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刘延东在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上的演讲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1-04-23

  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将与清华师生共襄盛举,这是清华的骄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骄傲。清华大学在百年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发,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坚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倡导“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
  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孕育了众多开创性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作为一名清华的毕业生,看到母校不平凡的历程与卓越的贡献,能够在我的母校来欢迎来自各国的大学校长,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和自豪。
  本次论坛可以说是清华百年庆典的一个精彩序幕。论坛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为主题,来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对于发挥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是人类社会最值得骄傲的伟大创造之一。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探索未知、认识真理的殿堂,作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高地,作为分享成果、交流合作的平台,大学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引领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大学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时俱进、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拓展功能的大学能够始终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从而跃升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地启示我们:大学只有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变化,主动融入社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才能永保生机与活力,彰显更大的价值。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之际,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过去的十年,全球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我想突出的特征有以下四点:
  第一,人类进入了有史以来空前繁荣的时代。世界经济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全球贸易增长和财富的创造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尽管全球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涌现,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极在不断地扩展。各个国家仍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拓展着人们的认识疆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说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正在把人类文明引向新的高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交通、通讯、互联网的发达,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在这里也要举一个例子,中国现在有8.6亿手机用户,有4.7亿网民,2.9亿博客用户。)可以说人类同住地球村,物理的距离在不断地缩短,共享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增多,资金、资源、知识、人才、跨国流动频繁,各国之间呈现出利益交融、相互依存的格局,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谁也离不开谁)。
  第四,人类正面临着不同风险的挑战。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仍然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演化成分歧、隔阂甚至冲突。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疾病防治、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重大经济金融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可以说促进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而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高端,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为了21世纪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大学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崇高使命。
  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我想要承担这样一个使命,大学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大学应该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是当代大学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应把主要的资源和经历凝聚到人才培养上,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大学走出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不仅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自我发展,创新创业的本领,而且还要具有团队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去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特别是强调要立足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
  中国学生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好学,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将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他们广阔视野和世界胸怀。
  我们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大学发展的首位,因为只有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将首先依赖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第二,大学应该始终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科学研究水平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引领发展、创造未来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因此,大学应该把科学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撑高质量的教育。
  当前,全球仍然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历史的经验表明,科技是现代化的发动机,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这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着眼危机后的繁荣,进行超前部署,纷纷把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在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最关键的依靠力量。我们将支持大学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聚焦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瞄准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发挥大学智力密集、学科综合的优势,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使之在创新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对科技的投入年均增长20%,在未来五年,中国还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我们将推动大学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的合作共享。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也正迎来创业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时代。我想我们各个国家的大学完全能够在这样一个进程中大显身手。
  第三,大学应该始终以服务社会为方向。
  高水平大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的前沿性及同样体现在服务社会,推动解决重大问题上。只有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深刻地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大学才能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赢得社会的崇高威望。大学应该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将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加快应用,实现产业化。大学还应该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立足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特点,突出学科与专业特色,增强服务能力。大学还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开放教育资源,帮助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大学还应该成为高端智囊团和思想库,关注人类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解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和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正在推动大学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结构、民众需求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构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相互开放、紧密合作的格局,让创新的成果更好、更多地回馈社会,造福人类。
  第四,大学应该始终以优良的学风校风为引导。
  大学之“大”,首先在精神之“大”。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殿堂,应该始终站在社会的精神高地,以探索真理的气质、开放包容的胸怀,在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品质的大学都有着良好的学风校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一个学校长期奋斗的历程紧密相关。它看似无形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仅熏陶着广大学子,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的学风校风建设,倡导大学要保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品格,弘扬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的氛围。我们正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让大学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真正成为绿色的净土。
  第五,大学应该始终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桥梁。
  全球化的深入与创新要素的流动将大学带入了密切交流合作的新阶段,各国人才的知识构成、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本国国内建设的需要,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形势。各国大学虽然文化、价值、特色不同,但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阔视野,脚踏实地,跨越障碍与隔阂,寻找互利共赢的生长点,这将为大学造福人类社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与各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我们深信合作才能共享,共享才能共赢。我们将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境内外大学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共同分享优质的资源。我们将促进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共建,探索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风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音)。我们将与更多的大学一起行动起来,利用信息网络来促进优质课程资源跨国界的交流,为各国的青年学子搭建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平台。我们将鼓励大学之间联合攻关和共享学术成果。
  2009年清华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三校组成了低碳能源大学联盟,这就是强强联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探索。我们将扩大互派留学生的规模,正在通过“留学中国”计划,美国“四年十万人”计划,和东盟“双十万”计划等,努力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我们还将增加政府奖学金的数量,为来华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更好的服务。特别是我们将支持大学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不同国度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彼此尊重、相互了解,为国家间的持久友好、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刚才杨校长讲到,最近我刚刚访美,参加了MIT建校150周年,在他的中国论坛上,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的未来》。所以我想,大学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跨文化交流正在成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促进人类多样文明的和谐共生,为21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安宁、祥和、繁荣的世纪做出它的新的、历史的、伟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