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新语·求解“钱学森之问”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把选拔大学生的最终权利交给每所大学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10-10-21

    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规定教育的基本方针、思想政治课程、规格的基本要求和行政监督等。而学校则有权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下,自主决定如何办学。
  近年,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却无不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几亿名中小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苦不堪言,中学教师和校长都被升学率困扰,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大学教师忙于争课题发文章,而很多大学校长和行政人员则不得不全力应付高校评估。教育界一片繁忙,却几乎无人称道。钱学森多次向温家宝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划清国家与学校的责与权

  近期教育部长易人,国人重新燃起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热望。我以为,破解中国教育死结,高考制度改革正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张。
  改革高考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无论是政府、学者还是学生和家长,几乎都众口一词地集中在其公平性上,而很少质疑这种考试本身的致命缺陷。其实,正是这种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确定录取的高考模式,扼杀了大批人才并阻碍了整个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它是一种貌似公平而实则非常不公平的考试制度,制约着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考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不是考试中的作弊、考题的科学性、考试的多次机会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必须着眼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改变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促进人才选拔及教育的多样化。
  高考的最终模式,应该是国家与大学的双重认可。国家考试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评价,各大学的考试则应由院系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制定。其中,国家的统一考试属于资格考试的范畴,用来决定大学的准入资格和为各大学的选拔提供较为客观的学业水平参考;而大学自己举办的考试,主要是考察高中课程学习以外的其他素质和发展潜力,决定本校是否录取。这里,必须彻底划清国家和学校的各自职责和权利。简单说,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规定教育的基本方针、思想政治课程、规格的基本要求和行政监督等。而学校则有权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下,自主决定如何办学。即国家侧重的是规定原则和目标及监督检查,而学校的侧重点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何把学办好。

自主选拔:还大学以自主,还学生以自由

  把选拔大学生的最终权利移交给每所大学,其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大学,使大学真正形成各自的特色,实现大学及其教育的多样化。目前中国的大学是一种标准化的办学和培养模式。从大学生的录取选拔、院系的专业设置,到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差别。无论理科还是文科,北方还是南方,也无论是所谓一流大学还是小学院,同一专业的学生只表现为一种程度上的差距,并没有质的不同。没有创造性的大学,没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怎么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大学生?所以,高考改革的关键是为大学的创造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当每所大学都有权自己来决定学生的选拔标准,大学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文学专业为例,如果实行大学自主招生,各个大学势必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尽量形成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假如北京大学是以文学理论见长,南京大学就可能避开它选择古典文学为主攻方向,而接下来南开大学则选择儿童文学,浙江大学选择武侠文学,吉林大学选择影视文学,复旦大学就重点发展外国文学研究了。这样,大学与大学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高低顺序排列,而会形成各有所长、百花齐放的状态。为了把自己的强项办好,使其成为国内外最具竞争力的学科,学校和院系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吸引该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
  自然,在招生方面必然会出现各有侧重:有的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有的主要考察古典文学,其他的则根据自己的主攻方向侧重儿童文学、影视文学、外国文学等等。不同的大学必然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形成强大的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从而打破大学的制度性垄断。学校不再是以什么“211”、“985”或是国立和私立以及大小来划分级别,而是以市场化的平等竞争来确定各自的地位和威望。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大批涌现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和条件。
  其次,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可能和教育环境。目前的高考制度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很片面。用同一内容和尺度来考察学生,是一种单一人才观,是对社会多样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否定。每个人的兴趣取向和能力不同,喜欢古典文学的未必在儿童文学上有造诣,擅长理论物理的不一定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不懂外语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地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也许能学好外语。我国无疑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正因如此,必须勇于打破中国科举以来根深蒂固的抹杀个性的统一考试和选拔模式,真正尊重学生意愿,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承认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的不同,承认人和人之间的类型差异,是选才和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是确定公平的前提。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犹如植物园里植物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大家是否都开出鲜艳的花朵或都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优良的标准,因为草木花种是不同的,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牡丹花和白杨树是可笑的。同样,也不可想象在动物世界里,让每一种动物都吃同一种食物。学生又岂能完全相同?有的生在农村,有的生在城市,有的是汉族有的是少数民族,有的喜欢哲学有的想从事体育或化学,有人想成为学术大师有的想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有的一心要攻下博士学位有的要尽快工作养家糊口。用一个尺度来办教育和举行考试选拔,就像非要让马吃肉、让虎吃草一样,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所谓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接受同类教育或者是同类人才的选拔上,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条件、大学某一专业的考试选拔等。简而言之,要所追求的不是无视个人差别的平等,恰恰相反应该追求的是学校类型、办学特点、教材体系、知识能力结构的尽可能的多样化,以及每一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接受某种教育的相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大学实行特殊人才的校长推荐制是无可非议的,但限定哪些学校有推荐权则是错误的。

新高考模式将让应试教育彻底改观

  当由大学自主进行考试和选拔的高考制度一旦启动,教育改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随之显现:大学必然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导致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师队伍的重组,从而使形成学校特色,使选拔标准变化,使考生的选择多样化。高考制度的多样化必然会促动中小学教育的多样化,彻底动摇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而真正落实学生减负和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教与学的热情也才能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自不用说,这样一场触动中国千百年来延续的教育模式的变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而且,不能一刀切地整体转型,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既定情况和转型准备,明确给出改革的时间表,妥善地进行教材、考试规则等整套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不断有序加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在一定期限内平稳过渡完成。只要目标明确,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根本变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行政化、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标准、教师的合理流动、大学生就业难、创造精神和杰出人才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个一个被推倒,中国教育的百花齐放和人才辈出的那一天一定会真正到来。(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