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期»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行业特色高校在新形势下大有可为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站 2013年10月17日 作者:综合

编者按:2008年12月27日,以“特色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召开,教育部直属的26所具有突出办学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参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论坛并讲话。据了解,为加强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教育部积极推动与学校原主管部门的共建。截至目前,与行业部门共建了24所直属高校,其中21所是部门划归教育部管理的。与会高校校长、书记及专家围绕新形势下特色型大学在行业、地区创新型经济建设中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战略发展趋势;新形势下如何建立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合特色型大学的评估体系及拨款体系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现将大会主题发言选摘整理如下,以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行业特色高校在新形势下大有可为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陈 希

  12月27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并讲话。他首先向论坛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向各位与会的校领导、向学校的干部和师生员工表示新年的祝贺和问候。  
   陈希指出,特色型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指行业领域内有特色的大学。行业特色高校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办好这批高校,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希在讲话中阐述了以下几点:
  一、行业特色高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希说,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行业背景的这样一类大学的形成,有它的历史过程。50年代创建或合并组建的行业高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与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相伴而生,共同成长。同时,伴随新中国广播、通讯、国内外贸易、文化艺术事业的兴办,也诞生了一批与之紧密相关的高校。这些高校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人才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依托各个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改革调整高教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除少数高校继续留在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外,国务院各部门主管的行业性高校大部分划归地方管理,一部分独立或合并后划归教育部管理,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这次调整有力配合了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的重大改革,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促进了高校的学科拓展和交叉,开拓了学校事业发展的视野和空间,增强了办学实力,进一步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行业特色高校的兴办、发展和改革,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浓重一笔,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高等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二是必须巩固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使行业型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行业高校长期积淀形成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不应当改变,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积极探索行业型高校的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行业型高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使这一批高校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振兴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和生力军,并在服务和贡献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支持,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二、进一步办好行业特色高校意义重大
   陈希指出,进一步办好行业特色高校,首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对行业特色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行业特色高校的贡献率。
  陈希强调,今年年中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若干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及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提出,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行业特色高校要发挥与行业对接紧密的特殊优势,勇于承担责任,在应对经济困难,特别是在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有所作为,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希指出,进一步办好行业特色高校,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必须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的区域地位、不同的服务面向的高等学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其中包括合理的类型结构和学科专业类别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条具体途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办好这批高校、促使这批高校继续发挥行业特色优势的必要性。每个国家,都可以有他自己的一些特色,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具有行业背景的大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的潮流。关于这方面,国际上有着许多例证。由此可见,关于这些大学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是可以被证明的。再具体地来看,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地。这类大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很聚焦,对行业服务的意识很强,能力很强,它不同于一般的综合型大学,服务的面很集中,在服务能力和效果很强,是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存在价值很大。
  三、新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要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陈希认为,首先,行业特色高校要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出新的贡献。在新的形势下,行业特色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肩负起培养行业所需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要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积极促进行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行业特色高校要在办学方面闯出新的路子。行业特色高校与其它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性,要在新形势下,认真研究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做出独特贡献。这其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突出办学特色;二是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之间长期稳定、双赢的联系机制。
   陈希明确表示,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支持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在制定政策时,会充分考虑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历史、特殊属性和服务面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扶持行业特色高校进一步保持并不断形成新的优势。同时,将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为行业特色高校加强与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创造条件。
  一是要强化对行业的联系、服务和辐射。行业特色高校由原来的行业龙头学校转归教育部,办学的视野更加开阔,办学理念更加丰富,这是可喜的变化。不同的学校,所获得资金支持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原来的优势就会丧失或弱化。所以教育部加强了在这一方面的力度。为加强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教育部积极推动与学校原主管部门的共建。如果我们这类高校有两个体制优势,那么发展空间就会很大,教育部将想法设法在体制上帮助行业特色高校,使其与原有行业关系进一步强化。如果这样,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也就会很明显。
  二是要建立实的平台。如果是虚的联系,那这种联系会容易出现波动,对学校发展影响很大。制度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要想办法在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要构筑平台。科研项目是其中之一,但平台不光是指科研项目,还包括社会服务(主要是行业服务)。由于财政口径的问题,要积极探索经费有效转移的方式和途径。有了制度和资金的支持,学校发展空间就会更广阔。教育部针对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高等学校、特别是行业型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与财政部设立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加大了与国家、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建设力度,今后将重视行业特色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推进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陈希指出,行业特色高校还要特别关注的是,不断地评价学校对行业的贡献。这种贡献包括:人才培养,包括某个行业的学术带头人、重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和企业经营的主要管理者的人数和比例,培养的学生有多少人在这个行业中服务,有影响力的人有哪些;科研贡献,这个行业中的科研经费和项目,学校所占的比例和数量是多少,高层次的项目和重大成果是多少;决策咨询和思想库,在这个行业中,重大的决策咨询,学校的教授有没有发言权,这个发言权是指提供咨询、数据对决策的影响力。要特别注意培育这种人才。
  陈希表示相信,经过努力,行业特色高校一定会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为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为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队伍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军和生力军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郭广生

  12月27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出席第二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并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代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同志和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同志,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领导及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特别向远道而来的京外高校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郭广生指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队伍中一支十分重要的方面军和生力军。北京共有82所高校,其中有一部分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或者说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最主要力量。多年来,这些高校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工作中,包括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内的首都高校,为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为落实“志愿奥运”、“平安奥运”重大任务,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说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首都建设发展中十分宝贵的、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大力促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独特作用,加强北京与特色型大学、包括京外的具有特色优势学科高校的合作,对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对本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的举办予以高度重视,并拨专款予以大力支持。
  郭广生指出,当前,首都北京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人民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首都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会上作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大战略任务。刘淇书记提出,要结合首都工作实际,努力在十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这十方面任务,无论是推动自主创新、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加强高端产业功能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金融后台服务区,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
  郭广生具体谈了四点感受和认识:
  第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是构建首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北京等7个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订与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制订要同步进行。在思考怎样构建有首都定位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层次多样且充满活力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时,我们认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首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始终把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作为推进改革、促进学校质量提高的坚定不移的一个举措。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是教工委和教委一贯的态度,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第三,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来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去年北京市推出了两项工程:一是北京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二是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两项工程共投入35亿资金,将在包括今年在内的四年内投入高等学校,其中将不少于50%的经费投入到中央高校,绝大多数经费将会投向在京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推动这两个工程的过程中,在重新布局北京市重点学科的过程中,首先确定一批交叉新兴学科;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的过程中,确定10所学校加强产学研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和实践,确定10所学校加强与国外重点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今年我们首次评选50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每位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导师将会获得不少于50万的经费支持。另外,北京首次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也将于近期召开,还会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出台。
  第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建设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融入到北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必须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必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或学习型城市,还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贡献。
  郭广生还提出,希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论坛的举办能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教育部直属司主办、北京市教委协办、有关高校承办的论坛年会制度。他表示感谢各个高校为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北京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感谢教育部领导一直以来对北京市教委的工作、对北京市高校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论坛胜利举办做出的贡献。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 玲

  12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在第二届高水平高水平大学发展论坛年会上作题为《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发言。发言分为三部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压力和变化,特色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关于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王玲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压力和变化时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将面临“几个方面的突出压力”,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第二,我国产品外部需求急剧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第三,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第四,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加迫切的压力。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全球经济带来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发生变化,贸易增长模式将发生变化,金融和货币影响力格局将发生变化。
王玲说,上述压力和变化给中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学校带来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在这场应对危机的挑战中,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其关键是创新人才。这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核心。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国家需要人才创新已成为当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特色型大学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关于特色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王玲首先谈了两点看法:
  第一,特色型大学必须超越特色。当前,特色型大学面临的共同特点是:学科门类少,专业设置窄,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生活、生产与消费方式多元,产业结构多元的趋势下,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必须是多样性与多元特色而不是单一特色。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原有意义上的单一特色,将会使特色学科陷入误区,失去创造力和生命力。
  第二,特色型大学学科趋势将逐步综合化。特色型大学学科趋向综合化是指在特色或优势学科带动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互动。特色型大学以特色学科立校,特色学科自然是龙头与核心学科。当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与分割,跨学科、跨院系整合学科资源,集成学科优势,推进特色学科与支撑学科的相互渗透,我们的学科优势就显示其生命力。在这一点上,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和国际经济法两项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名列前茅就是成功范例。
综合化不是综合型。特色学科的综合化发展,首先是保持其优势学科的龙头地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其次是深化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的有机互动,以特色学科拉动支撑学科,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提升特色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竞争实力。
  王玲认为,特色型大学应与所在地区与行业建立战略联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北京市、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学校与地区(北京市)及行业之间是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我们之间利益相关,互利互惠,学科创新带动地区与行业经济创新;地区与行业发展支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种战略联盟具有全局和长远性,双方之间关系越密切,越长远,对双方越有利。最近北京市委刘淇书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讲话中提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科学理念,对推动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我们特色型大学与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联盟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多元特色,综合特色,系统特色正是超越原有意义的特色型大学,超越特色的特色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人才的特点,这样的创新人才不仅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中国未来4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骨干和中坚,而且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英人才。
王玲认为,特色型大学的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搭建教师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人才选拔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官、产、学互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王玲就加强政府、行业、高校间的互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国立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特色型高校采取有别于综合型大学的学科标准、评估体系、拨款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大优惠政策的倾斜和资金投入;二是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对特色型高校实施特殊政策投入专项经费支持;三是针对特色型高校学科门类少、研究生人数多的特点,允许特色高校成立研究生院,科学制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院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四是支持特色高校以国际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排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特色学科群建设。
  其次,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紧紧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经济体系自主创新目标、任务及对人才需求。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站在产业链条的前端,以重大课题、重大项目为抓手,整合特色高校学科和人才资源,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发挥地区和行业、产业资源优势,打破地方、行业壁垒,支持特色型高校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为特色型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积极支持特色型大学参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研究和服务,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研发资金投入,为特色型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实习实践、就业提供机会。


坚持内涵发展、实施开放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 芳

  北京化工大学在2008年初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在化工和材料领域成为全国起引导性作用的化工大学,通过人才强校和大开放两个战略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提出大开放战略理念的根本点,在于行业特色大学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特色,又要摒弃狭隘办学的思路,走出一条发展创新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内涵就是坚持开放型办学理念,处理好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关系,适应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在开放中寻找机遇,在开放中寻求支持,在开放中做强做大,在开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行业性大学应该坚持大开放战略,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从边缘走向社会的核心,大学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封闭格局和象牙塔式的办学显而易见是不行了。大开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一个关键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对特色鲜明的大学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行业大学在发展中,有它的比较优势。开放是时代对大学的要求。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建设研发基地,到国际舞台上去锻炼队伍,从而使学校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平。  
  实施大开放战略需要创新思想、更新观念。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应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来组建学科.寻求学科建设的突破,必须换位思考,必须在整合学校原有特色和学科支撑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交叉和创新的道路。提倡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开放,是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支撑特色型和优势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将有限的特色发展向多学科发展的有效之路,如果不打破原有的办学格局,就不可能把特色建成优势。开放办学,在校内部进行整合,是组成大团队、完成大项目、作出大贡献的有效方法。特色学科要有若干个学科做支撑,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优势学科。
  实施大开放战略,第一要通过交叉融合解决提升我们适应国家社会需求的能力,第二要建立科研创新机制,第三要用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第四要要建立和协调学校内部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体系。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开放办学需要一个效率高、社会声誉良好的平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大学和企业的沟通。我们很愿意为首都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希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搭建这样的平台,让大学有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从支撑到引领: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 滨
  我们有了良好的积累。北方交通大学已经走过了112年的历史,是伴随着铁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所高校,在学科方面有着良好的积累,学科80%与交通有关,近年来保持着良好的研发态势,在国家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我校来说,所面临的是国家正处在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铁路交通作为基础设施,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行业,建设任务更重,工程实践和行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尽管我们在过去有良好的积累,但也面临新形势和新技术发展的严峻挑战。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绝对不能丢。
  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一个发展机遇是,我们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发展,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二个是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需要研究的课题,给了我们很多发展机遇。如在铁路安全技术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安全管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在这项关键技术上,对国家是挑战,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良好积累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中,交通行业特别是轨道交通上面有很多机遇,为我校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我们行业研究型高校的责任。要利用我们的积累、我们的学科、我们的人才优势,支持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满足人才需求上抓住机遇、发挥特色、做好支撑。
  要把行业发展与学校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利用行业发展把学校的发展变成可持续发展。第一,不能满足现状,在行业发展高峰过去后,学校要研究解决如何在行业和科研上走在前列,如何在学科平台建设上、在产学研合作上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在产学研平台建设上,要更多地面向未来。第二,要注重交叉学科。我校在近几年学科建设中,新兴交叉学科异军突起。要把行业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凝炼出来,围绕着学校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拓展,使特色型高校从做好支撑过渡到引领发展上来,这是我们这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行业院校和部委之间应形成共建机制,有专门账户,有畅通的拨款渠道,这对行业型高校的发展非常重要。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实证研究与启示

——兼论我国重点行业性大学的学科发展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尹伟伦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而且在学科建设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特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是:(1)文理学科设置齐全。(2)绝大多数有工科。(3)专业性学科各有侧重。(4)以生物科学为代表的新兴学科方兴未艾。(5)环境类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与我国重点大学作比较分析会看到,(1)文理学科是构成我国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大学的基础。“985工程”大学的文理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多数“211工程”大学也设置了文理类的学院。(2)工科也是绝大多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理和部分专业性学科的强大可以成为一流大学。我国部分的“985工程”大学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学科布局。农林类等特殊的行业院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特别加强文理学科的建设。文科类院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在理科和特色专业学科有所加强。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北京林业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把握需求、夯实基础、扩大优势、增进交叉,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发展之路。学科建设实践与体会是:学科建设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龙头工程;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大师级领军人物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根本任务;科研创新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服务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提升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


关于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西南财经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  赵德武
  建造特色是世界高校通行的发展战略。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特色型大学也能建设成世界级的大学。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变革走向表明,走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大学基础层面的生存战略,而且也是理性层面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一批具有显著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逐渐走出行业依托和行业管理,步入了教育部管理的轨道,融入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中。这些大学,是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批宝贵的教育财富。
  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行业人才、引领行业科技、解决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任。中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需要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也需要一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甚至这批具有显著行业背景的特色型大学,更容易办出特色,更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
  西南财经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是:
  (1)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从1980年至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我校20年,形成了我校的金融特色和优势。2000年进入教育部以后,我们形成了共识,这就是:老老实实地走特色之路,建好财经大学,建造金融特色,不搞综合性。全力以赴,整合资源,把优势、强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做强做特,以特制胜。一是坚持“协调发展、突出重点”,鼓励各个学科都加快发展,促进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与此同时,着力构建以国家级点学科金融学为核心,以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三大领域为主体,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金融优势学科群”。二是积极为国家和地方金融经济建设服务。
  (2)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之路。国际化是创建一流高等财经教育必须跨越的门坎,国际化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层面,国际化意味着建立通用标准,国际化需要学习别人更要实现超越。基于这些认识,近年来,我们围绕特色发展目标,以人才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一是特聘海外院长,实行“特聘院长+执行院长”的模式;二是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三是搭建国际化通道,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3)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创新是现代大学发展的灵魂。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面临许多不利因素,自身的改革创新尤其重要。我们提出:“让一切创新思想、创新举措、创新成果,在西南财大充分涌流、竞相迸发”。一是实施通识教育。组建通识教育学院,本科一年级新生全部进入通识教育学院学习和管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从核心课程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二是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博士生学科基础训练。按照“科学定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学位硕士生分层分类培养的新机制。三是实行“放水养鱼”政策,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重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大力营造“尊崇学术、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四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五是谋划按照一级学科成立学部,更好地解决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平衡、扎扎实实服务行业发展问题。
  建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从体制和政策上为密切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打开通道。建议在“985”项目建设、研究生院设置、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学科申报与评审、教改和科研项目、办学经费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积极促进特色型大学持续发展。建议加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之间的多层次交流,探讨我们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