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2期» 他山之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从平等到卓越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日期:2010-10-19

    德国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祥地,而美国则是现今公认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进入新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不同形式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从而加剧了对全球高端人才的竞争。2004年德国提出“精英大学计划”,2005年德国正式通过德国大学建设“卓越计划”,标志着德国踏上了谋求重返世界高等教育领袖地位的光辉而艰难的历史征程。
  一、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出台背景和建设内容
  
(一)卓越计划出台背景
  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建揭开了德国大学新的一页,“开启了普鲁士和德国,甚至于可以说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新时代”,科学研究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随后,柏林大学模式和德国大学思想开始传到世界各地,洪堡思想成为现代大学的共同办学理念。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大学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认为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德国也成为当时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大学逐渐走向衰败,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完成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第四次转移。诸多的原因使得如今的德国大学很难找到昔日大学的辉煌,据《泰晤士报》2009年全球大学排名,世界前50名大学名单中找不到德国大学,前100名大学中,德国也只有4所入选。由此造成德国人才的流失,据统计约6000名德国博士后在美国工作,14%在德国高校毕业的理工科博士投奔美国;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FG)几年前的一次对其以前的奖学金获得者的调查表明,近3/4的德国青年科学家带着奖学金奔赴美国,9000名马普协会学术接班人中的一半不持有德国护照。昔日的学生——美国已成为效仿的榜样。但是,战后的德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向往和渴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德国对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90年代东西德统一以后,德国更是加大了大学改革力度,加快了世界顶尖大学的建设步伐。
  2004年1月26日,德国前联邦政府教育和科学研究部(
BMBF)部长布尔曼女士(Edelgard Bulmahn)宣布德国政府实施“精英大学计划”Elite Universi?t,通过重点资助将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为哈佛式的世界精英大学,希望籍此来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乃至科学研究中的二流地位,培养大批世界一流的精英人才,再造德国大学的辉煌,因此该计划也被称为“日耳曼常青藤计划”。此计划一出台,在德国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在文化层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社会大众对“精英”一词十分反感,与一贯的民主和平等的大学文化格格不入,尤其“精英”二字引起代表着德国普通工薪阶层利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强烈反对;在组织层面,方案本身遭到了德国各联邦州政府的反对,各州反对联邦政府干预高等教育事务的行为。但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重新塑造德国学术和研究领袖地位的确是德国各界的共同梦想,经过较长时间的博弈、谈判与妥协,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于2005年6月23日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基本法》92b款,通过了“联邦及各州促进德国高校科学与研究的卓越计划(Exzellenz initiative)”,计划五年(2006~2012)内对入选的项目和大学给予19亿欧元的额外资助,其中75%由联邦政府提供,25%由各州筹措。“卓越计划”的目标和重点不再仅仅是建设几所精英大学,而是大范围地加大对大学的整体投入,追求德国大学学术研究国际新地位。
  
(二)卓越计划建设内容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德国的研究吸引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重点促进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支持大学高水平研究,提高其国际显示度;
  2.为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创造优良环境和条件;
  3.深化学科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合作;
  4.强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5.促进学术领域的男女平等;
  6.增强科学学术竞争,提高德国科学和学术总体水准。
  德国大学卓越计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项目:
  第一,研究生院(
Graduierten schulen)。该项目主要是通过资助优秀博士研究生的方式,为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和跨学科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努力提高德国博士研究生的整体水平,从而培养一批面向未来的年轻的科研后备人才。计划资助约40个研究生院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每年资助100万欧元,连续资助五年。该项目占总经费的12.7%。
  第二,卓越群体(
Exzellenz cluster)。该项目通过鼓励大学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及培训机构,吸引校外研究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和企业界的力量开展合作,推进世界前沿的科学研究,从而提升德国长期的科学研究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群体应是各大学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资助约30个卓越群体,平均每个群体五年资助期内资助650万欧元。该项目占总经费的63.4%。
  第三,战略构想(
Zukunftskonzepte)。实际上,该项目就是原来的精英大学计划,主要是帮助德国顶尖大学拓展各自强势学科,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并对长期增强德国科学研究能力做出贡献。计划最多资助10所大学,入选的前提条件是该大学已经至少入选一个研究生院项目和一个卓越群体项目。每个入选大学被冠以“精英大学”的头衔,平均每年将获得2100万欧元资助,连续资助五年。该项目占总经费的23.9%。
  “卓越计划”由德意志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授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DFG)和科学委员会(WR)组织实施,其中,研究生院和卓越群体两个项目由DFG负责,战略构想部分由WR负责。整个申请和评选分为两轮(2006年和2007年),经过两轮评选,共有39个研究生院项目、37个卓越群体项目和9所大学的战略构想项目获得资助,有37所大学至少获得其中一个项目资助。
  
二、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特点分析
  (一)打破平衡,追求卓越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德国所有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所有大学都遵循同等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德国大学之间历来是仅有历史长短和规模大小之分,没有重点和一般之别。德国大单的特点是高等教育平均水平高,每个大学都拥有自己强势的学科专业,但是在世界顶尖大学的名单中很难找到德国大学的名字。可以这样说,德国拥有世界上优秀的大学,但没有世界杰出的大学。以建设世界顶尖大学为目标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将彻底打破这一原则,“坚持平等”将成为历史,原有的平衡将被打破。德国现有大学近400所,入选“精英大学”的9所大学获得了全部计划经费19亿欧元的58%,“卓越计划”的实施和精英大学的理念使得德国大学将趋于等级分化和多元化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也必将加剧,因此对于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重视研究,发扬洪堡思想
  现代大学发端于按照洪堡思想创建的柏林大学,美国直到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按照柏林大学模式创立后,才真正拥有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00年前的一万名赴德的美国留学生把洪堡大学思想带回了美国,也奠定了1930年代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思想和人才的基础,至今美国顶尖大学的代表人物仍然承认自己是洪堡的继承人。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德国大学“平等”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比例和科学研究竞争力都较校外非大学研究机构有所下降,这也是德国大学逐渐丧失世界领袖地位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无论是从计划目标设置、遴选条件,还是从各大学实施策略以及具体措施等来看,其核心就是:提高德国大学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卓越计划”三个项目的资助重点都是通过一流的科学研究,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从而建设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因此,与其说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是对美国顶尖大学建设之路的效仿,不如说是对洪堡大学思想的回归和发扬。
  (三)多元发展,彰显特色
  申请第三种渠道支持的大学都要提交旨在提高顶尖研究能力的大学发展战略构想及其实现途径,鼓励大学提出突破传统的、创新的思想,战略构想的具体实现途径由各个大学自由地设计。从最终入选的9所大学的大学发展战略构想及其实现途径来看,各个大学都是在结合自身学校发展历史和优势、发展定位和目标、所处区域和服务领域等情况,提出了各自发展战略,体现了在卓越计划资助下的德国大学的多元发展趋势,极力彰显学校特色。

 

  (四)注重人才,培养后备力量
  大学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各个项目和各个大学无不体现出对人才特别是面向未来的学术后备人才的重视,该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大学的青年科学家创造优良环境和条件。在研究生院和卓越群体项目中,都把重点投入到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的培养上,希望未来他们能成为提高德国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的主力军。在大学发展战略构想中,各大学也都把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作为其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亚琛工大(RWTH)的初级教授制度,哥廷根大学战略构想中对吸引优秀年轻人才新途径的创新,慕尼黑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和新的人才招募战略,新制大学典型代表——康斯坦茨大学打造世界顶尖年轻科学家研究中心的创新文化模式以及面向年轻科学家创立的“未来学院”等等。另外,卓越计划经费中的16亿欧元为人员费用,用于增设5000个岗位。由此可看出,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也是卓越计划的中心之一。
  (五)全球视野,国际化发展
  主要体现在卓越计划目标的国际性、视野的国际性和标准的国际性等方面。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要增强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学术地位,正如原先精英大学计划中所提到的,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德国要建设一批哈佛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榜样就是哈佛、MIT,就是牛津、剑桥。入选大学实施卓越计划具体项目时都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他们把竞争的对象放到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人员的招募范围是世界性的,项目的合作也是国际化的。评审标准更是国际化的,如大学战略构想项目的评审专家组的组成,2006年第一轮评审时的70位专家有34位来自国外,占49%;2007年第二轮评审时的79位专家,来自国外的有51位,占65%。
  (六)学科交叉,促进融合
  促进学科间、机构间交叉融合的思想体现在整个计划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如,在研究生院和卓越群体项目的申请条件中明确指出,“研究生院可以在系或学院层面设置,但是它必须包括大学中若干个甚至全部的系或学院,研究生院不能局限于单个的、传统的学科专业,而是应该整合集成不同学科为一个整体。”“研究生院应该联合本地区的非大学研究机构,包括私立机构和部门。”“卓越群体要联合大学内部和当地独立研究机构中的研究资源,提高大学研究水平。”RWTH的发展策略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工程学科、自然学科、人文艺术学科、商业和经济学科、医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把RWTH建设成为一所集成交叉学科发展的技术大学。作为弗莱堡大学发展战略一部分的弗莱堡高级研究所(FRIAS)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交叉的新兴学科知识领域。海德堡大学的发展策略就是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学科间合作、交叉、融合,该大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不但要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桥梁,更要通过学科融合取得实实在在的学术成就。
  大学与非大学机构的合作是卓越计划的又一大特色。如,马普学会参与了70%的卓越群体和50%的研究生院项目,参加了RWTH和海德堡大学未来战略构想的申请和建设,并担负着4000名博士生的指导任务;莱布尼茨学会参加了8个卓越群体和13个研究生院项目以及哥廷根大学未来战略构想的申请和建设。已经胜出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发展战略就是把大学与强大的研究机构融合,以世界闻名的MIT为榜样的卡尔斯鲁厄工学院就是大学与属于亥姆霍兹研究会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联合的结果。作为RWTH大学战略之一的Jülich亚琛研究联盟是RWTHJülich研究中心战略合作结果,这也创建了大学与校外研究机构合作的新模式。
  (七)重视自然科学,强调前沿研究
  从最终资助的39个研究生院项目和37个卓越群体项目所属学科领域(表2)来看,近80%的项目分布在自然(数学)科学、工程(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其中代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生命科学占全部资助项目的近1/3。

  (八)严格评审,学术主导
  卓越计划所有项目评审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进行的,并体现出了学术主导的特点(图1)。整个评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大学提交的各项目草案进行评审,由专家委员会(由DFG任命)和战略委员会(由WR任命)的成员共同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负责卓越计划研究生院和卓越群体项目的评审,战略委员会负责大学战略构想部分的评审。第一阶段评审通过的项目需提交各自项目的详细论证方案,进入第二轮的评审,第二轮评审中联合委员会提出资助建议之前,有一个国际同行专家评议的环节,同行专家50%以上来自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专家委员会或战略委员会根据同行评议意见提出侯选项目名单提交联合委员会评审,联合委员会经过评审提出拟资助项目正式名单;最后由资助委员会提出资助方案,资助委员会由联合委员会成员、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教育与科研部部长组成,而且科学和学术人员的选票数占据资助委员会的大多数,体现出学术主导的思想。

  三、问题与结语
  德国大学在20世纪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重塑德国大学当年辉煌已成为德国政府和民众共同的梦想,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使德国迈向重拾昔日大学荣光的历史潮流,但是如果说德国大学就此踏上了复兴之路还为时尚早。
  其一,经费远远不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充足的办学经费。2006年,德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3.0%,没有达到政府原先承诺的4.0%的水平,而其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仅仅占GDP的0.6%;如今,德国大学教师的薪酬还比较低,教授的平均年薪为税前8万欧元,仅为美国大学教授的一半,顶尖教授的毛收入也不过13万欧元。而整个卓越计划的经费总额也就是19亿欧元,仅相当于美国一所顶尖大学一年的经费预算。
  其二,科研组织体系难以支持大学高水平研究。德国科学系统是一个大学与科学研究学会并行的系统。目前大学科研经费与其他非大学研究机构相比要少得多,被誉为“德国研究的一颗明珠”的马普研究所的一年的经费总额近15亿欧元。以诺贝尔奖为例,德国大学在过去的20年里鲜有斩获,而马普研究所自1985年至2007年就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在全球前十名的科研教学机构排行榜中列第二位,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目前在海德堡大学周边150公里的范围内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无一例外都在马普研究所,而不是在德国最古老、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海德堡大学。可以说非大学研究机构汇聚了一大批德国研究精英。而德国非大学研究机构与大学有着不同的组织体系、决策结构、招募程序和内部质量监督机制,很难想象目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
  其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德国作为思想之国,其人文社会科学曾经是世界一流的,培养出了一大批哲学、文学、社会学巨匠,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卓越计划当中,人文社会科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所有的项目中,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只占到21.1%。
  但是,德国毕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卓越计划已经打破德国大学原有的平衡,终结了德国大学千校一面的僵化局面,卓越计划连同近年来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联邦制改革、高校协定、大学收费制改革、学位体制改革等等举措,清晰地勾画出了德国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之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艰辛景象。德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值得我们关注。(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