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期» 他山之石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以新家波国立大学为例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10月17日 作者:张安平 张小燕

位于亚洲东南部的新加坡土地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处于英殖民者的统治下,直到1965年才正式建国。新加坡仅用短短三四十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亚太地区金融、贸易、航运、资讯中心,进入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7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 900美元。纵观新加坡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关键。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的大学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及新加坡管理大学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人才的摇篮。这3所大学都采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走国际化的道路办高水平的大学。培养外向型、国际化的人才是新加坡大学办学的出发点。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使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国大)在2004~2006年连续3年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评为世界大学排名前25,亚洲大学排名前三。本文以国大为例,剖析其大学发展国际化建设的历程,以期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国际化校园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基本条件

   高校国际化的第一步是拥有一个国际化的校园,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处处显露出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折射出国际化的内涵。 
  国大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905年,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但是几经更名和搬迁。在新加坡建国初,肯特岗被选定为新校址,经过16年的建设,所有院系终于在1986年全部迁入新校园。之后,校舍的维修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仍在不断进行,随着国大的不断壮大,两个分校区也相继建立。 
  肯特岗校园占地约150公顷,绿树成荫,四种线路的校车穿梭在干净的马路上,能到达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大部分建筑通过有盖走廊连在一起,即使在下雨天同样出入方便。学校的大厅周围、走廊上每隔几米有供4~6人使用的连体桌椅,随处可见各种肤色的学生在一起讨论或自习。每隔一段距离还有饮水机。 
  国大校园网四通八达,主干速度可达每秒24GB。3.5万个有线网络插口和近1 000个无线网络发射器,让师生能够在校内随时随地获得资讯。校园网与全球几千所研究机构连线,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电脑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电脑公司到学校集中销售电脑,售价远低于市场价。资金短缺的学生可以申请1 000新元无息贷款。对于没有电脑的学生,学校机房、院系电脑室、图书馆拥有10万台计算机可供其免费使用。 
  国大拥有7个图书馆,总面积为34 170平方米,拥有藏书200多万册,订阅期刊5万多种,电子刊物和数据库3万多种,音像资料近2万种。面对庞大的资料库,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和借书机,全过程自助查阅、电子刊物下载、图书预订、借出、续借、归还等,无需任何图书管理人员的参与。同时,图书馆除有电脑供免费使用外,还有宽敞的自习区、讨论间、电话间、自助复印室、个人自习室、休息室和音像室等,非常方便、舒适。 
  除了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国大同时具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学校的体育娱乐中心设有15个网球场、12个室外球类场地、2个运动场、1个奥林匹克游泳池以及15个室内体育馆。国大学生通过网上预定场馆,大部分为免费使用。 
  主校区还有10个餐饮中心,供应中餐、西餐、马来餐、印尼餐、日本料理等,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提供多种选择。

二、国际化的师资与教学模式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知识保障

   为增强师资力量,国大成立国际人力资源小组,赴海外招聘高级人才。学校外籍学者约占50%,这些教职人员保障了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学校不但给教职员提供优厚的薪金,而且建立高科技研究所和一流的实验室等优越的待遇吸引来自世界名校的高层次人才。14个国家级、21个校级以及80个院级的研究中心遍布校园,创造了浓厚的研究气氛。这些研究中心与制造业、IT以及生物科学等产业紧密合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学校投入大量科研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促进与外界学术交流。派遣本地教师参加学术人才交换计划,例如,东欧科研人员及学生交流合作项目给教师提供到东欧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教学或科研的机会。经过6年的聘用期后,凡是没有达到教学科研要求的教职人员将被淘汰。要在国大取得终身职位非常难,所以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但“新鲜血液”也不断得到补充。 
  国大采用英语为教学语言,重视英语给学校国际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消除了语言的障碍,更能融入国际社会。国大的课程设置与时俱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与世界接轨。1981年,国大与IBM公司合作建立了系统科学院,使学生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企业更紧密地联合起来。随后相继建立的遍布校园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研究中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机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精神。1993年,国大开始推行单元制选课制度,新系统延承英国学制的深度和严谨治学的本质,包括小班授课和外来监考制,同时加入美国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广度。1998年起推行跨院系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多院系及跨院系的课程,培养知识结构全面的人才。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可以查阅全校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师简介,经过两周的试听后,再确定所选课程。

三、国际化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

  李显龙总理在2005年大学校长会议的讲演中提到,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学生可以从多元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受益,20%的本科留学生和50%以上的研究生留学生和新加坡的学生交流,他们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获取更多世界性的观点。 
  国大拥有来自约100个国家的留学生,本科生中国际学生约占总数的22.3%。研究生中国际学生约占总数的56%。199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跨世纪战略,确立了国家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同时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有效的措施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提高生源质量,缓解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 
  为吸引优秀的学生到新加坡大学就读,新加坡政府和大学每年提供大量的奖学金和补贴。虽然教育体制不同,新加坡政府通过笔试与面试从中国招收一部分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到新加坡进入预科班学习,然后就读于国大或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政府免除这些学生的学费,并每月发放500新币的生活补贴,报销一次回国的往返机票,但要获得这些奖学金,学生需承诺毕业后为新加坡服务6年。这样的招生措施不但提高了两所大学的生源,而且为新加坡储备了人才。对于研究生项目,国家和大学投入更高,例如,国大除了国家提供学生每月1 500新元奖学金,学校还有自己的奖励措施,博士研究生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之后由国大校友会基金每月再多发放500新币,使这些学生无后顾之忧。长期建立起来的国际声誉也吸引了很多优秀的自费生选择到国大留学。自费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更容易申请常规的奖学金或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可以提出免息贷款学费和勤工俭学的申请。新加坡政府为这些留学生毕业留新工作打开绿色通道,毕业前一学期,他们会收到新加坡移民厅发来的留新工作邀请函,凭邀请函,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就业单位无需为其办理复杂的留新手续。 
  为增强新加坡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10年内吸引至少10所世界顶级大学到新加坡来设立分校,新加坡仅用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0所著名大学的引进。国大参与其中6所大学的引进,包括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国大、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三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同年,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国大建立分校。2001年乔治亚理工学院在国大设立亚太物流学院,2002年荷兰埃茵霍温技术大学在国大设立设计科学研究院,2003年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建立德国科技学院。强强联合的方式不但增加了国大的知名度,提高了教学及科研能力而且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 
  此外,国大每年还有来自世界各国名校的短期交换生约1 000名。国大积极与世界各国名校建立国际交流关系,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项目,例如暑假项目、学分互认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等吸引更多世界各国名校的学生前来就读,国大已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多所学校开展校际国际合作项目,而院际、系际的国际交流项目则更多, 仅商学院就与122个院校合作开展学士交流项目,并与44个院校合作开展硕士交流项目。这些国际交换生在国大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学习,与本地学生交流学习。短期国际交换生项目使本校的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国外学生交流,也为国外学生创造更多了解新加坡的机会。 
  从国际学生抵达机场开始,国大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就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适应新加坡的环境和文化,直到他们毕业后,仍然帮助他们在新加坡工作的过渡。2008年国大被新加坡旅游局评为“新加坡国际学生最好的家”。

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国际化空间

  国大国际化建设,不仅仅使学生在本土得到国际化的培养,还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空间。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国大赴国外的交流生在近五年中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2001-2002学年为280人,2006-2007学年达到949人。通过到国外学校学习生活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获取相应的学分。通过短期交流项目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同时开阔了视野,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经历。 
  海外高校在新加坡建立分校,加强了新加坡与世界的联系。自2001年以来,国大在国外建立了5所海外分校。2001年,国大在美国加州硅谷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分校,每年派出部分学生前往这个著名的高科技中心学习工作。其相关课程都是根据位于硅谷中心的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第二所海外分校于2002年建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生物谷,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里的应用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等强势学科。2004年,国大在我国上海复旦大学建立第三所海外分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和经济。2005年和2006年,国大又分别在瑞典和印度设立了分校。 
  中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国大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2006年,国大成立“面向中国发展战略委员会”,由卢耀群副校长领导。卢副校长称根据最近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且很快会赶超德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大有必要尽早让学生去熟悉中国,以便日后能在那儿寻找更多发展机会。委员会计划5年内每年派送1 000名学生到中国进行交换、实习、实地考察、参与暑期课程等活动。目前国大已与北大、清华等10所高校签署了共同培养咨询通信人才的协议,与中国十几所著名大学签署交换协议,同时也在上海复旦大学设立了海外分校。 
  多年来,国大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适应无疆界环球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学校提倡“无墙”文化:思维不设墙、概念不设墙、人才不设墙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不设墙,给学生提供国际化的环境与学习和生活方式,协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使之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成为熟悉国际经济环境的全面人才。

五、新加坡国立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与新加坡相比,我国人多地广,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显得没那么迫切,起步比较慢。但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世界各国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基地,我国高等教育也必定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从因私出国留学缴纳不菲的培养费到护照办理的完全开放,再到2007年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从高校单向赴国外出访求经,到不断有国外高校来访;从国际交换生项目到国际联合办学,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大跨步的改变,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种途径在我国大部分都有尝试,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1.国际学者和国际学生的比例小 
  虽然近年很多学校不断引进留学归国人才,但比例仍然很小。虽然高薪聘任归国人员,但能提供的条件仍然是有限的,大多聘用的只是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而有一定学术建树的高端学者还是凤毛麟角,外籍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国际学生的比例也很小,近年我国政府不断增加政府奖学金来吸引外国留学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语言的来华留学生仍然占大部分。 
  2.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方面资助教师、学生出国深造中作了很多工作,如2004年留学基金委设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06年启动中国大学生赴英实习项目,2007年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然而通过这些项目走出去的人毕竟是少数,真正要加快高校的国际化建设还要靠高校本身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多地接触国际环境。例如国大开展多样化的交换项目,赴外实习项目甚至建立海外分校等。其中,交换项目是一种最快捷有效且低成本的赴外途径,通过一年或半年的学习与生活,达到最大的出国交流效果。我国很多高校也采纳了这种方法,然而由于中国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学生掌握了英语就可以直接进入国外的课堂,而我国仅有少量高校、少量课程采用英语教学,若为外国学生专门开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国际联合办学,“3+1”,“2+2”等学制,甚至可以不出国门拿到国外学历,这大大节约了留学费用,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出国机会,但由于有利可图,合作的国外高校良莠不齐,甚至一些资质差的国外高校也乘虚而入,国内高校却照收不误,这给高校的信誉带来隐患。 
  3.国际化校园建设存在欠缺 
  校园建设是高校国际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方便、舒适、美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吸引更多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到来,这对本国学生也更有吸引力。偶有被录取的学生在抵校后发现校园比想象中差很多而产生退学的念头,外教因为校园交通不便而跳槽的事也时有发生。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在校园绿化、教学楼建设等都做得较好,但是却经不起进一步的检验,校园网、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比起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国家对我国的文化和经济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对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新加坡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增加投入,提高待遇,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任教,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增加纯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使交流项目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使中国学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进入国际课堂;做好对外宣传,加大与国外学校的合作交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模式,选择适当的合作对象,不能良莠不分;创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作者张安平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处本科生成长导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