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4期» 调查与研究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王秀梅 孙萍茹 安连锁

电力工业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产业,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面向电力工业培养生产、运行、管理、科研、开发等各类人才的行业性较强的高校,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重新进行了战略思考,以连续承担四个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宗旨,构建了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目标,以仿真实践教学为特色,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为保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
  一、基本实验模块:夯实实验能力基础,全面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基本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实验室内完成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密切结合理论教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思维,逐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层设计实验内容,注重内容更新。学校全面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带动实验内容的更新,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85%。整合实验内容和实验资源,淘汰陈旧设备,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利用科研成果自制实验设备,用于本科实验教学,推进了实验内容的改革,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开展创新设计实验。学校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可自主申请进实验室参加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学校采取预约的办法,对学生实行时间的开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对学生实行实验内容和时间双开放。实验室设立自选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也可通过自拟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各实验室设计类竞赛,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成绩考核合格的,既可按开放实验学分记入总学分,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开放实验成绩突出或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可作为推荐保送研究生的条件之一。
  3.发放实践能力等级证书,调动学生积极性。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对达到相应层次、经考核合格者,发放相应等级证书,学校已在首批成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进行试点,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三类,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采用全开放形式,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在课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经考核合格后由学校颁发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等级证书。
  4.设立责任教授岗位,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设立责任教授岗位,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把实验室建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首批责任教授已在“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实验室”、“仿真控制中心”等实验室(中心)上岗。实验室“责任教授”岗位的设置,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二、校内实践模块:自主实践、系统训练,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校内实践模块由工程训练、校内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大工程能力培养。学校在原有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投入大批资金,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强化学生工程系统训练。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业技术实践为基础,以电力技术实践为重点,以仿真技术实践为特色”的理念,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分层次培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三层次实践平台,多模块、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工程基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意识,主要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第二层次为工程项目实践平台,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电力技术实践、仿真技术实践三大模块,主要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试验、运行、控制等项目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中心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园”,设立多个创新实践基地,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建设一批校内专业实习基地,强化动手能力。为解决学生现场实习动手难的问题,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在校内建设了一批能够模拟现场环境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完全能够模拟现场环境的实验与实践场所,解决了现场实践“只能看不能练”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实习效果。
  3.创建一批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校依托实验室建设了物理、数学、电工、机械设计、电子、仿真技术、自动化、机器人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搭建平台,出台了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措施,推动创新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各基地都根据自身特点拟定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学校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三、仿真实践模块:建立全过程仿真系统,实现校内与现场“零距离”工程实践训练
  仿真教学模块由各类仿真教学组成,主要是“实验性仿真”及“实践性仿真”。“实验性仿真”主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性仿真”是利用现代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与现实十分接近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
  1.应用先进仿真技术建立全过程仿真系统,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电力工业具有集技术与资金密集、连续与安全生产的特点,它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能熟练排除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故障。学校根据电力工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大电厂、大电网、大容量、高参数的发展趋势,将本校1992年荣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的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并不断丰富与完善,建立火电机组仿真、核电机组仿真、电力系统仿真、电网调度仿真等集电力生产、输送、分配全过程仿真系统,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在与生产现实十分接近的虚拟环境中得到锻炼,其实践操作完全达到实际生产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此外,学校还将现代仿真技术推广延伸到一些专业的主干课程,增加各类课程的仿真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仿真实践教学模块的内涵。
  2.开放仿真培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即可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学校利用在仿真技术方面的优势,建立仿真培训基地,这一基地得到原国家劳动部认可,并经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认证,具有发放《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资质,具有承担国内外大型电力集团仿真培训的条件。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向全体学生开放,接纳学生自主参加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并考核合格,可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印发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具备电力行业上岗资格。这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四、校外实践模块:依托校董会,加强校企合作
  校外实践模块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是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全面综合训练,主要在企业、科研设计或管理等单位完成。学校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模式,推动校外工程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1.依托校董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依托校董事会,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大电力集团所属的国家大型发电、供电类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学校的周边京、津、冀地区一些单位和知名企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建”的原则,签订《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2.校外实习统一组织、集体安排、顶班上岗。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集体安排,主干专业学生全部到电力行业的各大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实习,强化现场实习与实践锻炼。学生到现场后,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实现产学结合、双向推动,共同受益。
  3.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与电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面合作,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学校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课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博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作者王秀梅系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孙萍茹系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研究员;安连锁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