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10年第1期» 学教视野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创办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来源:科学时报  日期:2010-10-21

    在记者眼中,姜澄宇是一个极爽快的人,讲话干脆。谈起西北工业大学,他爽朗的话语中透出一份西工大人特有的自信。
  从2001年起,姜澄宇就在这所著名的工科学府中担任“掌门”,在此期间,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学校近十年的朝夕相处,让姜澄宇对她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而作为一校之长,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他也有着一份自己深入的思考。

强大的理科和协调的文科

  《科学时报》:众所周知,西工大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三航”。在国内的航空、航天、航海领域,西工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您认为西工大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雄厚的学科传统积淀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姜澄宇:雄厚的学科积淀固然是学校能取得众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西工大人还有一种“扎根西部、热爱祖国、献身国防、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打造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西工大教育学生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脚踏实地、无私奉献。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工作,更需要努力为祖国做出一流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西工大的一代代学子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三航”专业无疑是西工大的拳头专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专业,包括理科和文科专业,在西工大这样的特点鲜明的院校中,它们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专业的?您认为它们的“出路”在何方?
  姜澄宇:在学科布局的问题上,我们将自身的做法总结为三句话:首先要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工科,这是我们的根本。其次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理科。工学需要数理化、天地生这样的理学学科作支撑,如果理学基础不好,在工科的道路上是走不远的。第三是要建设一个与工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学科。
  我们校风的第一句便是“基础扎实”,其中的“基础”主要包含的便是理科的功底。所以在本世纪初,我们果断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理学学科。这些年来,我校的理科建设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西工大已经拥有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多个理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正在积极争取理科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这在工科院校中是比较突出的。
  此后,我们又提出要建设一个与工科、理科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学科,并把它作为全校战略性举措。应该承认,我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还比较薄弱,但是,现在我们将其作为大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加以重视,学校对文科从政策的扶植到投资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等人文学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至于为什么要在“文科”之前加上“协调”二字,我认为一个学校的本源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什么学科最出色?毋庸置疑是工学。西工大的历史传承就是这样,而理学又是工学的强大支持,所以学校提出的口号是工、理为主。
  但与此同时,人文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一个人不是光懂得数理化就可以走遍天下。作为社会人,他还应该知道个人和社会是何关系?人类社会是怎样进步的?什么是法律?什么是公德?甚至还要具备文学、艺术和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我们都必须要加强建设,但“加强建设”不等于“取代主流”,我们的出发点是人的全面发展。
  理工科是直接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创新可以改变人民的生活,改变国家的实力,这是需要“硬”的一面,没有高的学术水平是做不到的。但我们培养的人不是“机器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要懂得社会、懂得生活,有责任心、有竞争力,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
  《科学时报》:在您刚刚出任西工大校长时,就把建设本科生创新基地放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地位,这些年您也一直很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对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姜澄宇:众所周知,中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国内小、中学里,老师教授的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聚敛性思维”:先告诉学生已知什么,再让他们求证,这种结果对逻辑思维锻炼很重要。但是,创新是另外一回事,是在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果的前提下,让学生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他们需要考虑自然界、社会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也是没有前人做的。
  对于进入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释放他们的潜能,新同学进入大学也就是十八九岁,可塑性很强,“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我们必须首先想清楚究竟什么是创新?怎样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只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可能“学富五车”,但难以“才高八斗”。
  创新一定是要在思想自由翱翔的状态下形成的,所以我们提出:要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
  目前,西工大已经建成了十几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和本科生创新基地,在基地中,学校不框定学生来做什么,只给他们丰富的实验资源和条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自主实验。
  为此,我们提出“四自”原则: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学生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地来设想一些人类的科学,或者是工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受任何限制,思考成熟就可申请立项,立项后即可获得经费和实验条件的支持。如果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条件不够,还可以利用其他的一些实验条件来验证他的想法。当然,为提高项目完成的速度和质量,中心还聘请了学校各领域资深教授和知名专家组成指导专家组,进行答疑解惑,加强指导。
  《科学时报》:西工大历来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学校,对于人才的特征,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信您也有自己的认识,那么在您看来,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姜澄宇: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何为合格建设者?何为可靠接班人?我认为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德”和“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在才能和学问培养方面,西工大是下了大功夫的,这里不再阐述了。
  我想说一说“以德为先”。对于“德”的含义,仅仅停留于“怎么做一个好人”上是不够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这样的人要把国家民族的兴衰时时放在心上。
  我们并不反对一些学生“让自己幸福地过一辈子”的想法,但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这也是西工大多年来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学生工作中,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历来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线。我们不仅仅为学生讲述基本理论,而是创新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体系,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感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让他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自己的努力。
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科研
  《科学时报》:我知道您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科技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但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同“育人”是高校的第一要务,您认为这两者该如何统一在一起?我知道西工大一直坚持让学生从本科开始,就参与学校的重大科技活动。对此,您又是如何考虑的?
  姜澄宇: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要务,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高校是分为不同类型的,比如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以及研究型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有不同的表现。
  从世界大国的崛起历程来看,一流大学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美国为例,以常青藤高校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顶尖大学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精英,同时产出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美国的繁荣。
  研究型大学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西北工业大学,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亲自从事高水平研究。如果老师没有对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亲身体会,不懂得在本领域进行探索并创新思想,这样的老师只能“传道、授业、解惑”,把前人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能把创新精神传导给他们。
  而从事一流科学研究的教师对学生培养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他们自身对于创新的体会对学生的触动是最深的。他可以把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流程讲给学生,这样的启迪与单纯的课堂灌输是完全不同的。
  《科学时报》:据了解,在西工大,学生从本科开始就要参与学校的重大科技活动,这也是学校一直坚持的一个政策。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姜澄宇:过去,国内高校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主要方式只能是依靠教学;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只能是从事一些零散的、自由的基础性研究。
  因此,“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在国内高校中很普遍地存在着。但实际上,现代大学应该是“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要协调发展”。
  至于如何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完美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在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中,吸收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领导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在科研进程中,学生必须和导师共同完成一项课题,共同考虑课题的困难在什么地方?需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另一条路该怎么走?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很大的。
  事实上,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不及研究生,我们也并不要求他们作出很大的成绩,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本科生能够尽早尝到科研的“味道”。 在我看来,博士、硕士、本科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创新能力不同。本科生需要学会的是科研的基本方法,他们还处于练习阶段。有些大学认为本科生在这方面是不需要进行锻炼的,只是做做模拟题目和毕业设计就可以了。我们则尽可能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我认为,高校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一些真实的科研。现在学生接触的科研很多是模拟性的题目,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出自于国家需要、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真实科研项目。西工大教师拥有的科研项目比较多,这两年全校的科研经费到款都在11亿元以上,很多项目都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攻关,这也是研究型大学和一般教学型大学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学生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飞机系的沙伯南教授曾经带领一大批本科生,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去进行毕业设计。其中有一位学生感觉到某种机翼可以进行一种改动,便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开展了联合的研究。最后将原有的歼七-E飞机进行了很重大的改型,新型飞机的性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只要给我们的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让他提出个人想法,再加上导师高水平的指导,就能够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大学校长的四重身份
  《科学时报》:当前,人们对“大学校长”一词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管理者、教育家,甚至是政府官员。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您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的?在您眼中,大学校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份工作?
  姜澄宇:对于大学校长的身份定位问题,我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扮演好四个角色。
  第一,设计师的角色。大学校长必须审时度势、承前启后地确定大学的发展方向。
  所谓审时度势,是指中国的1000多所大学是各不相同的,学校不能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能因循守旧放弃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在这件事上大学校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承前启后,即大学的长远目标不是在某一届校长的任期内就能设计完成的,各任校长对学校都有过憧憬和思考。我们既要继承前人的宝贵积淀,也要根据新形势不断修订大学的前进方向。
  作为设计师,大学校长必须要抓好三大规划。首先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明确大学的定位、特色、培养目标等内容。其次是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这是学校的根本。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财富。第三是校园整体建设规划。大学是育人的殿堂,因此一定要把校园建设好,让学生有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让教职工有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这也是一名校长的“份内工作”。
  第二,领航员的角色。大学校长必须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虽然定下了发展目标,但如何到达胜利的彼岸,却不是仅仅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校长要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驾驭全局、指挥若定。领航员就是要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上,引导学校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
  第三,活动家的角色。校长必须要成为优秀的社会活动家。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并赢得党和国家的信赖,这需要校长跟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大学校长在社会上没有众多的朋友,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校长。
  第四,后勤官的角色。大学校长要为师生员工创建一个和谐、快乐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是校长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全心全意地为教职工谋福利,要通过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让师生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造业绩。学校的荣誉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创造,把保障工作做好是上下齐心的重要基础。(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