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往期刊物» 2009年第10期» 工作交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谈提高大学中层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09-10-21

    大学的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学的荣誉需要全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创造。其中,大学的各级党政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管理干部(处长)承担了学校最为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他们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和执行者,是大学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大学的发展和荣辱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官”要“做事”,是要“做大事”
  在大学中,走上了中层干部的岗位,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当官”了。什么叫做“当官”?中山先生有句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大学里“当官”,必须树立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当官”,是要“做事”,是要“做大事”。当前,大学里面的中层管理干部越来越年轻了,三十几岁就升了副处甚至正处的大有人在,如果这些年轻干部们只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做更大的“官”,如果副处们只想着做正处,正处们也都只想着何时成为校级,那么他们会在“仕途”上只能不断地感到“生不逢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了。道理很简单,职位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就像一个金字塔,越往上,可能性必定会越来越小。不可能所有的科级干部都会晋升到处级,处级干部更不可能都晋升到校级。如果干部都以升官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么失望的必定是大多数。我经常说,做行政工作,付出与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成正比的,其中有机遇,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是否可以晋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追求晋升,就难免会做出一些“动作变形”的事情,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也有可能自暴自弃,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又还有多少意义可言呢?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不把官阶的晋升作为人生的目标,作为一个行政人员还有什么“奔头”呢?我想,晋升固然是“奔头”之一,但行政人员的“奔头”是绝不仅仅在于“升官”的。成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己经得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做事”和“做大事”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工作中出现的难题,享受这个工作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所以我说,从事行政工作,“当官”、“升官”决不是目的;从事行政工作的过程,就是享受在工作过程中不断闪现的自我实现的瞬间的一个过程,保持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行政人员应该是一个学术的敬畏者和知识的敬畏者
  说到“做事”,大学的行政部门是不同于政府机关,政府是科层体制,明确要求下级必须对上级负责,这种体制可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但同时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后果,就是会产生对权力的敬畏,惟上级之命是从。在大学的行政体制中,当然也可以借鉴政府科层体制,因为政令的畅通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大学的行政人员与政府机构的公务员是不一样的,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权力的敬畏者,更应该是一个学术的敬畏者和知识的敬畏者。大学的行政人员要牢记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是为师生服务,要给他们以方便,要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是不是可以定一个原则,叫做“不拒绝原则”,就是在遇到师生们提出要求的时候,只要是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就不要立即拒绝。这一点对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尤其重要。作为处级领导干部,当面对师生们提出的要求时,是不是应该首先不考虑“能不能”办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这些要求“该不该”为他们去解决,“能不能”,就是要按规矩办。“该不该”,就是要动脑筋看在规矩之中甚至规矩之外还有没有办成的余地,有了这个“不拒绝原则”,做起事情可能就会更加“人性化”一些了。我们要牢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我们的师生轻言“不行”或者“不能”,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不违反校规校纪,就应该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这是作为一名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最基本意识,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读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学校里有一些事情是必须通过集体讨论才能通过的,个人无权做出决定。特别是遇到操作周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大、连带问题较多的事情,尤其要通过集体讨论,并请示分管的校领导以后才能作出决定。
  二是善于协调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在任何组织体系中,部门的设置永远都有边界,都有一定职权范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怎样分工,怎样划清边界,也还总会遇到一些边缘性问题的归属是可能模糊的,好像你也可以管,我也可以管,但实际的结果往往就是大家都不管。这个时候,大学的处长们就应该有一种“全局观”,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本部门之内,而是要作为学校全局中的一员,站在学校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善于协调,勇于承担责任。一个问题看似超出了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但是通过变通、通过想办法是可以促成问题的解决的。所以我认为,衡量一个处长是否合格,不是要看他是否具备履行规章制度的能力,履行规章制度的工作应该交给科长甚至科员们来完成;对处长们的要求,关键是看他们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否变通、能否想办法协调各种资源去解决新问题,去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学校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面对突发性问题,不是推卸责任,而是通过采取适当方法、妥善处理,尽可能的减少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处长们的水平,体现了他们出色的协调能力和工作能力。我曾经说过,“成功者想办法、失败者找理由”,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应该成为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典型,做“想办法”的成功者。
  三是享受工作的过程,而不是享受开会的过程。首先,无论是座谈会还是协调会,目的都是要做成事情、解决问题,决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会议的目的只是布置工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其次,在召集会议之前,组织者应该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不能把解决问题的会议开成“神仙会”。即使是座谈会,也是要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才开,什么时候是小范围的会,什么时候是大范围的会议。千万不要把开会当成一种嗜好。会议的组织者如果不能控制会议时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是执政能力不强的表现。
  四是在工作中要“多汇报,少请示”。我始终认为,如果遇到问题,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应该比分管的领导更清楚形势的发展,更具有发言权。所谓“汇报”,就是处长们在与分管领导讨论之前,对所讨论的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解决办法,在汇报的时候,是给出一道“选择题”,而不是一道“填空题”。假如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都有了这种意识,在工作中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那就会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是在空闲的时候多读一些书,多看一些报。虽然现在的职务存在上下级的级别,但是上下级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并不在于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信息量获得的区别。比如校长去教育部开会回来传达,我掌握的信息无论如何都比没有去开会的人要多,理解也会更深刻。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干部要学会获取信息、并且要善于分析,并以此来指导行动。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除了要学习诸如国家、所在区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这样的文件之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习惯于读书、看报,形成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要学会从书报中学习、向别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大学的职能部门手中只有为师生服务的权力,必须善为之
  《论语?子张》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许多人可能对后半句比较熟悉,知道前半句的可能就不多了。对其中的“优”字,一般的理解是“优秀”的意思。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如果书读得好就可以去做官了。但是按照朱熹的解释,“优”,是“有余力”的意思。我觉得朱夫子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他说:“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意思是说,“仕”与“学”虽有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仕而学”,“官”可以当得更好,“学而仕”,则可以通过当官检验其学识。我觉得“仕而优则学”这句话最简切的意思,就是说做官而精力有余,就应该去读读书,做做学问。因此,我觉得“仕而优则学”这句话的境界特别适合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候“非功利”地读读书,去体会一下读书过程中那种愉悦的心情。
  鼓励读书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而且现在还在大学里工作,因此就要立志做一个读书人。我对我的秘书就有一个要求:他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但他起码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是读书人,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术,他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就不会做出一些诸如对着老师、学生打官腔的举动来。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师生充满感情,也就不会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就更谈不上为师生服务了。所以,大学的中层管理干部要做一个读书人,这样才会对师生们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民间有句话,叫做“吃饭要吃素,当官要当副”。意思是说副职在一个部门中,上面有正职承担责任,下面有人跑腿、做具体工作,应该是一个悠闲的职位。但事实上,作为校长,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不忙了”,因为学校中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已经由分管的副校长们完成了,而我则是越来越多地做一些关于学校发展的增量,做一些“加法”。同样,学校里大部分部处的副职也都是既出谋划策、又亲力亲为的干将,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努力工作,我们的学校才得以正常的运作。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副职非常熟悉所承担的工作,工作也很努力,同时也说明了处长们的工作是得力的和成功的,因为他们很好地发挥了副职的作用。
  部门领导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相互信任,一种良好的校内工作氛围的关键就在于言路的畅通,否则是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合格的部门正职应该用好自己的副职,要尽可能地让副职独当一面,去处理本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正职则应该从全局的高度更多地去考虑日常工作以外的增量,思考处理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以及应对突发性的情况。
  总而言之,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人说,所谓“大师”就是“有匠心、无匠气”之人,意思是说大师的水平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真才实学体现出来的.而绝不会在生活中流露出一点自以为是的傲气。我想,“做官”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说法,“好官”就是“有官心、无官气”的人,所谓“有官心”,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个东西”(或者说“要把自己当作一回事”),要有责任感,而“无官气”,则是要懂得,作为大学的行政人员,说到底是为师生们服务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官”,“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行政人员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是不一样的,学者有点脾气并不奇怪,人们可以忍受他们身上一些突出的个性。但是行政人员在工作中是不能容许有太大的脾气,太强的“个性”的。目前,学校对管理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关键是要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融洽地与人相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这是对所有行政工作人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在工作中没有“个性”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和底线,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条原则和底线是深藏在心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君子”应具有“外圆内方”的人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有较高的情商来处理人际关系,又要在内心中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和基本的处事原则,这个“外圆内方”,应该成为我们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大学里,教学与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说大学的职能部门手里还有一点权力的话,那也只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为师生服务的权力,还望善用之。(作者系中山大学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