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来源:教育部高教司  日期:2014-04-02

 
  一、总体概况
  我校坚持“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指导思想,凸显轨道交通特色,纵向按需分层次,横向学科相融,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构建并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优秀执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要求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面向工程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能够承担高级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和主管研究生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设备处、学生处、团委、相关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领导工作。成立了由资深教授和业界专家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组”,负责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等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成立了旨在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茅以升学院”和旨在培养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詹天佑学院”,成立了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等机构。
  将学校现有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并引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中,建立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我校卓越计划的教学运行和管理,主要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和各专业所在学院共同实施。
  三、政策措施
  1、学校层面
  学校出台系列文件和采取诸多举措,在经费保障、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方面有效支撑卓越计划实施。例如,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卓越工程方案的执行;增加奖学金支持力度,并在奖学金评定中增加实践环节考核比重;制定《茅以升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和《詹天佑学院学生遴选办法》,建立学生准入和退出机制;各类实验室、基地全面开放,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并出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出台《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工程实践背景。
  2、学院层面
  学院按照学校文件体系和工作部署,制定院级配套文件,具体开展各项工作。如力学学院学院出台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相关政策,电气学院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规范和企业学习阶段方案,机械学院制定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标准和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的实施办法,建筑学院制定建筑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细则提出了论文+设计的基本模式等。
  四、培养模式
  1、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按照分层设计培养目标、依据行业标准制定各专业培养标准、制定能力目标矩阵与能力实现矩阵以实现能力分解、单独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毕业标准等办法,科学制定出贯彻“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工程教育理念的“立体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目前,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15个专业,编制并出版了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内容于一体的《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规范》,作为本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标准性文件。
  在《规范》的支撑下,构建起了以五种类型、多种模式为支撑的两个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1)4+X系列
  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了“4+2+3”和“4+4”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致力于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茅以升学院,在培养过程中打破培养阶段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领导沟通能力培养。
  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了“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5年和研究生教育打通,将研究生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等拉通设计,通过“四提前”(导师提前指导、学生提前学习、科研提前参与、企业提前训练)和“三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强化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工程实践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2)3+X系列
  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了“3+2”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前3年进行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学生从第四年开始,两年时间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其他专业(如外语、管理)学位证书。
  根据行业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了“3+1”人才培养模式。对大面学生,前3年按大类培养的原则进行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的培养,第4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开展个性化培养。
  根据行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3.5+0.5”及“3+1”人才培养模式。前种模式,选拔相关专业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进行特定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后种模式,选拔相关专业大四学生在前三年大类培养的基础上,第四年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特定课程学习,进入企业开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以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基本指导思想,按照能力目标矩阵与能力实现矩阵的能力分解,在兼顾学生通识培养的基础上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调整优化具体课程设置,更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通识教育。近年,学校整体优化了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并以校级通识课程分批立项建设的方式,有重点、有步骤的支持了一批通识课程建设,提高了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撑。
  夯实基础教育。以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方式,推进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结合,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力建设,整体构建由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构成的理工科基础课平台,科学架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如以四川省重点教改项目“基础课创新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支撑,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研究解决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实践环节比重,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增加相关标准及工程管理类课程或专题,并单独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典型案例1:硕士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8个实践教学学分,由实验课程、专业实践与前沿技术讲座三个部分组成,开设由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构成的独立实验课程,如电气工程领域的《电力系统及牵引供电自动化实验》、《电力电子与牵引传动实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等。典型案例2:土木工程专业以“基本理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创新应用”的课程组建设思路,重新规划课群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形成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渗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群组新体系。对26门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创造性地提出了技术基础核心课程通用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模块化、实践技能课程系统化、创新培育教育层次化的核心课程群体系,构建了体现“开放、交叉、融合”理念的8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
  加强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设置培养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知识和课程,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环境,开设创新类的讲座;将我校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工程创新理论”和“TMTE四位一体”(即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业实践四个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分层次、分类的贯穿到自然科学基础、大类学科基础和专科模块的教学中去。
 

  3.教学方法改革。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企业学习环节,按照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等严格实施,开展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学相长;毕业设计选题尽量结合工程实际,并鼓励有条件的专业结合实际工程现场进行毕业设计。
  典型案例1:土木工程专业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足,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探索试点了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的团队授课方式、专业课程小班制的多元化互动授课方式、专题知识讲座的专家短期授课方式、网络教学/视频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数字化虚拟平台的教学方式等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效显著。
  典型案例2:电气工程中的“牵引供电自动化技术”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首先带领研究生到交大光芒公司、交大许继公司等相关企业参观实习6学时,对工程现场有直观感受,然后进行18学时的理论教学,接着引入“某客运专线避雷器故障分析”等现场案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获得运用种种技术和技巧分析与解决电气工程问题的真实“体验”。最后,进行18个学时的课程实验教学,其中包含6个学时的综合设计实验。
  典型案例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将整个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实习采用时间分散的原则安排,即从第2续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安排2—4周的实习实践,按照机械产品和车辆产品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到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制定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车辆产品组装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设备和技术。完成该阶段的实习后,学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结合进行实践,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企业进行,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实习,结合工程实践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第三阶段主要是以铁路车辆产品、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参与车辆产品和项目开发、部件设计、相关关键技术分析和研究,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完成工程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卓越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师资队伍
  1.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
  以制度为保障,制定《西南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西南交通大学加强教师工程实践与国际化教育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工程型教学团队建设,引导优秀教师向工程领域拓展,鼓励青年教师到工程现场学习锻炼,并支持教师国际交流,增加实践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典型案例: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必须取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1)按照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合理安排、全面考核的原则,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规定凡新任教青年教师,除完成正常教学工作任务以外,其他时间均安排在专业实验室坐班;专业课程中青年教师在经过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后,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有针对性的联系对口企业开展为期2-4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中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由各系主任统筹领导,并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本专业老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担任),由校内导师制定培养方案,落实实践单位,并定期进行考核和指导。(2)开展到企业培训(实践)方式:主要包括项目合作、跟踪项目(产品)、承担生产或(管理)或任务、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及合作指导研究生等;主要形式包括脱产和不脱产两种,脱产时间一般为3-6个月,不脱产时间6-12个月。(3)针对因脱产参加培训(实践)而无法承担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后,予以减免50%教学工作量。(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获得相关领域工程师执业资格(如架构师、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设计师);鼓励高校教师获得教师职称外的第二职称(如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第二职称);鼓励有条件的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岗位挂职锻炼,参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或技术服务工作;引导优秀的科研型教师进一步向工程领域拓展。
  2.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依托校外联合培养基地,聘任企业推荐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老师和学生企业阶段学习指导教师,建立企业教师聘用体系,形成相对稳定、有层次性的兼职工程型教师队伍。例如,电气学院制定了卓越计划兼职教师评聘与考核办法,对教师的聘用、职责、考核等做了详细地规范,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工程项目经验的员工作构成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一名企业导师指导1~2名学生。
  六、校企合作
  1.总体情况
  学校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寻求与行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促进行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向联合培养单位转变。充分发挥了铁道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调动轨道交通领域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性,精心挑选有强烈内在需求、愿意承担为国家培育人才、具有适于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研发技术实力雄厚的轨道交通行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标准、设计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编制审定教材、更新教学内容,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前,校企合作的范围已全部覆盖学校所有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参与专业。
  2.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
  针对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选择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企业,诸如北京铁路局、成都铁路局、中铁二院、中铁二局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8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本覆盖了全校所有工科学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时,先后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公司、中铁大桥局等科研院所与知名企业共建了若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众多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共同制定了各专业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通过学校教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学生现场学习、毕业设计,参与工程项目,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实践等方法完成整个企业学习阶段。为最终有效评价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质量,2012年试点开展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认证标准、认证流程等一系列标准文件,对在企业中完成工程训练的600多名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认证,合格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证书。
  七、国际化
  选择我校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专业,通过建设全英文教学课程,逐步打造出一批国际化专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联合办学,支撑人才培养“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化进程,服务国家高速铁路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一方面,通过中美1+2+1、中欧精英大学联盟等项目,建立了覆盖轨道交通所有相关专业的学生留学项目,并与世界上56个国家的14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师生互派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高速铁路急需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如以技术与语言复合、技术与管理复合等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工程及管理能力的高速铁路紧缺人才。
  引进来:与国际铁路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国际化培养平台,吸引了美国、巴基斯坦、伊拉克、越南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到我校学习中国高铁技术,从而占领世界高铁人才培养高地,助推中国高铁进军国际市场。如,接待法、德、美等20余个国家留学生短期高速铁路工程实践项目代表团,开设埃塞俄比亚交通部铁路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班等。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扩大卓越工程师试点的学生人数,在部分专业要覆盖到所有学生。
  2.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适时调整与完善。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编写出版针对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教材,完善案例库建设。
  4.拓展工程实践平台,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受众面逐步扩大,更好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5.加大投入,包括招生宣传、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企业教师聘用、实习经费等方面,为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保障。
  6.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