,三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形成高水平大学的全部内容。精神层为制度层和技术层提供思想基础,居于核心地位;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技术层的建设和完善,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中介;技术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高水平大学的概念特征和实体特征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揭示了高水平大学的本质,二者观察视角虽然不同,但对高水平大学本质的认识却殊途同归。概念特征贯穿于实体特征之中,比较性和模糊性特征拓展了目标定位时的视野,突破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狭隘意识;精神性和建设性特征揭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质,可以有效规避建设中的口号化现象。对高水平大学概念特征和实体特征的综合把握,有助于更理性地认识高水平大学,更有针对性地建设高水平大学。(作者翟亚军系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战军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