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1期» 学教视野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欧进萍院士:从现在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

来源:科学时报  日期:2009-10-21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11万之多,加上最近三年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积压了一批毕业生;而且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也极大地加剧了当前的严峻形势。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院士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压力大,可能还不止今年,明年、后年,甚至未来好几年都将面临这个问题”。
  把大学生视为优质人力资源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欧进萍认为,需要研究和反思高校的招生规模、教育结构与布局、培养模式与专业设置等问题。但同时,国家、社会和各级政府也需要研究和反思我们这些年来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等方面哪些有利于、有多大的空间适合我国自己的大学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
  “强化自主创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发展新阶段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问题。从现在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助于我们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对解决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长远意义。”欧进萍说。
  欧进萍认为,首先应该把大学生定位在国家优质人力资源或者人才资源来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将有利于推动和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优先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00多万人,5年加起来就是一个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每年使这样一大批优质人力资源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中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适当的政策 创造适宜的环境
  欧进萍进一步指出,重视当前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把大学生视为优质人力资源这样的定位来解决其就业问题,就要求国家、社会不仅仅给予他们一个岗位而已,还应制定适当的政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不管他们到基层还是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都要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和价值。
  欧进萍透露,从这个定位入手,国家和高校都在积极谋划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方面,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加大了专业学位的招生规模,意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也在大力推进双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学数学专业的,同时辅修金融和管理专业,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拓宽就业适应的空间;高校正在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着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
  国家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和正在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办法。中央有关部委也正在积极沟通协调,探索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做好大学毕业生这一优质人力资源的安置、开发工作。根据有关学者建议,国家考虑从其所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设置类似于博士后一样的硕士后、学士后这样的岗位,用于吸纳大学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作为解决部分大学生过渡性就业的机制;教育部也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商讨,探索军队、公安部门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价值,提高军队、警察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还在探索制定相关政策、机制,吸纳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上一级台阶。
  面向先进生产力  面向自主创新来培养人才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大学,欧进萍认为:“应该面向先进生产力、面向自主创新来培养人才,而不是面向引进产业需要的操作工来培养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从开放的角度,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从尽快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相当一部分高端产业和其他一些产业都在走合资、外资独资的道路。截至目前,相当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直接引进国外成套、成型的生产线,如早期的彩电、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还有一些产业在走来料加工、订单加工式外包发展路子。这样造成的局面是,我们相当多的高端产业的产值有50%~80%是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我国这样的企业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都由国外企业控制,这导致了这样的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不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欧进萍说。
  这虽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欧进萍指出:“因为引进的技术、产业是定型的,产品是定型的,产业主要在开发技术、开发和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要高层次人才,而引进的技术、生产线生产成型的产品需要我们提供的只是熟练的操作工,对高层次人才就业、对我国自主创新牵动不大,甚至无关。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不强、能力不足,就导致了我们高校培养的优质人力资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渠道。”
欧进萍认为,各级政府应该在政策、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上,更加注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应该力度再大一些,观念再强化一些,方式再多一些。
  关于下一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欧进萍提出了两点建议。
  其一,国家的科研经费可以适当分流,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以当前国家科研经费使用机制体制来看,企业能够自主支配的经费很少,自主权很小。国家应尽快改革相关机制体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同时加大对一些行业、企业激励和约束的力度。比如,明确规定某些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应以其产值的一定比例投入技术开发,并在政策扶持上考虑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采用抵税、免税等方式。这样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形成以国家牵动为龙头之一马当先、众多企业丰富多彩创新之万马奔腾这样的局面。
  其二,创新、深化改革产学研的模式。这些年来,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队伍不全的情况下,大学承担了相当的企业技术创新责任。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取得的技术、项目甚至产品,在完成转化之后,需要企业围绕产品继续做精做细,继续不断创新。
  “但由于我国企业没有高水平规模化的技术队伍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创新接力的能力。”欧进萍表示,“大学不是没有做到位,大学的职能使其难以做到产品的持续开发,大学需要面对新的研究项目,而且从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大学也不可能一跟到底。事实上,中国大学在产学研方面所做的‘一竿子插到底’已经超过了任何国家的大学所做的。目前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产学研的脱节。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家应该尽快促进社会分工明晰合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体的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