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范文曜在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闭幕会上的发言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日期:2011-10-24

  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召开,恰逢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为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本次国际论坛主题确定为“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先生和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先生,就本届国际论坛的会议主题发表重要讲话和主旨演讲。 来自境外的14位专家和境内36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以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三个议题发表了演讲。有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的50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提交论文350多篇。与会代表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本届国际论坛并行,我们还连续七年评选高等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励有关博士生和他们的导师,同时举办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借本次国际论坛机会,中国高教学会公布了关于表彰奖励汪永铨先生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的决定,宣布了中国高教学会关于表彰奖励73所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机构的决定。这些活动对推进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开展,提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离不开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教学会,感谢各位嘉宾、主持人、点评人、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感谢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高教学会的支持和协助,感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的协助,感谢海内外嘉宾的积极参与,感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等学校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
  下面结合国际论坛的若干特点和本次论坛讨论涉及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10届国际论坛的成功为本次和今后国际论坛的举办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顾过去10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推进教育理念创新。2000年11月中国高教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远清同志众望所归地当选为学会会长,他明确要求要把大力加强群众性科学研究、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为高教学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在2006年4月学会第五届领导机构组建之后,他又及时提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任务。根据学会领导的要求,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所研讨的主题,既一脉相承、体现出理论研究的内在逻辑,同时又与时俱进、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突显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使命,体现出高教战线广大师生员工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积极探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径,构建和丰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理论贡献。
  2. 普及教育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举办,吸引了全国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知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吸引了有关高等学校领导的积极参与,吸引了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这是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历经十届仍然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自2003年开始设立博士生论坛,自2004年开始表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特别关注高等教育学科新生力量的成长,为各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提供了互相切磋、交流经验的“大平台”。通过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团结了一批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锻炼了一批科学研究学术骨干,培养了一批知晓高等教育规律的行政管理者,涌现了一批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3.形成“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基本研究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得益于开放,正因为开放和改革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跨世纪中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研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通过国际论坛的举办,一方面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放到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研究更深入;另一方面使得国际上知名高等教育专家,能够近距离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科研走向国际舞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高等教育政策研讨和科学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本届国际论坛在以往十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发展和突破:
  首先,本届国际论坛第一次实现了国际组织参与协助举办。大家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发达国家政府之间的组织,中国在其中两个机构具有观察员身份,并与教育司保持着密切联系,参加了教育司的若干重要活动。特别是参与基础教育能力测量项目并且取得较好成绩,在高等教育方面也与教育司共同开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财政政策、治理政策和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最近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司三次派遣专家组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及时向中国政府提交考察报告和政策建议,并对中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咨询意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机构进行政策研究的重要指标,成为政府行政部门制定教育发展改革政策的重要参考。
  同时,本届国际论坛第一次实现了外国机构参与协助举办。早期,我们与英国高等教育各个相关组织和机构分别建立了若干实质性合作项目,包括派员实地考察并且直接参加英国的大学水平评价,邀请英国专家实地参加中国大学的规划和学科评价,派遣中国大学领导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英国大学管理的具体过程等等。由于管理体制的变更,英国高等教育各个相关组织和机构不再保有分散、独立的国际合作职能,目前由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代表英国高等教育各个相关组织和机构,与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高等教育治理问题研究继续做出很多贡献,特别是在举办中英合作大学、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 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也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英国专家组也多次向中国政府提交了有关考察报告和政策建议,并对中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咨询意见。
  参加本届国际论坛的境外来宾,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区域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有境外学者的积极参与,有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引领,有高教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的改革实践,一定会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中国道路”,进而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视野—中国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将会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和发展改革实践。
  再有,本届国际论坛第一次实现了在国家的西南地区举办。以前10届国际论坛,大都在沿海发达地区举办,西北地区陕西省举办过一次,这次是第一次在西南地区举办。我们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在西南地区举办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参加国际论坛的境外专家考察重庆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发挥重庆在西南区域的龙头和高地作用,把中国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放在全国体系、乃至国际范围中进行比较和促进提升;就是在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距的缩小,努力推进以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缩小重庆市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信通过本届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对重庆市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升,将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本届国际论坛的主题是“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围绕会议主题设立了三个主要议题,分别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有关会议主题和三个主要议题的发言,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各种观点讨论非常热烈,很难做出各方面满意的评价。大家都直接聆听了第一天全体大会的演讲,刚才三个分论坛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讨论情况,不需要我再做进一步的重复说明。下面我仅就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涉及到的有关重要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1、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当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质量,以什么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答案。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前期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小规模经营、分散闭塞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可能有跨越大区域的高等教育体系,其质量要求也必然反映有限地域的经济特色和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看,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控制下挣扎,处在相对封闭和孤立分散状态,能否适应自然经济发展和当地统治阶层的需要应当是衡量质量的基本标准,培养极少数精英、不统一和分散化应当是重要发展特点。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发展和不同区域人群交往能力的扩大,高等教育专门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并且首先在本国逐步形成体系,进而扩大影响周边区域。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处于逐步开放和互相影响的状态,能否适应工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应当是衡量质量的基本标准,批量生产、追求统一和标准化发展应当是重要发展特点。
  当前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在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发展将会逐步取代统一模式和标准化要求。总体上看,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将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体系,能否得到适合的高等教育应当逐步过渡为衡量质量的标准,衡量质量要看全社会不同人群是否通过高等教育实现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以不同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处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同时不可避免的受到知识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满足工业化社会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为知识社会人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说的再明确一些,就是我们既应当有工业化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标准和基本要求,又应当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留出相应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各个高等学校不同的发展特色,就是每个学生选择性的自由发展。
  2、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当实现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当今世界,谁拥有了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实际上是先进高等教育的竞争。特别是进入知识社会,可以说谁掌握了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话语权,谁掌握了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的未来。美国看到了这一点,利用先进的高等教育,积聚了国际上最大数量的优秀人才。欧盟看到了这一点,正在加紧构建和完善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争夺精英人才为欧洲所用。中国由于地域辽阔和发展的特殊性,国际上公认是一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正在努力寻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有能力与发达经济体竞争的潜在对手。
  最近10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各种国际组织的力量,都在积极开展国际范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积极开展国际范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规范问题的研究。中国参加了这些研究和讨论,但是话语权不够充分,原因有多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在国际上还不能进入一流行列。要想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可以与国际相比较的方面达到公认的一流水平。特别是我们一些通用学科的学术水平衡量标准,必须是国际认可的通用标准,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能力,应当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当。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特征,正是这些传统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有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地位。我们的民族自强、报效国家,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严谨治学、追赶能力,谦虚谨慎、团队合作等等,都是不能丢弃的宝贵财富。如果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丢弃了我们自己的特色,那就失去了我们的优势,失去了我们存在的典型意义。
  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有效降低区域发展差距影响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缩小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实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基本质量大体相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由于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同时又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式的差异,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明显。我们既有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发达地区,又有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天不到1美元的极度贫困地区,从共同贫困发展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还要经历相当长期的艰苦努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生均投入区域差距已经超过了1:5,毛入学率差距已经超过了1:3,大学录取率差距已经超过了1:2,加上师资整体水平的差距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距,对处境不利人群和处境不利地区更加不利。
  高等教育发展能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点已经在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得到证明。最近5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开展了三轮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区域政策的多边合作实证研究,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追踪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和英国也联合开展了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区域政策的双边合作实证研究,双方学者进行了相互访问和学术交流,有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重庆直辖以来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区域不利的影响,这点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中得到证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着差距的情况下,在政府政策鼓励、社会积极支持和高等教育机构主动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可以实现适度均衡发展,可以实现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高等教育质量大体相当。中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国际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提供了支持,包括采取特殊政策向西部高等学校倾斜,发达地区高等学校与西部地区对口帮扶,发达地区直接为西部培养人才等等。
  4、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当加强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大家应当特别关注到一点,就是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我认为这方面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政府宏观管理不干预学校具体事务,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改革等等。
  本次论坛上许多高等学校介绍了自己学校的做法和基本经验,有的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论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有的从学科发展和国际趋势角度讨论相关学科的标准体系构建,有的从区域发展要求讨论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有的从搭建开放办学模式角度讨论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意义,有的从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角度讨论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含义,有的从建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机制的角度论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相信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大家都会找到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形成对发展趋势的判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研究项目中充分借鉴和吸收。
  5、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当发挥社会和专业团体作用
  大家应当都注意到,《教育规划纲要》把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在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在政府、学校、社会关系方面,在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反复提到社会参与高等教育的治理。参与的方式包括,政府委托部分管理职能,政府购买部分服务项目,建立学校校董会或者理事会,发挥学术团体和专业团体的作用,等等。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发挥社会团体的民情民意表达机制,以及学术团体和专业团体的学术评价作用。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得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人专享的权利,而是每个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权对是否享有适合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价和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国情条件下,社会团体和专业团体的客观评价,以及社会大众意见的反映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润滑剂和稳定剂作用。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和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发展和社会管理问题。中国高教学会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组织,主要任务是团结高等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交流发展经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良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和优势。我们许多分支机构,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或者主动进行开拓性工作,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了体系建设、标准研究、发展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活动,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积极鼓励。中国高教学会既是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又具有一定的行业组织特色,在做好群众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自律和参与治理作用,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更大力量。
  会议主席、各位嘉宾,本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一年一度的国际论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专家、学者、管理者期盼的盛会。作为中部地区大省、高等教育的重镇湖北省,正在积极提出申办2012年的国际论坛,相信明年的国际论坛会更上一层楼。再次感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高教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感谢各位演讲嘉宾高质量的发言,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感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等学校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
  祝与会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各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